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南门立木
书名:诸侯纷争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607字 发布时间:2023-10-31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打算向中原地区扩展势力。


为此,他首先下令搜罗人才,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来的客人,只要能帮助秦国富强起来的人,都会被重用并赏赐土地和户口。


这样一来,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前来秦国寻求出路。


其中,就有一个叫卫鞅的卫国贵族,后来叫“商鞅”。


尽管秦国弱小且偏远,但像卫鞅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想要见到秦孝公也并非易事。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卫鞅屈身求见秦孝公的亲信景监。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卫鞅恳切地陈述自己的主张,然而秦孝公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听进卫鞅的话。


事后,秦孝公责备景监,说他推荐的人,都是愚蠢且无用的人。


景监感到无奈,但对卫鞅还抱有一丝希望,所以再次答应了卫鞅的请求。


第二次见面,秦孝公听得有些懵懵懂懂,虽然认为卫鞅说得有道理,但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景监被秦孝公责备后,把卫鞅当作出气筒,将他臭骂了一顿。


卫鞅说:“我用称王之道来开导秦孝公,但秦孝公却急于求成。…


“事不过三,经过两次交谈,我已经完全了解秦孝公的心愿,请您再次引见。”


第三次见面,秦孝公果然被卫鞅所言所打动,完全认同了卫鞅的观点。


原来秦孝公渴望在有生之年成为中原的霸主,重振秦穆公的威风。


人们常说:“欲速则不达,想要成就大事,并希望在几十年内实现,只能采取霸道的方式。”


后来秦孝公多次召见卫鞅,卫鞅总是用“称霸之道”来开导秦孝公。


秦孝公对这种谈话十分迷恋,所以在与卫鞅交谈的时候,他会不知不觉地靠近卫鞅,耐心倾听他的讲解。


卫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想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想要强大,必须犒劳将士;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赏罚分明。”


“只有赏罚分明,朝廷才能取信于民,变法就能顺利进行。”


秦孝公完全赞同,叫卫鞅制定变法的计划。


法家注重的是“刑罚之学”,卫鞅明白法家的弱点过于威严,缺乏恩德。


由于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卫鞅长久以来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加上秦孝公真心重用,因此他打算冒险利用严酷的刑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强秦国的国力。


面对疲弱的秦国,卫鞅要辅佐秦孝公称霸,只能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


但卫鞅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甘龙和杜挚的反对。


卫鞅对秦孝公说:“如果犹豫不决,必然拖延行动;如果行动不果断,则劳而无功。”


“有见识的人不会被局限于常识,而有独特见解的人,也未必能得到众人的认同。”


“愚昧的人不会事先计划,即使事情成功了,他们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相反,聪明的人会事先规划,并对前因后果有清楚的认识。”


这段话的含义是:“那些固执于传统观念的人,并不值得与他们商议重大变法的事情,因为他们只会奉行过去的礼法,不懂得创新。”


甘龙等老臣过于崇尚过去的礼法,认为传承下来的老规矩才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


甘龙说:“圣人不会通过改变民俗来教育百姓,有智慧的人不会随意修改祖先的礼法。”


“顺应过去的民俗来教育百姓,不费心思就能成功。”


“遵循祖先的礼法来治理国家,百姓的生活才会有秩序,行为才会有准则,天下才会稳定。”


“如果擅自改变法度,天下必然大乱。”


甘龙是保守派,不仅不主张变法,还认为变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变法确实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但如果一直保持现状,只顾遵循祖先的法令,就只能守成,无法增强国力。


可以说,甘龙的观点与历史发展的要求不符。


为了反驳甘龙的观点,商鞅高声地说:“聪明人负责制定礼法,愚蠢的人不懂变通,注定只能被聪明人的礼法限制。”


“有才能的人,懂得根据形势变法;无能的人愚蠢如石头,只会固执己见,完全不知道根据时代变法。”


这几句话直指甘龙的弱点,甘龙无言以对。


商鞅的话锋尖锐,气势强大,老臣杜挚站起来反驳。


杜挚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最好不要轻率地改变礼法;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最好不要更换国家的旧制度。”


“坚守祖先的礼法不会有错误,让百姓安于传统观念不会出现偏差。”


“如果胆大妄为,肆意改革,难免会扰乱天下。”


杜挚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只因为担心变法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一味排斥,势必会错过变法强国的最佳时机。


面对这两个顽固派,商鞅越战越勇,说:“治理国家并不是一成不变,只要对国家有利,旧的礼法就可以被超越。”


“春秋时期的五霸,都是通过国内变法先后称霸,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得益于五羊大夫的辅助,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


秦孝公立志图强,却没有好的策略,商鞅才智出众,他自然全力支持。


秦孝公越思考,越认为变法对秦国有利。


他见自己的君位逐渐稳固,因此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对大臣们宣布:“从今天起,所有变法的事都由左庶长决定。”


“任何违抗他的人,就是违抗我,一律严惩不贷!”


那些反对的人听到这个命令后,都沉默了,不敢再说话。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份初步的改革法令,呈给秦孝公审阅。


秦孝公完全同意,让他发布通告,要求全国百姓都按照新法令行事。


卫鞅担心老百姓不信任自己,不把新法令当回事,就叫人在南门立一根木头。


发出一道赏令,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金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聚集了一大堆人,他们互相交流,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根木头谁都能扛得动,为什么要赏赐十两金子呢?”


还有人说:“这很可能是左庶长故意和我们开玩笑,咱们甭相信。”


大家伙儿瞧瞧这根木头,又瞧瞧别人,都想看看哪个傻瓜上这个当。


卫鞅听说大家只是来看热闹,没有人愿意扛,就将赏金一下子增加到五倍,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赐他五十两金子。”


然而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合理,大家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扛了。


正当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冒出一个人。


他打量一下木头的重量,然后说:“嘿嘿,俺能扛得动,我来扛吧!”


他真的将木头扛起,往北门走去。


大家伙儿让开一条道,像小孩子追着猴子一样,嘻嘻哈哈地跟在后面,一直跟到北门。


卫鞅让人传话,对那个扛木头的人说:“你听从遵守朝廷的命令,果然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人。”


当即赏赐给他五十两金子,看热闹的人见他真的得到了赏金,都愣住了。


大家纷纷后悔自己没有扛木头,错过了机会。


“如果明天还有木头,傻瓜才不扛呢!”


这个消息立刻传开,全国人都知道了。


老百姓纷纷说:“左庶长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就是命令。”


第二天,大家又跑到城门口,去看看还有没有木头扛。


这一次换了新花样,木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大告示牌。


他们不认识字,也看不懂,好在有个小官员念给他们听。


念出来的东西,有些人听得懂,有些人听不懂,有些话觉得很好,有些话则不太好。


但是他们知道左庶长的命令,就是命令,必须服从。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诸侯纷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