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几次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意识到魏国的力量正在逐渐减弱。
而其他国家在魏国衰弱的时期,却变得越来越强大,形势不容乐观。
既然秦国通过变法获得了强大的国力,魏国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于是魏惠王积极发布求贤令,用丰厚的待遇吸引贤才。
就在魏国招贤之际,秦孝公去世。
失去秦孝公的庇护,商鞅这位在变法中多次得罪贵族利益的人,立刻成为了众矢之的。
新国君是商鞅曾经羞辱过的太子,他对商鞅心怀恨意,因此继位以后,立即要惩罚商鞅,以报昔日的羞辱。
商鞅只好逃到魏国,但魏国人因为对商鞅的欺诈行径感到愤怒,不愿收留他。
最终,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由于不敢冲破传统规则,魏惠王只能招聘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才,如邹衍、淳于髡和孟子等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城东南)。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妈妈付出了很多努力。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附近。
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泣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见到这一幕,大惊失色,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附近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一起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跟客人讨价还价,几个孩子嘻嘻哈哈,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得知后,再次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规矩、懂礼貌、热爱读书。
孟子的妈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常说“孟母三迁”。
还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他的妈妈正在织布。
看到他回来,她问道:“儿子,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低着头,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唉!还能怎么样,跟过去一样呗!”
孟母见到孟子这样的态度,非常生气,她拿起剪刀把织好的布全部剪断。
孟子吓坏了,就问:“妈妈,妈妈,您干嘛发火呀?”
孟母很生气地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块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够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能避开祸患。”
“如果你现在荒废学业,以后只能做下贱的劳役,难以避免灾祸。”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此以后,他从早到晚勤奋学习,把子思当作老师,最终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师,儒家强调仁政,缺乏攻击性,能够在治理时期稳定人心,但在乱世中无法取得巨大成就。
战国时期,各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而法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秦孝公重用法家人物商鞅,短短十多年就使疲弱的秦国一跃而成强横的大国,令其他国君羡慕不已。
召见孟子的时候,魏惠王先向他诉说了魏国屈辱的历史,然后回想起过去和现在魏国的差距。
魏惠王说:“我缺乏德能,到了晚年,军队屡次受挫,结果太子被俘,主将战死,国家一蹶不振。”
“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不知道能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
孟子听到魏惠王这样说,便回答道:“大王,为何一开口就谈利益呢?有充足的仁义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考虑国家的利益,士大夫只考虑自己家庭的利益,而士民百姓只追求个人利益,那这个国家将会面临危险。”
“懂得仁爱的人,就不会抛弃亲人;忠义之人,就会将国君放在心中。”
魏惠王点点头,表示同意。
战国时期,注重的是实力。
即使一个国家在儒学方面做得再好,如果不能抵御外来威胁并保护自身,就无法实现长期发展。
面对多位国君的拒绝,孟子改变了自己的说话方式,给国君留下一些情面。
他告诉国君,作为国家的君王,不应该只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应该注重“仁义道德”。
因为国君是国民的楷模,如果国君只追求名利,士大夫们也会效仿。
如果士大夫们只关注个人利益,百姓们也会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关心他人的生死,社会秩序必然会失调,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如果国家陷入混乱,国君的地位就无法保持。
但是孟子的话,并不符合魏惠王的心意,所以魏惠王没有接受孟子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