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打算利用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同学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跟当初的苏秦一样,是一个贫困潦倒的政客。
他曾经求见过魏惠王,但没有受到任重。
于是他就带着妻子来到楚国,打算求见楚威王,谁知楚威王不见他。
最后,他成为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
有一天,昭阳陪着客人和家臣在池子旁边的亭子里喝酒。
其中一个客人说:“听说我们大王把无价之宝“和氏璧”赏给了令尹。”
“令尹的功劳确实很大,这份荣誉没法儿说。”
“您能不能把和氏璧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呢?”
昭阳非常得意,就把和氏玉璧交给在场的客人,让他们一一传看。
凡是见到“和氏璧”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奇、赞美的。
就在大家观看的时候,突然池子跃起一条大鱼,大家都朝窗户看去,接着又有几条鱼在水中跳跃。
不一会儿,东北角起了一大片乌云,眼看大雨即将来临。
昭阳担心客人们被雨困住,急忙让大家散席。
谁知道那块玉璧不见了,也不知道传到谁的手中。
大家乱了一阵子,最终也没有找到。
昭阳很不开心,但也不好意思问罪客人,只好让大家回去。
然而,昭阳决定仔细搜查自己的门客。
昭阳手下的人说:“张仪是个穷小子,肯定是他偷的,没有别的人。”
昭阳也开始怀疑,吩咐手下的人用鞭子抽打张仪,逼他招认。
张仪没偷,怎么认呀?
他闭上眼睛,咬紧牙关,让人打了几百下,全身伤痕累累,眼看就要奄奄一息。
昭阳见他被打成这样,就放过了他。
旁边也有人同情张仪,把他送回了家。
张仪的妻子见丈夫被打得不成样子,哭着说:“你不听我的劝告,现在被人欺负到了这个地步。”
“如果你不想做官,怎么会被人打成这样呢?”
张仪嗤笑着问她:“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啐了他一口,说:“瞧你说的,被人打成这样,还能笑得出来!舌头当然还在。”
张仪说:“好!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不怕,你也可以放心。”
他休养了一段时间,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张仪在魏国居住了半年,听说苏秦这小子当上了赵国的相国,就决定去投奔苏秦,寻找一条出路。
恰好这时,有一个称为贾舍人的商人,恰好赶着车马到门口停下来。
张仪出来询问,得知他是从赵国来的,就问:“听说赵国的相国是苏秦,是真的吗?”
贾舍人问道:“先生贵姓?难道您认识我们相国吗?”
张仪回答说:“我叫张仪,是苏相国的朋友,我们还是同学呢!”
贾舍人听了很高兴,说:“哦,失敬,失敬,原来您是我们相国的同门师兄弟呀!”
“如果您去见相国,他一定会喜欢,说不定会重用您呢!”
“我这边的生意已经做完了,正准备回去。”
“如果您瞧得起我,车马都是现成的,我们可以一起上路。”
张仪高兴极了,就跟贾舍人一起去了赵国。
他们到了城外,刚准备进城,贾舍人说:“我住在城外,就在这里跟您告别了。”
“离相府不远的一条街上,有一家客店,靠东边有一棵大槐树,一找就能找到。”
“先生到了城里,可以先去那里住几天,我会找个时间去拜访您。”
张仪感激不尽地道了谢,独自一人进城。
第二天,张仪就去求见苏秦,但没有人给他通报。
一直到第五天,门卫才给他通报。
那个人回来说:“今天相国特别忙,他说请先生留下地址,他会派人去请您。”
张仪只好留下地址,回到客店。
不料,等了好多天,却没有任何消息。
张仪不禁生气,他和客店老板唠叨了一阵子,便打算回家。
老板不让他走,说:“您不是说相国会派人来请您吗?如果人家来找您,您已经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让张仪左右为难,他向老板打听贾舍人的住处,但他们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