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离开秦国后,经过了赵国。
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是个贤能之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
经过某个县的时候,该县人见到孟尝君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体魄,于是嘲笑他说:“孟尝君真叫人失望,原来他只是个瘦小的猴子罢了。”
孟尝君听了没有生气,只是笑而不语。
他的门客们却很不满,跳下马车,杀了几百人才离开。
孟尝君等人回到齐国,齐湣王很赏识他的才华,封他为相国,让他执掌国政。
尽管孟尝君能够广交天下贤人,有包容大度的气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忍受秦国对他的侮辱。
然而,秦国的实力让孟尝君不得不权衡自己是否有能力报复。
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公孙弘的人,提出一个建议说:“您可以先去探查一下秦国的实力。”
据《战国策》记载,公孙弘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策士。
既然他能提出这个建议,肯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孟尝君请求他代表齐国,前往秦国一探虚实。
公孙弘这一行,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秦昭襄王刚放跑了孟尝君,这次公孙弘居然明目张胆地再次进入秦国,岂不是自找死路?
秦昭襄王打算接见公孙弘的时候,好好羞辱他一番,以报孟尝君逃脱的耻辱。
所以他一见面就气势汹汹地问:“孟尝君身为皇亲国戚,还是齐国的丞相,他的封地有多大?”
公孙弘如实回答说:“大约有一百里。”
秦昭襄王笑了,嘲讽地说:“寡人凭借君王的威势,秦国的土地东西南北横跨千里,秦国的士兵勇猛善战,如今甲士百万,战车万乘,跟孟尝君的三千门客相比,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但即便如此,寡人也不敢妄动。”
“孟尝君区区百里的封地,寥寥三千门客,怎么敢与寡人为敌?”
“孟尝君这样做,不是自不量力吗?”
公孙弘听后反驳道:“孟尝君手下的三千门客,哪一个不是贤达之人,哪一个不是能人异士?”
“孟尝君懂得善用人才,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英雄就会云集响应。”
“大王,你了解这些吗?”
秦昭襄王对此很感兴趣,急忙询问这些门客都是怎样的人物。
公孙弘见秦王终于上钩,遂向前一步说:“有一种人,他们专为消灭邪恶、主持正义而存在,他们从不屈服于天子的威势,也不向诸侯的霸道低头。”
“无论失意或得意,他们始终忠心于一个人,这样的人,至少有三个人具备这样的品质。”
“在治理国家、图谋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方面,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商鞅、管仲的老师,帮助君王实现称王称霸的伟业,至少有五个人具备这样的才能。”
“即使君王拥有万乘战车,也不敢轻视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始终坚持视死如归的信念,孟尝君那里,至少有十个这样的人,其中还包括我。”
秦昭襄王听到这番话后,意识到孟尝君并不是普通人物,他手下的确有很多才干出众的人。
于是,秦王改变之前的傲慢语气,缓和地对公孙弘说:“我问这个并没有恶意,我很了解孟尝君,他是秦国的朋友,秦国希望与他建立友好关系,请您转达给孟尝君。”
公孙弘从这一事件中终于明白,秦国其实也比较害怕孟尝君,但此时他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姑且接受秦王的要求。
正如谚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通过这一事件,孟尝君了解到秦王并不是毫无畏惧之心。
因此孟尝君下定决心,决意联合秦国的宿敌韩国和魏国,一起进攻秦国。
公元前298年,齐国、韩国和魏国三国组成了联军,从魏国借道向西进攻。
这次联军经过精密策划,由齐国统一指挥,秦国措手不及,很快就被打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联军就攻到了秦国的函谷关。
秦国一国之力无法抵挡三国的进攻,只好决定与其他国家结盟。
这次秦国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宋国。
原来在楼缓担任秦国相国的时候,他任命手下的仇郝为宋国丞相。
齐国一直准备吞并宋国,现在有了秦国这样的强大支持,宋国自然欣然接受。
就这样,战国时期形成了两大势力对峙,一方是秦国和宋国的联盟,另一方是齐国、韩国和魏国的联盟。
两大军事集团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分出胜负,秦国战败,赵国和宋国趁机占领土地,扩大势力。
宋国没有受到秦国的许诺所诱惑,不去为秦国卖命,反而趁机与薛国作战,消灭滕国,还向楚国进攻,夺取了楚国淮北之地,实力大大增强。
赵国则趁火打劫,趁着秦国无暇东顾之际,迅速向北部林胡和楼烦进攻,获得了广阔的土地,建立了云中、雁门两大郡县。
尽管楼缓是秦国的发迹国家,宋国是秦国的盟友,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给予秦国实质性的支持。
秦国最终孤立无援,在坚持了三年之后,被三国联军攻破了重要的函谷关。
齐、韩和魏三国的军势日盛,直指咸阳。
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感到焦虑,没有想到留下了大患。
为了保卫家园,秦国最终决定割地求和,这样的方式是其他诸侯国经常用来对付秦国的策略,没想到这次秦国也借用了一次。
只是每次秦国割地之后,不仅没有停止攻击,反而变本加厉,落得个不讲信用的名声。
齐、韩和魏三国自然不相信秦国的信用,他们打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得知这个消息的宣太后和秦王变得忧心忡忡,深怕有一天,三国联军会突然出现,攻打咸阳。
孟尝君的门客,经过分析对他说:“以前你为韩国和魏国帮助他们攻打楚国,九年时间过去了,韩国和魏国夺取了宛、叶以北的地方,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如今的形势,与过去是多么的相似。”
“试想齐国与秦国相隔千里,即使我们能成功攻占秦国,但对齐国并没有半点好处,反而会让韩、魏两国从中获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和魏国将不再有秦国的威胁,也不用担心南方楚国的压力,他们的矛头将会对准齐国,那时齐国就危险了。”
“一旦韩、魏两国实力增强,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
“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形势发展而不加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建议您私下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不要进攻秦国,更不要向它借兵器和粮食。”
“齐国的军队抵达函谷关的时候,您不要急于进攻,派出使者向秦昭襄王传达您的想法,说:孟尝君绝对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
“他的目标,只是希望楚国归还齐国被占领的土地,并请您释放楚怀王以实现媾和。”
“这样一来,秦国既不会受到攻击,又能够拿楚国的地盘保全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能够获得自由,也会感激齐国的再造之恩。”
“齐国得到楚国的沃土和东国,何愁不能日益强大?”
“而孟尝君您的封地薛邑,也将永保太平。”
“众所周知,秦国虽然强大,但它存在于韩、魏的西邻,能够制约这两个国家。”
“韩、魏两国为了打击秦国,必定依重齐国,因此齐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孟尝君也明白,灭亡秦国并非易事,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经过利弊的比较后,他接受了门客的建议。
在齐国的操控下,韩、魏两国向秦国表示祝贺,三国盟军进攻咸阳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秦国得以保全,后来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的苦心经营下,变得更加强盛。
在齐国许多人看来,秦国不过是个边陲小国,地处蛮荒之地,没有逐鹿中原的资格。
只可惜,他们都看错了!没有看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