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港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
学中文的钱女士就占了留学的光。两年后,韩教授退休,学校任命钱女士当了文学研究所的所长,还兼任中文系副主任。理由是有两点比陈晓明有优势。
一是留过学。陈晓明回学校两年多了,发现留学成了大学晋升,包括评职称的金字招牌。你没有留学经历,拼死拼活的出书、写论文等都落人于后,几年都只能是一名助教。所以,目前国家的留学风越刮越猛。何况,钱女士还是在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留学。
二是思想新。钱女士比陈晓明毕业的晚几年,思想新,观点更超前。有时陈晓明就觉得,年龄大了几岁,但好像就有了代沟。比如,关于现代文学作家排名,韩教授和陈晓明都认为前六名是“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但钱女士不这样认为:“那是按作家和作品的阶级论的排名,如果按人性论排名,钱钟书、沈从文、梁实秋等作家都应该排在前面。沈从文还有格言:我塑造了许多希腊神庙,里面供奉的都是人性。只有写人性的作品才能永久流传,写阶级论的随着阶级的转化、演变、最后消失,作品自然就没有可读性了。我专门用英文写过论文,在加州大学获得好评,几位汉学家都找我进行了交流。”
钱女士的论文在文学研究所也引起过争论。但陈晓明仍然认为,传统的排名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阶级论和人性论是不可截然分开的。鲁迅先生就说过,不谈阶级性,只谈人性,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又如钱钟书先生,后来以《管锥篇》等著作名震一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者。注重阶级论的作家,如曹禺先生解放后担任北京人艺的院长,对当时极左文艺路线只提倡阶级斗争的现象很不感冒,基本没有新的话剧作品。《雷雨》是北京人艺的保留节目之一,里面饰演“鲁侍萍”的女演员征求意见时,基本上不评点演员的曹禺先生罕见的发表了评论,认为女演员只表现出“鲁侍萍”阶级性的一方面,忽略了人性的一面,作为“周朴园”的第一个情人,两人有了两个孩子,后来被抛弃,应该是“又恨又爱”。女演员只演出了“恨”,没有演出“爱”。陈晓明也想把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但考虑有和钱女士“打架”的嫌疑,就没有写。在所里的讨论中,也隐瞒了自己的观点,反倒对钱女士的观点表示了“一定的认同。”后来,陈晓明觉得多年的官场生涯习惯没有彻底扭转过来。
更让人议论的是,钱女士还传出了“风流韵事”。钱女士才30多岁,不说是大美女,至少眉清目秀,且因为追求学问,一直未婚,有这种议论顺理成章,传说和一位校领导有染。但陈晓明对此颇不以为然。官场对女干部几乎都有类似的议论,只有女干部升迁、调整,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作风不正,靠色上位。有时陈晓明觉得,这也难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最受后人争议的就是60多岁登基,还找了不少面首,成立了“控鹤宫”。据野史记载,武则天还把自己得意的面首让女儿太平公主和儿媳妇秦氏用。但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女干部的政绩。武则天上接“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疆拓土,总体看是一位成功的皇帝。虽然比不上“唐宗宋祖”,但也政绩赫赫。陈晓明还就作家林语堂的《武则天传》侧重她的缺陷写了长篇论文《评价历史人物不能“顾此失彼”》发表在校刊上,历史系还做过专门研讨,并邀请陈晓明参加。在长野,陈晓明接触的女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很有水平的。所以,陈晓明对钱女士基本没有作风方面的成见。有人议论,他总是说:“捉奸捉双,你们谁看见了。校领导的老婆都不管,我们就别议论了。”
韩教授也为陈晓明争了,但没有任何效果。陈晓明心里想:“这事和王浩没有丝毫关系了。关键是自己的道德洁癖怎么也改不过来。”这想法有道理,事后,一位校领导私下散布:“当了多年官,不知道捞多少呢,可铁公鸡——一毛不拔。”陈晓明听到后,只能苦笑应对。这也符合多数人的想法:“官哪有不贪的。”
位居一个晚辈之下,陈晓明心里也非常不舒服,加上韩教授的力争,学校把陈晓明调到刚成立的古籍出版社当社长。出版社的前景不被很多人看好,基本成了“冷板凳”。校领导谈话时,陈晓明也有些犹豫,校领导说的很干脆:“你考虑考虑,最好去。如果还留在文学研究所,只能是副所长。我们学校的几个研究所不是官场,是做学问的,没有一个设书记的。”陈晓明想想也对,套行政编制,古城大学是正厅级,研究所就是正县级,出版社好歹也算正县级,和自己的行政级别一样高,又考虑到韩教授气急败环的样子,不忍让恩师着急上火,就同意去了。
在官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陈晓明还是不理解:“今天这个社会怎么变得这样了,角角落落都沾染了官场气。”妻子对他说:“不是社会落伍了,而是你没有前进。我说家里生活紧张,同事们都不相信,一个县委副书记家里还缺钱?不过,我不在乎,觉得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好。”
古籍出版社开始只有四个人,有人讽刺“鸟不拉屎的地方”。出版社就是出版学校老师的著作和一些教材,基本不收费,销售无人问津,更不赚钱,著作都是高深的学问,但出版社的业务和学问基本不搭边。陈晓明思考,可以出版一些校外的书籍和刊物,走出“象牙塔”,才能有受益。现在出书都收费,等于卖书号,不会亏本,如果畅销了,还能赚钱。一位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史记》,很火,陈晓明就主动联系,把演讲词整理出版,大赚了一笔。校领导很高兴,勉励多开门路。一位大学生写了一个长篇的同人文,陈晓明及时推出,在青少年中引发阅读潮,尽管有些老教授对同人文直摇头,但效益还是来了,古籍出版社的威望提升了。
陈晓明忽然想到王浩在监狱的写作,按王浩的文笔,又是写自身的经历、沉浮,一定非常生动,就想约韩红红去看看王浩,顺便咨询写作的进度。但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一个噩耗:王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