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国家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尽管周王室依然存在,但经过夏商周以来的发展,华夏之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一些纵横家和有抱负的人士,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往来,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
范雎就是这样的人,他从一个魏国人变成了魏国的敌人,进而成为秦国人,最终实现了将魏、楚、赵、宋、齐、燕、韩等国都纳入秦国的目标。
范雎以他的勇气和雄心,不仅成就了秦国,也成就了自己。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秦国名不见经传的王稽的到来,以及他与生死之交和结发妻子的无私帮助。
因此成就大事的人,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
有一天,郑安平和范雎(已经更名为张禄),装成奴仆,趁着夜色,匆匆来到公馆,拜见秦国使者王稽。
王稽对这位神秘的访客感到好奇,知道他愿意冒险前来,肯定有非凡之处。
所以他热情地请范雎坐下,而郑安平则返回住所。
王稽命人端来酒菜,与范雎促膝畅谈天下大势。
范雎指点江山,犹如天下近在眼前,只用简短的话语,就将天下形势分析得清清楚楚。
他还为秦国的未来发展,制定了简要的策略。
虽然王稽的才智不及范雎,但他是个识人之士。
范雎正是秦国所需要的人才,只要将他引荐给秦王,自己也必将受到重用。
这样一来,秦王自然会奖赏自己,范雎也会感激他,而秦国也会更加强盛。
王稽当即与范雎约定说:“先生的才华令我佩服不已。”
“我即将离开魏国,如果先生有意投效秦国,可以在魏国京郊三亭岗之南等候,到时我会与您一起前往秦国,向大王推荐您的才能。”
范雎本来有志于效力于明主,但魏国对他的轻视和侮辱让他心灰意冷。
王稽完成出使魏国的使命后,准备返回秦国,可是他没有通知范雎等人确切的回国时间。
尽管范雎满腹才华,但是否能为秦国所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而这等待的过程,就是对范雎的最后一次考察。
当初得到王稽的许诺后,范雎立刻做了两手安排。
一方面,他让郑安平找可靠的人在秦国使者王稽的公馆外守候,一旦他出发,就赶紧通知自己。
另一方面,自己则迅速收拾行装和郑安平一起到指定地点等候王稽。
郑安平对此感到奇怪,说:“等王稽派人来通知我们就好了,干嘛多此一举呢?”
范雎向他解释说:“这是王稽在考验我们的恒心和决心。”
不再多言,郑安平和范雎一起到达魏国京郊三亭岗南边。
一连过了几天,王稽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就在郑安平焦虑不安的时候,派去的人告诉他:“王稽来了。”
范雎和郑安平立即走出去,王稽见状大喜,原以为他们不会来,但今天一见,疑虑顿消。
紧接着,他们一起上了马车,向秦国的西边飞驰而去。
其实范雎在前往秦国之前,对于投靠秦王,还是投靠宣太后,做了认真的考虑。
因为当时秦国的实际权力并不在秦王手中,而是由宣太后和魏冉把持。
这两个人控制着秦国的政治和军事大权,秦昭襄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王。
但秦昭襄王迟早会获得实际权力,因为他才是秦国的正统君主,无论宣太后多么迷恋政治,终究有一天也会去世。
因此,范雎内心更倾向于秦王。
在前往秦国的路上,一件事使范雎下定了结束宣太后和魏冉统治,追随秦昭襄王的决心。
连续几天的跋涉,王稽一行人进入了秦国边境。
这一天,他们驱车行至秦国湖县,突然远远看见前方扬起尘土,一队车马急驰而来。
看他们的气势,肯定是个达官贵人,而且身份非同一般。
因为秦国的法律对等级制度有严格规定,即使是像王稽这样的使者,在秦国境内也不可以随意奔驰快马。
范雎以心思缜密著称,看到前方驰来的车辆后,急忙向王稽询问:“来的人是谁?看他们的车辆华丽和步伐庄重,显然不是普通人。”
王稽听完范雎的话,不禁心生敬佩。
这一路上,他一直听着范雎高谈阔论,越来越意识到范雎的才华和坚忍不拔的决心。
于是,他若有所思地回答说:“那是当朝丞相魏冉,他是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国大王的舅父。”
“看他们的姿态,似乎是往东边去,帮助大王巡视函谷关周边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