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秦武安君
书名:诸侯纷争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610字 发布时间:2023-11-11

白起使用水攻的计策,将楚国的精锐部队打得损失殆尽。


此后一年间,他所向披靡,楚国再也找不出能够抵挡秦军的军队,最终连都城郢也落入白起的手中。


听说楚顷襄王狼狈逃跑,秦昭襄王和宣太后高兴极了。


他们都没有想到,白起竟然再一次创造了秦军战争历史上的奇迹。


就像宣太后曾经支持秦王上位一样,这一次他们齐心协力,尽可能地帮助白起,甚至吩咐他继续追击,扩大战果。


白起攻破楚国都城,便分兵三路,进军楚国其他地方。


第一路南下攻打到洞庭;第二路向西攻打到夷陵;第三路向东攻打到竟陵。


短短几个月,楚国都城周围数百里富庶的土地全都归属于秦国,秦国的实力再次增强。


为了完全控制这些被占领的地区,秦昭襄王下令在这些地方设立南郡,其中最重要的治所就是楚国曾经的首都、江南第一大城市——郢都。


楚国眼看就要灭亡了,但是当时的楚人相信,只要共同的祖先还在,他们就能在祖先的精神指引下团结在一起。


而楚人的祖先,就埋葬在秦国西路军占领的夷陵地区。


白起认为,只有彻底扼杀楚人的精神,楚国才不会再次崛起。


当时的秦国掌权者是宣太后,宣太后虽然是楚国贵族,但她早就完全投靠了秦国。


她过去为了巩固秦国后方,甚至出卖色相引诱义渠王。


如今为了秦国的强盛,她也不会在乎区区几座坟墓。


在宣太后的命令下,白起放火烧毁了夷陵。


从那以后,夷陵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只留下一些微茫的残垣断壁。


白起在烧毁夷陵的时候,也不禁内心发颤,庆幸自己是宣太后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在打仗方面,白起比宣太后强得多,但在政治权谋方面,他完全不是宣太后的对手。


白起认为,楚人再也无法重新振作,只能成为秦国的附庸。


然而,事物往往会走向反面。


白起用一场洪水吞没了楚国35万人的生命,楚人对他怨恨不已。


现在他又用大火将楚国的宗庙摧毁,国仇家恨,不共戴天。


因此,所有楚人在那一刻发下了重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就在这时,一个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投身汨罗江,他就是屈原。


当楚国都城郢被秦军踏在铁骑之下时,屈原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哀郢》。


正如俗话所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家欢喜几家愁。


楚国上下一片仇怨惨淡,对白起恨人骨髓,而秦国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则对白起敬若神明。


论起功劳,除了白起,整个秦国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从许多场合可以看出,白起对秦昭襄王非常忠诚。


秦王认为,只要大力封赏白起,就可以达到三赢的效果。


第一,可以获得白起更大的忠心。


第二,可以让一些崇拜白起的人,感叹秦昭襄王的明智,鼓舞他们更加忠诚于秦国,勇往直前地杀敌。


第三,可以在培养自己势力的同时,也缓和与宣太后集团的关系,维持秦国内部的稳定。


秦昭襄王便颁布了一道谕旨,封白起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英勇。


白起,这个曾经秦国最底层的士兵,终于登上了秦国的巅峰地位。


当时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是王族,如果没有高贵的血统,想被封为君实在比登天还难。


可见白起在秦国的功绩,和商鞅一样,两人可以并称为“文武双绝”的杰出人物。


当然在战国时期的名将中,廉颇和李牧也被封为君,但就功劳而言,秦国的武安君无疑是第一。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终于踏着无数人的尸体,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尽管北边有赵国在虎视眈眈,但是白起依然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地攻伐着楚国的土地。


公元前277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趁楚军元气大伤之际,再次大举进攻楚国,占领巫地(今四川巫山北),并将黔中地(今贵州中部)纳入秦国版图。


至此,秦国几乎占领了楚国一半的国土,楚国在失去大片领土后,再次陷入危险之中。


然而,就在楚国人民感到危机四伏之时,白起却停止了进攻。


白起认为,秦国只能占领与其接壤的楚国领土,而不应该贸然奔袭千里,企图完全征服楚国。


因为楚国国土辽阔,如果战线过于拉长,凭借秦国有限的兵力,即使征服楚国,也必然给三晋之地的其他国家留下可乘之机。


为了避免后顾之忧,秦国决定先对实力最强的赵国出手。


而在此之前,秦国需要在外交上与白起协调一致。


由于两年前,秦国与赵国在渑池会盟上结盟,秦王根本没有料到白起会这么快地将楚国打败,如果现在秦国立即与赵国决裂,无疑会被认为不守信义。


此外,赵国一直坚持“南守北攻”的策略,从不轻易与中原国家交战,秦国既想打击赵国,又希望赵国率先出击,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


宣太后认为,与其直接面对赵国,不如从第三方着手。


自韩、赵、魏三国分晋以来,它们一直宣传自己是一个整体。


这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们确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秦国决定首先出兵魏国,这样赵国只要参与进来,秦国就有了对付赵国的借口。


公元前276年,秦国的白起率领十万军队进攻魏国,攻下了两座城池,秦国和魏国的战斗正式开始。


魏国自然没有料到,自己会被秦国接连攻打。


公元前275年,魏冉亲自率领大军,进攻魏都大梁。


这时的赵国还没有采取行动,只派遣使者去韩国,最终说服韩国派大将暴鸢前去救援,但可惜依然被秦军击败,四万多将士壮烈牺牲在魏国。


魏安釐王再次上演了他的拿手好戏,以土地换和平,献上温地(今河南温县西南)八座城池求和,魏冉同意撤军。


当然,从古至今有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即以屈辱换来的和平必将是短暂的。


果不其然,由于前两次进攻得到了很多实质的好处


因此公元前274年,秦国准备再次进攻魏国,赵国还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没想到,韩国为了前面丢失的城池和土地,竟然与齐国结盟,向魏国大举进攻。


魏国再次战败,损失惨重,丧失土地自然不用多说。


其实,赵国一直在观察着魏国和秦国交战的局势,也深深为魏国屡战屡败而担忧。


这种担忧的深层意义,就是担心一旦魏国被打得爬不起来,秦国就会对赵国动手。


与其坐等胜败,不如迅速支援魏国,实现先发制人。


只是和秦国一样,赵国也需要出兵魏国的理由,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些实际的好处才能让赵国愿意出兵。


魏王在战败以后,派遣使者来到赵国,承认赵国在三晋之地的最高地位。


魏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赵国推到三晋之地的领导地位,以便日后秦国入侵时,赵国可以先行抵抗。


但是在此之前,韩国已经迫于秦国的强势成为了其附庸,在秦国东征西讨之时,为其呐喊助威。


韩国是三晋之一,如果它成为秦国的附庸,那么三晋之地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力量薄弱,对抗强大的秦国就会更加困难。


于是赵国和魏国商议,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想要对抗强秦,就必须先打击韩国,让韩国转向支持赵国。


赵惠文王所采取的方式很直接,吩咐赵军和魏军联合,前去攻打韩国。


可惜韩国似乎已经铁了心跟随秦国,就在赵魏联军即将进攻之际,韩国连忙派出使者,火速前往秦国求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诸侯纷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