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杀了商鞅,但并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要么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要么联合秦国自保。
东方六国的诸侯都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因此出现了两种主张:“合纵”和“连横”。
“连横”主张中原诸侯应该与秦国友好,形成东西联盟。
从地理上看,东西方连成一条横线,因此被称为“连横”。
“合纵”则主张中原诸侯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的秦国,形成南北联盟。
从地理上看,南北方连成一条直线,因此被称为“合纵”。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纵横家,他们专门从事这种活动。
其中,魏国的公孙衍非常有名,曾经联络韩、赵、魏、燕、楚五国一起进攻秦国并取得胜利。
还有两个擅长辩论的政客,他们借着合纵和连横的事情,追求名利,东游西说,闹得天下鸡犬不宁,两人就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是以合纵出名的人,他来自洛阳,原本没有一定的主张,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他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口才,弄个一官半职就行。
无论哪个君王,只要给他官职,他都可以效命。
他想先去见周天子,可是人家不给他推荐,只好改变主意,前往秦国。
苏秦见了秦惠文王,告诉他连横的好处,认为秦国非常强大,正好可以逐步兼并其他六国。
自从秦国杀了商鞅之后,秦惠文王就不喜欢外来的客人。
秦惠文王听完苏秦的话,礼貌地拒绝说:“我的翅膀还没长硬,哪敢飞那么高呢?”
“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还需要准备几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请教先生。”
苏秦碰了一鼻子灰儿,可并没有放弃,仍然希望秦王能重用自己。
他花费了不少时间,写了一封长信,为秦国提供吞其他国家的建议。
秦惠文王随意看了一眼,就把信放在一边了。
苏秦在秦国耐心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逐渐花光了,衣服也穿烂了,眼看连吃饭和住宿的钱都没有了,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苏秦回到家里,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就责备他说:“我们这里的人一直不爱做官,做生意也能赚点钱。”
“你这个臭小子,不听劝告,要去做官,花了那么多钱,现在怎么样?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地回来!”
苏秦无言以对,回头看见妻子坐在织布机前织布,根本没有抬头,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一样。
他只好央求嫂子说:“嫂子,我饿了,给我弄点吃的吧!”
他嫂子翻着白眼儿说:“没有柴火,自己弄。”
嫂子屁股一扭躲开了,完全不理他。
苏秦心里很难过,转过身去,流下了几滴眼泪,说:“一旦一个人穷困潦倒,母亲就不把他当儿子,妻子就不把他当丈夫,更不用说嫂子了。”
“唉!我非争口气不可!”
从那时起,苏秦关在屋子里,每天努力学习。
他嘀咕:“既然秦国不用我,我可以去找其他六国。”
“我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其他国家的君王,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个肯用我的吗?”
苏秦一心想要做官发财,于是开始研究兵法。
有时候,他读书读得太累了,眼皮粘在一起怎么也睁不开。
他很气愤,责骂自己没有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顿时鲜血流了出来。
这一下,他的精神焕发了,接着继续读下去。
民间传说,苏秦读书有时候太累了,就趴在书桌上打瞌睡。
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绳子一端吊在房梁上,一端绑在自己的头发上。
他犯了困,脑袋一扑到案头上,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
紧接着,头发被拽了一下,他也就被惊醒了。
他如此勤奋地刻苦学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已经熟读了姜太公的兵法,记住了各国的地形、政治状况和军事实力。
他还研究了各国诸侯的心理,以便在将来充当说客时能够迎合他们,说服他们重用自己。
过了一段时间,苏秦觉得自己在做官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就跟自己的兄弟苏代、苏厉商量,说:“我已经学业有成,只要我伸出手去,天下的富贵都能得到。”
“如果你们能帮我凑点盘缠,让我周游列国,等我出人头地,一定推荐你们。”
他还向他们讲述了姜太公的兵法和中原列国的形势。
两个弟弟被他忽悠了,不仅提供钱财送他出发,他们自己也开始学习苏秦的那一套学问。
苏秦来到燕国,见到了国君燕文公,对他说:“虽然燕国拥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士兵、六百辆战车和六千多骑兵,但与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相比,实力显得不足。”
“近些年来,赵国和齐国变得强大起来。”
“可是强大的国家总是在打仗,而弱小的燕国反而处于太平无事的状态。”
“大王,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燕文公说:“不知道。”
苏秦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有赵国挡在前面。”
“秦国离燕国很远,如果想要侵犯燕国,必须经过赵国。”
“因此,秦国决不能越过赵国来攻打燕国。”
“但赵国要来攻打燕国就容易多了,早上出兵,下午就能到达。”
“大王不与邻近的赵国建立良好关系,反而将土地送给遥远的秦国,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
“如果大王采纳我的建议,先与邻近的赵国签订盟约,然后再与中原诸侯联络,共同对抗秦国。”
“如此一来,燕国才能真正安定。”
燕文公非常赞同苏秦的办法,只是担心其他列国诸侯的心不齐。
苏秦表示自己愿意先去与赵国商议。
燕文公提供了礼物、路费、车马和随从人员,请他去与赵国交谈。
苏秦到了赵国,赵肃侯亲自迎接。
赵肃侯对苏秦说:“贵客光临,有何指教?”
苏秦说:“如今中原各国中,最强盛的就是赵国,秦国最注重的也是赵国。”
“秦国不敢派兵来侵犯,还不是因为西南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
“可是韩国和魏国并没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国派大军来攻打韩国和魏国的话,这两个国家很难抵抗。”
“一旦韩国和魏国投降了秦国,赵国就危险了。”
“我仔细研究了各国的地理和政治情况,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
“如果赵、韩、魏、燕、齐和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西方的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
“六国如果不联合起来,而是单独向秦国割地求和,这绝对不是解决的办法。”
“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
“假如大王与其他国家的君主约盟,建立兄弟般的关系,签订盟约,无论秦国侵略哪个国家,其他五个国家都会帮助。”
“这样一来,一个孤立的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个国家吗?”
“要我说,咱们不如约请各国的君主到洹水(也称为安阳河)开一个大会,商讨共同对抗秦国的大事。”
赵肃侯听了苏秦合纵抗秦的计策,完全同意。
他任命苏秦为相国,将赵国的相印交给他,还赠送他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让他去约请各国的君主。
苏秦成为赵国的相国后,心情愉快,感觉仿佛置身云端。
就在他准备前往韩国和魏国联络,赵肃侯派人召见了他,说:“有紧急事情需要商议。”
苏秦急忙前往面见赵肃侯。
赵肃侯对他说:“刚才边界上传来报告,秦国进攻了魏国,将其打败,还要求魏王割让河北的十座城池给秦国。”
“万一秦国进攻我们可怎么办?”
苏秦心里一惊,心想:“如果秦军攻打赵国,赵国肯定会像魏国一样割地求和,那合纵的计策不就泡汤了吗?发财的机会不就没了吗?”
苏秦没有表现出恐慌的样子,他很镇定地说:“秦军刚刚打过魏国,已经疲惫不堪,暂时不会来这里。”
“万一他们来了,我也有退兵的办法。”
赵肃侯说:“既然如此,你暂时不要离开。”
“如果秦军确实不来攻打赵国,到那时你再出发也不迟。”
苏秦只好留下来,请赵肃侯加紧准备,防御敌人。
苏秦回到相府,心里非常担心。
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自己必须利用一个人,使秦国不会来攻打赵国。”
可是聪明的人,哪里轻易被别人利用呢!苏秦必须想出非常巧妙的办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