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军的援军,芒卯并不是没有预料到。
只是他认为,秦军即使来援,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
因此当10万秦军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芒卯大为惊讶,并且丢下自己的士兵逃之夭夭。
没有大将的领导,军队自然陷入一片混乱。
赵魏联军由此军心大乱,只能各自为战,只求保住性命。
白起率领的秦军在联军中所向披靡,不断地斩杀敌军,致使联军13万人都成了刀下亡魂。
众所周知,两国将士之间的默契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所以韩赵联军只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真正的合作。
为了保持战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这次战役中,打着联军旗号的13万人实际上都是魏军。
如果是赵军,也许就不会被这样轻易地击溃,尤其是在赵军的大将廉颇、赵奢等指挥下。
白起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与赵国的精兵强将一较高下。
然而,这次带兵的赵军将领竟然不是廉颇,而是贾偃。
看着魏军如此迅速地溃败,贾偃大为吃惊。
贾偃只好率领大军死守,只要赵军能够坚持到廉颇大军的到来,两面夹击之下,必然能够击溃秦军。
贾偃也有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面对白起率领的大军,他不慌不忙地在黄河岸边布下阵势。
秦军先锋胡阳几次猛攻,都以失败告终。
几天后,秦军隐约看见黄河对岸廉颇大军即将到来。
对于白起来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正面与赵军交手,廉颇成名已久,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对手。
如果让贾偃的大军顺利支持到援军的到来,敌军以逸待劳,秦军势必会遭到惨败。
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只能采取智取的策略。
白起向来连环出招,让敌人应接不暇,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步,白起派遣使者前去赵军营地,向贾偃招降。
贾偃自然不会答应,一见使者,差点就违背了“两军交战,不杀来使”的惯例。
其实白起也没有指望贾偃会投降,这只是他的疑兵之计,旨在为下一步的行动打掩护。
第二步,就是让4000轻骑兵在双方谈判时,悄悄地绕到赵军的侧翼,等待时机,突然冲击赵军。
到那时候,赵军必然会惊慌失措,军心涣散,使局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胜负在此一举。
果不其然,就在秦军和赵军正面交战的同时,白起将轻骑兵投入了战斗。
这些轻骑兵没有佩戴盔甲,只凭着血肉之躯直接冲击赵军的阵营。
不久,赵军出现混乱,开始缓慢地向后撤退。
白起按照计划,吩咐秦军在包围赵军时有意留下一个缺口,然后在缺口后方设立长矛,其他三面则竖起盾牌,逐渐将赵军逼向黄河。
很快,贾偃明白了秦军的诡计,但为时已晚,赵军退至黄河边后,再无退路。
秦军对穷途末路的赵军进行强攻,赵国士兵一个个被推入滚滚的黄河中,连惨叫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黄河水冲走了。
两万浮尸差点堵塞了黄河河道。
主将贾偃见大势已去,不愿受辱,于是自刎身亡。
与此同时,廉颇大军赶到了对岸,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河岸这边的白起。
这场战斗,白起大军再次大获全胜。
自白起出征以来,魏国损兵折将不断。
在伊阙一战中,损失了16万人马,不久后又有8万被魏冉斩首,现在又被白起消灭了13万,整个魏国几乎已经无人可用了。
根据当时的战略局势来看,魏国是东方六国的核心。
秦国准备加紧行动,扩大战果,趁势灭掉魏国。
眼看天下危矣!赵惠文王只能立即与燕国结盟,以此援救魏国。
没想到这时,魏安釐王再次决定以土地换取和平,将南阳地区(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割让给秦国。
这一次,魏王虽然还是使用了老办法,但这是明智之举。
而且秦国已经认识到,虽然赵国损失了两万人马,但他们的精锐并没有被消灭。
赵国正在策划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打击秦国。
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见好就收,接受魏国割地,答应退兵。
第二年,秦国将占领的韩、魏的南阳和楚国的宛合并,建立为南阳郡。
但是魏国没有参与赵国的联盟,而是借机投降到秦国,赵国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秦国终于打破了与渑池之后的盟约,顺理成章地打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