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的一天,赵武灵王对楼缓说:“我们北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秦国等国,中间还有中山。”
“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我们拿什么来保护自己呢?”
“如果我们再不奋发图强,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要想奋发图强,就必须采取一些实际行动。”
“我打算先从改革服饰开始,然后再改变作战的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楼缓回答说:“唉!服饰怎么改呢?”
赵武灵王说:“我们穿的衣服,袖子太长,腰部太肥,领口太宽,下摆太大。”
“穿着这种长袍大衣,做事很不方便。”
楼缓接过话来说:“是啊!还浪费很多衣料。”
赵武灵王摇了摇袖子,拍了拍下摆,说:“浪费衣料不是主要问题,穿着长袍大衣不仅不方便工作,而且走路摇摇晃晃的,干活也会很慢。”
“所以咱们缺乏追求进取的精神,全国人民都这样,国家怎么能壮大呢?”
“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将大袖子的长袍改为小袖子的短衣,系上一条皮带,穿上皮靴。”
“穿上这样的衣服,工作方便,走路灵活,再也不会摇摆而行了。”
楼缓听得很高兴,说:“我们效仿胡人的着装,也可以学习他们的作战方法,是吗?”
赵武灵王回答说:“是的!我们的作战依靠步兵,虽然有马,但只会用马拉车,大多不习惯骑马作战。”
“我打算穿上胡人的服装,学习他们骑马射箭,这样多灵活呀!”
楼缓说:“非常好!我愿意帮助大王。”
他还告诉肥义,肥义也很同意。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楼缓和肥义都穿上了小袖子的短衣。
大臣们见到他们这个样子,吓了一大跳,他们以为赵武灵王和那两位大臣疯了。
接下来,赵武灵王宣布改变服饰的事情。
大臣们觉得这太丢脸了,这不是把中原的文化、礼仪都抛弃了吗?
但是赵武灵王已经下了决心,必须要推行。
赵武灵王用各种理由,最终说服了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
大臣们看到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只好跟着改变。
见到这一幕,赵武灵王正式下令改革服饰。
没过多久,全国人民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
富有的人起初觉得有点不得体,但后来发现胡服比以前的服装更加方便,反而流行起来了。
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骑马射箭。
他亲自穿上胡服,骑上战马,在马上练习射箭。
不到一年时间,赵国的骑兵部队就训练有素了。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将中山从魏国手中接收过来,还成功收服了东胡和其他邻近的部族,并派使者与秦、韩、齐、楚国建立关系。
从那以后,赵国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300年,赵国不仅收服了中山、林胡和楼烦,还向北扩张至代郡、雁门,向西扩展至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领土。
赵武灵王打算与秦国一较高下,但是自己常年在外征战,国内的事务由谁来管理呢?
他看到小儿子很有能力,就废除了太子,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即是后来的赵惠文王,自己则自称为“主父”。
赵主父任命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将大儿子封为安阳君,安排好国内的政权布局以后,打算前去考察秦国的地理形势,侦察现任秦王的性格。
赵主父伪装成使臣赵招,带着几十个随从前往秦国,沿途勘察山水要道,绘制地图。
他到了咸阳,以使臣的身份见了秦昭襄王,还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问他:“你们的国王年纪大了吗?”
赵招回答说:“正值壮年。”
秦昭襄王又问:“那为什么要传位呢?
他回答说:“我们的国王让太子先练习一下,国家的大权仍然掌握在赵主父手中。”
秦昭襄王与这位使臣赵招进行了闲谈,又问:“你们害怕秦国吗?”
使臣赵招回答说:“害怕!如果不害怕,我们就不需要改变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了。”
“不过现在我们国家的骑兵已经比以前增加了十多倍,大概可以与贵国一较高下了吧!”
秦昭襄王听了这话,还挺敬佩他的。
使臣赵招告别了秦王,回到使馆。
当天晚上,秦昭襄王想起赵国使臣的谈话,他的举止文雅又坚决,态度既庄严又温和,实在是个人才,打算与他再交谈。
第二天,秦昭襄王派人去邀请赵招。
使臣赵招的随从说:“使臣生病了,过几天才能去见大王!”
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赵招,一定要他来。
然而使臣赵招和他的随从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自称是赵国使臣赵招的人。
他们将他带到秦昭襄王面前。
秦昭襄王问他:“你既然是使臣赵招,那么上次见我的那个使臣是谁?”
真正的赵招回答说:“那是我们的主父,他想见大王,特意装扮成使臣,还嘱咐我留在这里向大王赔罪。”
秦昭襄王气得咬牙切齿,说:“赵主父那老家伙,既然骗了我!”
他立即派泾阳君和白起带领三千精兵,连夜追赶。
他们追到函谷关时,守关的将士说:“赵国使臣已经过去三天了。”
他们白跑了一趟,只好返回向秦王报告。
秦昭襄王没办法,索性大方一点儿,将真正的赵招放了回去。
赵主父见过秦王后,开始考察云中、代郡和楼烦这几个地方。
他在灵寿修建了一座城,叫赵王城。
他的夫人吴娃在肥乡也建了一座城,叫夫人城。
恰好这时,楚怀王从秦国逃到赵国边界,打算寻求避难。
谁知赵主父不在,他的儿子赵惠文王为了不得罪秦国,不允许楚怀王进入。
楚怀王被逼得走投无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慌乱中差点晕倒。
他本想继续南逃,前往魏国的大梁。
然而秦国的追兵已经追上来,他又当了俘虏,带回咸阳。
楚怀王这次再次成为俘虏,脸色非常难堪,气得他连连吐血。
公元前296年,连病带气的楚怀王,最终死在了秦国。
秦国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
楚国人因为自己的国王在秦国受到如此欺辱,死在外地,个个义愤填膺。
各国诸侯也都认为秦王太过分了,于是他们重新联合起来,联合抵抗秦国。
楚国的大夫屈原更是为楚怀王愤愤不平,一直劝说楚顷襄王为先王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