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论信仰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6783字 发布时间:2023-11-04

     

因在平番先耽误了时日,李志行众人离了平番便紧日赶路。

这一日,到了天祝县乌鞘岭,山路险峻崎岖,众人只得下车步行。

吕铁嘴经验丰富,将用来挑卦幡的竹竿拆下来拄在手中,边走边开了腔“哎呀,这地方自古如此,乱石遍地,车上又颠又危险,还不如下车走路,只是辛苦秦兄和兆文少爷了……”.

正说着,李志行“哎呀”一声,却是不小心被乱石硌了一下。吕铁嘴急忙跳上前去打算搀扶,李志行挥挥手说“不打紧。”,抬脚接着走。

吕铁嘴就殷勤地说道“秦兄千万小心!”。

却说经过平番县的事情,吕铁嘴对“秦兄”这位江湖朋友越发尊重了。

再看井兆文。只见兆文少爷早已已经脱去洋装,意气风发地准备锻炼身体。

众人走了一会,忽然被当兵的拦路,吕铁嘴只当是收过路费,就忙缩到后面。

井兆文上前一问,才知道前面正在“放炮”,是为了炸掉路上巨石。看看前面,的确是有不少当兵的正在使用各种工具搬离路上的石块,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

李志行有些诧异,就上前问到这是干什么?

当兵的大声说这里道路太差,以往过路的客商多有在此地被扭坏了车轴的,于是长官就命令他们将路修一修。

吕铁嘴很惊讶!就凑上前来问“军爷,你们这是准备为老百姓修路?”

当兵的说:不是!说过一段会有人来正式修路,现在只是先把大点的石头搞走!

吕铁嘴听后愣了一下,口中“啧啧”做声,说了句“真是不一样了!真是不一样了!”

一会,果然听到前面一声巨响!又过了片刻,士兵示意大家可以继续前行了。

吕铁嘴就低着头边走边自顾自地说“哎呀!以前三少君(马廷勷)的兵是趁此处道路崎岖,过往的马车跑不快,拦在这里设卡收钱。现在这些当兵的却在修路,看来就是不一样了!”

李志行心中甚慰,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吕铁嘴兀自低着头往前走,不知道在想啥。

走了一会,吕铁嘴仿佛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职责”,便立刻昂起头来,咳了一声后指着高高的山顶说道“兆文少爷,你可知这乌鞘岭有一奇观,那就是:一过此岭,水不南流矣!”

吕铁嘴的意思,是此岭以西的河流与中国大部分河流不同,不是流向南方或东方。

嗯?自古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向南流入大海,不往南流流哪去了?却是为何?

井兆文也有此问。

“这个么……,自然是因为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据说是流到蒙古和俄罗斯国去了……”吕铁嘴摇头晃脑地回答道。

吕铁嘴说的玄虚,但井兆文很快就领悟了,说道“噢,莫不是地势的原因……”

本来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不就是因为地势!

吕铁嘴马上就恭维井兆文悟性高!李志行也微笑着点头。

其实,乌鞘岭乃是中国地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山,乌鞘岭也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点,此岭以西干旱少雨,以东却气候湿润,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也许正是因为眼前这高高的乌鞘岭造成的。

众人走走停停,迤逦来到山顶,放眼却是一片十分平坦的所在,不由让人想起“平顶山”这个名字!呵呵,平顶山在河南,这里是甘肃!

这平平的山顶上树木很少,就着几株低矮的树木,山顶上有两座建筑,一处大的所在是用各种石块垒起来的军队营房,另一处是一座小庙,房子很小,原本是这山顶上唯一的建筑。到达山顶的旅人都去祭拜一下,顺便暂作休息。

众人进到庙内,却是一座韩湘子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因何在遥远的河西显圣?这一点吕铁嘴也说不清,但他和庙里的腌臜老道攀了交情,给众人讨来了一杯热水喝。

山顶寒凉,热水正好暖身,于是大家都夸吕铁嘴是老江湖,了不起!吕铁嘴一边自谦一边洋洋自得。

李志行喝着水,听见军营中传来有士兵操练的声音传来,便想去军营看看,段青赶忙陪着。但刚走到离营房老远的地方士兵就让他们快走!看来防备还挺严,李志行只好作罢。

话说这乌鞘岭乃是军事上的一处险地,由西向东地势平均海拔由此从4000多米陡降至1000多米,若由东向西进攻,这里就是一道陡峭的门槛!所以驻防武威的彭程在这里放了一个连,训练生产两不误,看来彭程这家伙还行!

过了乌鞘岭,兼程连过天祝、古浪两地,沿途堡市,处处残破荒凉尽收眼底。李志行看得直皱眉头。吕铁嘴便说:此多为昔年回患蹂躏者!

唉!一场浩劫,虽时间已过半个世纪,地方却仍未恢复生机!不禁感喟不提。

车马匆匆,这一日,高大的武威城已遥遥在目。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就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流传至远,中国人老少能颂。

没错,这里就是王之涣词中的凉州!

武威,简称“武”或“凉”,古称凉州、姑臧、雍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形成正规管理就是从武威、酒泉开始的。

所谓河西走廊,就是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以西,被巴丹吉林沙漠和祁连山夹在中间的一个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其北为茫茫大漠,南为巍巍高山,地理形胜,所以时至今日,河西走廊仍旧是中国内地通往西部、乃至中亚的交通要道。

武威乃河西走廊的要冲。对西域的势力而言,若占据武威,进可以东扰陕西,退可以接连西域自守。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武威的军事位置十分重要。

据说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与著名“穿越者”王莽争霸天下,一时间胜负未分,西汉大将窦融趁机据武威而独立。而汉光武帝刘秀也不愿与窦融翻脸,并亲自写信给窦融,承认其力量足以决定局势,并以“五凉大都督”这样的高位才拉拢到了他。

李志行将原本在唐努辅助巴特尔的彭程调来,担任第12旅旅长驻守此地,可见重视。

此时西望高城巍巍,南眺祁连皑皑。到得此处,若没有点感想就妄称骚人!于是吕铁嘴便捋了捋山羊胡说道“自古以来,东来的之人到了凉州这里,都多有感触,有首凉州词秦兄和兆文少爷可曾知晓?”

听到吕铁嘴相问,李志行不禁摸着唇上的微髭微笑。他不开口,想考一考井兆文。

井兆文一笑说道“吕先生所说的莫不是那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不过我却有一首不同。”

吕铁嘴一听,就笑着问“哦?哪首?”

“且听好!”然后井兆文吟诵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眉宇间不禁流露出几份豪迈之气!

井兆文吟诵的这首也叫《凉州词》,不过是王之涣同朝代的诗人王翰所作。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诗人,官至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等(仙州,今河南省叶县,相传为东汉叶县令王乔成仙处)。

王翰少豪健恃才,喜纵酒,其诗句豪迈洒脱,井兆文吟诵的这首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被王世贞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其实王翰共做了两首《凉州词》,另外一首是: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但井兆文觉得,之前的一首更能抒发自己的意气,所以选了前一首。

井兆文吟罢,李志行微笑点头,吕铁嘴立即鼓掌叫道“好!兆文少爷吟诵的王翰这首‘葡萄美酒夜光杯’足显飘逸洒脱,意气风发,乃是《凉州词》中的佳作!我原本想吟诵那首‘一片孤城万仞山’,既如此,我便再吟诵另外一首诗。”

说罢,吕铁嘴便吟诵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吕铁嘴吟诵的这首虽不是《凉州词》,但却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名叫《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首诗写岑参与老友在凉州城夜饮,感喟时光易逝,但也认为不能安贫终老,应奋发向前的意思,正反映了吕铁嘴此时的心态。

诗中“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一句,写尽了当年凉州城的繁华。七里十万家,美貌的胡女正在演奏者不太熟练的汉家曲目,明眸善睐之间充满了异域风情……,十分令人遐想。

李志行抚掌称赞,说道“我也吟诵一首,以庸风雅。”然后便吟诵道“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这首却是明代诗人张桓写的,“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两句可见塞外天阔地远,物产丰富的异域景象,“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更是彰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一片雄心!这首是正宗的《凉州词》。

李志行一诵完,吕铁嘴立刻鼓掌,李志行谦虚有加,一时风雅。

井兆文听着李叔叔的诗句,仿佛看见了指点江山,又仿佛看见了那历史中的铁马冰河,眼睛亮亮的,似乎有些出神……。

谈笑间,众人就进了武威城。

因这连日劳累,李志行决定在武威住上一晚,顺便看一看武威的景色,于是众人先投店用餐。其间吕铁嘴便热心地向李志行和井兆文介绍起了武威的景观。

要说武威风景,首推武威城池。因为凉州“城内八景”,城门就占了四个,分别是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

东城门,名为宣武门,城楼叫做“武威楼”,城楼立石碑为“河西保障”。楼门两侧楼柱顶石如鼓,上刻有滚龙攀柱图案,两条滚龙栩栩如生,各以波浪式昂首向上,被称为“滚龙石”。

南城门,名为昭武门,城楼悬挂匾额为“翘映天梯山”。南城楼有“夜雨打瓦”之传说,据说每在寂静晴朗之夜,楼内可闻雨打顶瓦之声。

西城门,名为崇德门。西门吊桥阁楼叫做文昌阁楼,又称西门楼子。城楼镶嵌有石刻“遥接玉关”。城楼中有几处土堆七处,每堆站一人,据说可以镇压敌人,号称七星剑。

北城门,名为通化门,城楼叫做“万青楼”,悬挂匾额为“大好河山”。北门吊桥阁楼叫做真武阁楼,又称北门楼子。北城门楼柱上有一眼孔,向北可望见百里之外的民勤县城,被称为“千里眼”。

城内八景中的其余四个分别为: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罗什倒影。

于是,用餐之后,李志行叔侄便在吕铁嘴的陪同下先逛了武威城墙,城墙上有军队驻守,但并不禁止参观,只是盘查甚细。

登城一周,先后看了四门风景,比不得西安城,但却也不俗。只是有吕铁嘴导游,也涨了不少知识。

看过城墙,众人又去看城内另外一处有名的风景----罗刹倒影。彭程的第12步兵旅旅部就设在武威城,但李志行正在微服私访,并没有去彭程的旅部检查。

众所周知,罗刹国相距两万六千里,在武威怎么会有罗刹?

但到地方后,李志行发现这个还真是个“罗刹”!

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庙内建有一座高塔,据说在夕阳之下,塔影印在一旁的潭水中,周围草木相衬托,成为一道风景。

可风景就风景,与罗刹又有什么关系?

您先别着急,此塔下面葬着一条“不朽的舌头”,而这舌头的主人,就是当地人口中的“罗刹”!

啊,舌头竟然能不朽?你确定这是人?

当然,此人名叫鸠摩罗什,那条不朽的舌头,按佛教徒的叫法就是“舌舍利”,这个寺庙也叫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是干什么的?

您看过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没有?里面那个将少林寺一众高僧打得受不了的西域高僧还有没有印象?他就是鸠摩罗什!

哦,原来是个武林高手!

呵呵,是不是真的武林高手不清楚,但其实人家是一位高僧,乃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法师、唐玄奘、不空法师)。

鸠摩罗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祖籍天竺,生于龟兹。7岁随母出家,后精通小乘、大乘佛法,为龟兹国师。当时佛法盛行,鸠摩罗什闻名于诸国。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遣大将吕光灭了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吕光对鸠摩罗什十分推崇,专门建了寺庙供其容身,也就是这座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在这座寺庙里住了长达十六、七年。

此后,鸠摩罗什从事讲法、研究佛经并进行翻译工作,对后来佛经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巨大!据说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书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书,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通行的《心经》(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其翻译的版本。

据说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结果其死后火化时,舌头果然化为舍利,遂被埋于姑臧塔下,供万人敬仰。

看看,同样是译经者,鸠摩罗什比李志行这家伙可强多了!

经过千年传播,佛教的一些精神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和骨髓,也许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信佛,但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一点也不信,因为他的日常行为在不自主地受其指导。

吕铁嘴讲得声情并茂,妙趣横生。

事实上,这鸠摩罗什寺吕铁嘴十分熟悉,因为有一个阶段他就在庙门口摆摊算卦骗钱。而武威的老百姓们在庙里烧过香后,有的也会再请吕铁嘴算一算,来个“双保险”。只是后来庙里的和尚嫌吕铁嘴碍眼,将他打跑了。

当然,如今时过多年,又有装扮不俗的贵客相伴,吕铁嘴倒也不怕那些和尚。

武威城除了城内八景,尚有城外八景,分别是:绿夜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黄羊秋牧、莲花壶天。

但李志行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只是听吕铁嘴说城西二十里有个天主教堂建筑宏大,有洋神父,遇重大节日时有数百信徒集会!

一个教堂就有数百教徒?这可不少!

若论信仰,甘肃这地方伊斯兰教最盛,其次便是喇嘛教(喇嘛教信徒基本是蒙古人和藏族人),难道天主教这种舶来品也有很有市场?甘肃这个贫瘠的土地,莫非是一块各种宗教的沃土?李志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去看一看。

刚要一同前去,吕铁嘴却连连告罪,说自己已经疲惫不堪,需要回去休息。李志行只好让老白驾了车,带其他人前往,留吕铁嘴一人在客栈休息。

车行十来里,到了天主堂,众人便进去参观。

一看之下李志行十分惊讶!不是惊讶于众多的教堂建筑,而是这里的洋鬼子之多!足有四五个!而且个个都是中国通!

这会正有一个洋鬼子用甘肃土话接待大家。只见这家伙穿着一件旧白布长袍,上面罩着一件深色马褂,头上一顶瓜皮帽,脚上一双布鞋,除了棕发蓝眼,皮肤苍白之外,其他简直与中国人一模一样!

洋鬼子对中国的礼节十分熟捻,在与李志行一众人寒暄过后,便热情地带着众人参观。

听过介绍,李志行才知道原来这里是甘肃天主教总机关,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参观之间,看见很多中国信徒在做礼拜,并有不少中国信徒在帮教堂干活。

李志行便心念一转,想搞清楚天主教在甘肃到底有多少信徒?

但陪同他的洋鬼子含糊其辞,只是说“很多!而且上帝的子民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因为大家都是迷途的羔羊。”

李志行不禁多看了这个洋鬼子两眼,心里骂了句“这个洋鬼子不老实!”,便又微笑着交谈起来。当了解到这个洋鬼子其实是个德国人时,便用德语交流希望拉近关系。

这个德国鬼子一听果然十分高兴!立刻邀请众人去喝他自酿的葡萄酒。

不料洋鬼子的葡萄酒绵醇甘正,用的也是考究的玻璃器皿,正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也足尽一时之欢。

话说这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其实就是这些教士带进来的。

喝了醇正的葡萄酒,听了洋鬼子十分和善的言辞,李志行便不再去探问天主教的事,在微醺中驱车回城。

不料在路上,井兆文却解答了一直悬在李志行心头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老百姓愿意信奉天主教的?

井兆文说“叔叔,我搞清楚为什么那么多土民信天主教了!”

“啥原因?”

“原来信教可以少交税!……”

原来井兆文趁李志行与洋鬼子喝酒时,溜出去与那些中国信徒攀谈,终于搞清了原委。

话说之前当地有一位稀里糊涂的县令,在与洋教士打交道时不慎说了句“教徒可以减税”,一不小心开了口子。

这一句话轻飘飘地本不要紧,但历来甘肃地方对老百姓盘剥甚重,所以附近的老百姓为了少交税,纷纷成为“基督信徒”。

嗨!原来如此!

不过经过这件事情,加上吕铁嘴讲到的人们在鸠摩罗什寺的门口卦摊算命的事情,也使李志行逐渐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话说李志行现在有三省一区的地盘,40万军队,不可谓不强盛!但他却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一直以来,他没有一个主义!

广州政府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它有孙文的三民主义!没有主义的势力,基本可以归类于腐朽的旧军阀!一个有活力的团体,必须有信仰!

虽说李志行本身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这家伙也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并不想现在公开。所以主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志行。

不过,今天的经历却让李志行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你说中国人有没有信仰?信什么?

从今天的经历来看,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有着庞杂而包容的信仰,并且有时会有所选择:哪个有利就信哪个!

这个是实用主义么?也许是,但这种做法似乎并不违背信仰的起源。

要知道,信仰就是为解决人们的感知需求而诞生的。例如人们惧怕灾难,便诞生了一种对灾难的信仰,通过自己对灾难的崇拜而希望灾难只降临于那些“坏人”身上。例如两人并排行走,即使另一人忽然闪电击中我也不必害怕,因为我一直在积德行善。这便是民众的信仰。

那么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怎么给民众灌输一种“好信仰”?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去做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民众就会选择信任你!崇拜你!这就是最好的信仰!

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大概就是这个吧。

一念通达,李志行便不再纠结。

后来,他亲自书写了“民众至上”四个大字挂在自己办公桌后面的墙上,并要求辖下所有机关张贴这四个大字,以为准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