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过渡性(中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少年期”,初中是“心理断乳期”);
2.闭锁性(不与父母交心);
3.社会性;
4.动荡性(易偏激、好动);
5.独立性。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分化,获得客体永恒性。(知道物体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事物具体逻辑推理;获得能量守恒;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知命题间关系;可以假设推理;抽象逻辑思维。
。。。。。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观: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高级机能是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
2.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间的差距。
。。。。。
注: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初二到高二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情绪(短暂)出现较早,情感(深刻)出现较晚。
。。。。。
情绪的分类:
1.心境:微弱的,平静持久的情绪(人逢喜事精神爽)。
2.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地震,抢劫)。
。。。。。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一定的道德标准。
2.理智感:认识和评价事物(真理、解题)。
3.美感:画、景。
。。。。。
情绪理论:
1.早期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脑—情绪。
2.情绪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情绪产生于大脑皮层对刺激的评估,刺激—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重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
。。。。。
中学生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持久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自主支配自己的行动。
2.果断性:迅速明辨是非。
3.自制性: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
4.坚持性:克服困难。
。。。。。
意志行为的动机冲突类型:
1.双趋冲突:两种目标具有同等吸引力,只能选其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两种目标具有同等威胁性,只能选其一(前怕狼,后怕虎)。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心理状态(想吃,怕胖)。
4.多重趋避冲突:两个以上的多种目标选择时产生的冲突(就业选工作)。
。。。。。
人格的特征(选择题、简答题):
1.独特性;
2.稳定性(不同时空下都一样);
3.整体性;
4.功能性(坚强者发奋图强,懦弱者一蹶不振);
5.社会性。
。。。。。
人格分类:
1.A型人格:具有竞争意识,进取心,易紧张。
2.B型人格:与世无争,松散。
。。。。。
人格发展理论(重点):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婴儿期(0-1.5岁):信任感对怀疑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感;
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感;
成熟期(60岁+):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2.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大多数人/一个群体共有的(南方人含蓄,北方人豪爽)。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典型的),中心特质(独特的),次要特质(不重要的)。
。。。。。
气质类型:
1.粘液质—安静型:稳重,踏实,冷静但死板,缺乏生气(如唐僧)。
2.胆汁质—兴奋型:热情,精力旺,易暴怒(如孙悟空)。
3.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热爱交际,粗枝大叶(如猪八戒)。
4.抑郁质—抑郁型:温柔,怯懦(如林黛玉)。
。。。。。
性格的特征(选择题):
1.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态度(如助人为乐)。
2.意志特征:个体对自己进行调解。
3.情绪特征:个体情绪对活动的影响。
4.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等过程表现的特征。
。。。。。
认知风格类型(选择题):
1.冲动型:反应快但不准。
2.沉思型:反应慢但准确。
3.同时型:右脑优势,可同时考虑多种结果。
4.继时型:左脑优势,一步一步分析。
5.场独立型:有自己的想法,不受干扰。
6.场依存型:易受干扰,不坚持。
。。。。。
卡特尔:
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二十岁以后达到顶峰,三十岁以后开始下降。(相对不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先天的)
晶体智力:长期学习的结果,受社会文化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后天的)
。。。。。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生理自我:自我为中心,0-3岁。
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3岁-少年。
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
。。。。。
第七章 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
1.抑郁症:持久的情绪低落,消极、失眠。
2.焦虑症:考试焦虑,紧张不安,压力大。
3.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不受控制。
4.恐惧症:过分不合理的害怕(单纯恐惧,社交恐惧,场所恐惧)。
5.网络成瘾:过度使用网络。
。。。。。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
行为疗法分类(选择题):
1.强化法:对目标行为进行奖励、鼓励。
2.代币奖励法:给予兑换物品的证券。
3.消退法:不给予关注、注意。
4.脱敏法:逐渐接近害怕的事物。
。。。。。
认知疗法:建立求助机制—适应认知矫正—处理问题—改变自我认知(心理医生咨询治疗)
1.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诱发事件—信念—结果(不合理信念—情绪行为,梳理错误)。
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追求完美,必须);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2.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帮来访者实现自己,发掘潜能。
。。。。。
挫折的应对(选择题):
1.升华:用写作、绘画表达内心想法;
2.补偿:用另一种目标代替,弥补;
3.幽默:化解尴尬;
4.认知重组:高考失败,认识到大学并非唯一出路;
5.投射: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