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怀揣着对九鼎的渴望,希望能够占有它们。
据说,这九只大鼎是由大禹铸造,所用材料来自九州献上的贡品,因此象征着九州。
拥有这九只大鼎,意味着拥有九州的统治权,因此所有有野心的国君都渴望拥有它们,因为这代表着权力的象征。
为了获取九鼎,秦武王进行了人事改革,将丞相一分为二,由樗里疾和甘茂担任。
经过两年的人才培养,秦武王身边聚集了一批力大无穷的人物,如任鄙、乌获和孟说。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调动大军,准备攻取韩国的宜阳。
从秦国的军事实力来看,进攻周朝的首都绰绰有余,但最大的难题是宜阳城。
宜阳是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攻占它将意味着韩国亡国,因此韩国非常重视宜阳城。
主持攻取宜阳的是甘茂和向寿,甘茂是主要负责人。
对甘茂来说,宜阳城池坚固只是第二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获得秦武王的信任。
因为在秦国内部,以樗里疾和公孙郝为首的一派,一直反对攻取宜阳,认为它不值得冒险。
甘茂和樗里疾的地位相当,如果攻城出了差错,樗里疾必然会趁机进谗,甘茂的日子必然不好过。
当时,甘茂领军在外,驻扎在息壤。
游说秦武王,获取最高信任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向寿身上。
向寿对秦武王说:“宜阳城很难攻下,建议不要攻取。”
秦武王听后,火速前往息壤,向甘茂了解情况。
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一个故事进行了暗示。
他讲述了鲁国有一个名叫曾参的人,杀了人的故事。
外人告诉曾参的母亲,但开始母亲不相信,继续织布。
第二次有人告诉母亲,她仍然不相信。
第三次有人说同样的话时,母亲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赶紧跑去找曾参。
通过这个故事,甘茂表达了攻取宜阳城非常困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
如果拖得太久,或者一旦出现失利,必然会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因为甘茂的名声和品德不能与曾参相比,而秦武王对他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对曾参的信任。
如果秦武王不能抵挡谗言,像曾参的母亲抛弃曾参一样抛弃甘茂,那他必然会深受其害。
接着,甘茂又列举了乐羊攻取中山国的事例。
当年,乐羊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攻下中山国。
回国以后,魏文侯给他一大批告发他的信件。
乐羊非常感动,跪倒拜谢,说攻取中山国的功劳并不是他的,而是魏文侯对他的信任。
秦武王终于明白了甘茂的意思,他意识到不是因为宜阳城不能攻下,也不是因为秦军不够勇猛,而是因为甘茂对自己的信任不够放心。
于是秦武王保证,无论攻取宜阳的战事如何,他一定不会听信樗里疾和公孙郝等人的谗言。
甘茂与秦武王订立的这个盟约,被称为“息壤之盟”。
为配合大军进军宜阳,大臣冯章建议先归还汉中给楚国。
他认为,如果不拉拢楚国,楚国一定会趁秦国主力攻取宜阳的时候,侵犯秦国。
楚怀王贪爱利益,如果送汉中给楚国,楚国就不会干预。
秦武王同意,派冯章出使楚国。
冯章来到楚国,发现此时齐国也在拉拢楚国。
宜阳城要打仗,秦国为了宜阳拉拢楚国,齐国也是为了宜阳拉拢楚国。
楚怀王看此情形后,既没有站向齐国一边,也没有站在秦国一边,而是派大将景翠以救助韩国的旗号领军北上。
宜阳之战打了五个多月,秦、韩伤亡都很大,但是依然没分出胜败。
转眼就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秦军屯兵城下十分凄惨。
这时,果如甘茂所料,樗里疾和公孙郝等人都向秦武王进谗言,中伤甘茂。
打了大半年,只有伤亡数字,没有胜利果实,秦武王就想撤军。
甘茂提醒秦武王,不能忘记君臣之间的“息壤之盟”。
想起息壤之盟,秦武王幡然醒悟,再次征召军队,收集粮草,打造军械,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内部的敌人解决了,外部的敌人还在虎视眈眈,例如楚将景翠。
秦武王对此很担心。
甘茂告诉秦武王,楚国出军名义上是救助韩国,实际是为了趁火打劫。
楚军绝对不会与韩军联合,秦武王可以高枕无忧。
次年春天临近,秦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然而宜阳城十分坚固,城墙是被加厚加固过的,护城河又很深。
秦兵打得精疲力竭,尽管军鼓擂了几通,还是没人冲锋,全部躺在地上喘气。
宜阳之战对甘茂关系重大。
为了未来,甘茂搬出个人家产,全部分发给出死力的兵将。
动员工作结束后,甘茂下令秦军再一次向宜阳进攻。
宜阳城终于被攻破,秦军大举涌入,与韩兵展开巷战。
这一战告捷,仅是在巷战中韩军就被斩首6万。
原本守卫宜阳城的韩军共有十几万,最后也不知还有多少人存活,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