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含义: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共始终),历史性(不同阶段),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超前或落后)。
。。。。。
教育的功能: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个体功能(本体),社会功能(派生),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宗教);
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活动(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米丁斯基,凯洛夫)。
。。。。。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不分化性,教育的平等性,教育具有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夏(已有学校设置),西周(学在官府,六艺),春秋战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六学二宫),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八股文)。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西方的教育:古印度(教育与宗教),古埃及(文士学校),古罗马(家庭教育,雄辩家),雅典(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斯巴达(军事训练)。
4.中世纪的教育:骑士教育,教会教育。
5.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公立学校崛起,义乌教育实施(德国),世俗化,法律化。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生产与劳动结合,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记忆:全民多现身)
。。。。。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关系:
1.德育是灵魂,统帅核心作用,为其他教育提供方向性保证。
2.智育是前提和支持作用,提供基础知识。
3.体育是物质基础作用。
4.美育是动力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5.劳动技术是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中国的教育思想
1.儒家(孔子):
社会作用:提出立国三要素“庶”“富”“教”,“庶”“富”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平等教育。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居首,重视社会人事、现实人事。
2.墨家:
着重培养:“兼爱”“非攻”(攻:不正义之战),逻辑思维,实用技术。
人性观:“素丝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3.道家:
“绝学”“愚民”,“绝学无忧”,最好的教育是遵循自然。
4.《学记》:
中国和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的论著。
预防性:“禁于未发之谓预”
及时试教:“当其可之谓之时”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
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之摩”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二、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教育学》,遵循自然。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百科全书式课程,班级授课制。(记忆:夸大泛百授)
2.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记忆:卢梭爱自然儿童)
3.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记忆:康德首讲授)
4.裴斯泰洛齐:首位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记忆:劳动,心理学,赔死了)
5.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记忆: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6.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7.斯宾塞:“教育预备说”,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学原则;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旧三中心论:课堂,教材,教学中心;教学四阶段。(记忆:一原则,二理论,三中心,四教学,五普通)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从经验中产生;教育无目的论。(记忆:儿童在活动中涨经验)
。。。。。
五育的关系:
1.“五育”之间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观点阐述教育的第一本书。
2.马卡连柯:流浪犯罪儿童学。
3.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记忆:新江)
4.布鲁纳:《教学过程》,发现教学法,结构教学法。(记忆:纳有发现结构)
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记忆:赞发展)
6.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记忆:瓦根范例)
7.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识,情感,动作技能。
8.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记忆:巴班最优)
9.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记忆:姆有掌握目标,纳来发现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巴班选最优)
。。。。。
教育目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总体)
。。。。。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选择。
。。。。。
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
2.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人依赖于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杜威)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个人,社会,二者辩证统一。
。。。。。
教育目的三个层次:
1.国家——教育目的;
2.学校——培养目标;
3.教师——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2.人的发展需要。
。。。。。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循序渐进,有一定方向顺序。
2.阶段性: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最佳期,关键期(要抓住,速度)。
4.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一方面好,另一方面不好)
5.差异性:因材施教。
。。。。。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孟子,柏拉图,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3.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二、多因素论:个体遗传与外部环境因素。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前提)
1.是发展的生理前提。
2.成熟程度制约着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是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可塑性。
二、环境(条件)
1.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与限制性。
2.对人的发展作用不同,取决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教育(主导)
1.主导作用原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门老师控制,协调。
2.主导作用表现:社会性规范;开发才能,发展个性;即时,延时;加速发展。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
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