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陈晓明的副书记就是不争的结果。
陈晓明明白,一是王浩推荐的结果,二是县组织部长和县纪委书记竞争不下的“产物”。
陈晓明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一年多,就在王浩对县里干部大规模调整基本就绪后,副书记老耿调任市里一个区的政协政协主席,也算得偿心愿。在县里为他饯行的宴会上,老耿说:“我原来要求去人大的,最后去了政协,就这就满足了。我从企业到行政单位就是想找个落脚点,人大、政协都差不多。”
老耿满意地走了,副书记空了出来,县委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没等人号召就争的不可开交。两人本来就有矛盾。大学毕业后都在古城市政府工作,一个锅里吃饭总有磕碰的时候,王浩和陈晓明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时开大会还和二人碰过面。两人关系特别不好,起源一场“恋爱风波”。当时分到市政府还有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两人一起追求。女大学生和这二人都不远不近,也就出现了“三角恋”,两年后,女大学生调到了省城,二人自然狗咬尿泡——瞎欢喜一场,但梁子就结下了。几年后,就在王浩下县工作的同一年,二人也被推荐提拔为副县级,分别到两个县担任了副县长。兜兜转转,三年多后,就在陈晓明提拔为县委办主任时,二人也提拔了常委。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都调来长野工作,分别担任了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二人还是面和心不和,都在县委大院吃住,陈晓明在私下场合就没见过二人搭过腔。县里干部也知道他们的不和睦的关系。
开始,陈晓明对副书记没报什么太大的希望,并不是不具备提拔条件,副县到副县没有年限要求,但毕竟,那是名副其实的三把手,正常情况也会被提拔为正县的。王浩也是这种想法:“老弟,要说我最中意的是你担任副书记,可你副县提拔年限没有那两位时间长,二位又争的热火朝天,谁也不让,你就再等等吧。省得有人指责咱们拉山头。”陈晓明也附和:“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官场是非多,能避一避也好。”看到二人竞争白热化,陈晓明也拿不准谁更合适,就征求王浩的意见。王浩沉思了一下,说:“我说了,你知道就行了,这二人都有背景,最后还得市委安排。我更看好组织部长,他办事还是比较牢靠,特别是最近县里干部大调整,鞍前马后出力不少。”陈晓明明白这是王浩的知心话,类似的谈话他们进行过多次,也交心:“我也觉得组织部长更合适一点。但我听说这个人有点贪,中秋节、春节家门洞开,来者不拒。”王浩笑笑:“用人吧,取其大者吧。现在像你这样的干部凤毛麟角。拿放大镜看,就没人可用了。老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纪委书记还是管腐败的,就那么干净吗?还有,你没听说县纪委书记和一位女副局长有一腿吗?”但陈晓明听韩红红说过,一到中秋和春节,王浩倒是家门紧缩,一般干部不让进,有工作就请到办公室谈。
不久,两封举报信改变了陈晓明的命运。
古城市委接到两封举报信,一封告长野县委组织部长“卖官鬻爵,收受贿赂。”一封告县纪委书记“作风败坏,贪污拉票。”市委书记把王浩叫过去,递给他举报信。王浩不用猜也知道举报人是谁,虽然都匿名。对市委书记说:“不用查了,有重用提拔机会,这种信就层出不穷,各地不都是这样。市委对长野县副书记的人选有什么看法,早确定下来,早一点平静。”市委书记说:“都是常委了,还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怎么这种素质?和街上的流氓混混差不多。我看这两人都不能用,你另提一个新人吧。”王浩脱口而出:“陈晓明,也是常委,县委办主任,在市委办公室工作过,能力没的说。”市委书记沉思了一会儿,似乎是担心王浩和陈晓明的关系,但还是点点头:“也行吧。”这时,市委书记的秘书进来送急件,听到王浩的推荐,也有意看了王浩一眼。王浩清楚,他和陈晓明的关系知道的面很广,但有机会也不顾忌了。只是没有想到,一年多后,这位秘书就当了长野的县长,和自己搭档。
看秘书走了出去,王浩又说:“那二位怎么办?再呆在长野,是不是会影响团结。”市委书记老成持重:“有这种可能。市委很快也要调整县区干部,到时候统一考虑外调吧。”王浩感谢市委书记考虑周全。书记说:“周全啥。我年纪大了,也够届了,说不定省委那一天就把我调走了,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调整干部了,得给你们一把手创造个宽松的干事环境。我的意见你可以对陈晓明说,推荐投票前在县里干部中做工作,但不要和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说,他们都找了背景,我怕一说电话就接不完了。再说,现在重用干部不是也提倡民主吗?我不想那么早就落话把。”话说到这里,王浩就不好接腔了,因为市委书记要调走的消息已经传了一段时间了。这在官场也很正常,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者局委时间长,总有“民间组织部长”发布各种消息,调走或者升迁,甚至被调查。
现在确实讲民主了,常委和副书记都是副县级,平调,要说直接任命就可以了,但还要经过投票推荐。王浩尊重市委书记的意见,没有把他的意见给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说明。就是市委书记不强调这一点,王浩也不会去说,因为他明白,两人死扛上了,都不会退出竞争,说也是白说。两人都听说了市委书记的意见的风声,也都找王浩试探过他的意见,他们都清楚县委书记的一票最关键,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王浩都说让他们都公平竞争,对市委书记的说法不否定,也不肯定。但在县里大部分干部那里,还是为陈晓明做了工作,他清楚,市委书记都同意了,如果陈晓明不能当副书记,他太没面子了。
投票那天,在县委三楼会议室举行。组织部长把住一楼,笑嘻嘻的和每一个干部握手。纪委书记把住二楼,见到投票干部恨不得鞠躬致敬。但结果可想而知,陈晓明的票数最高。接下去,谈话就更顺利了,没人敢违背县委书记的意见,基本上异口同声推荐陈晓明。
晚上招待市委考核组吃饭,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虽然都笑着向陈晓明恭贺。但大家都觉得那笑容那么不真诚。不久,二人都调到不同的城区,分任常务副区长。王浩原想着从本县提拔两名干部,但市委从上面派来两位,并且说:“按任职规定,你们本县提拔的,也必须交流。别争了,今后会有机会的。”王浩想想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陈晓明能担任副书记,他还是很欣慰的。
三把手就是三把手,陈晓明从此成了县里大会的固定主持人,因为书记、县长一般要讲话,不适合主持。主持人容易,就是念念程序,最后再高度评价一下书记、县长的讲话,提几点落实的要求。现在形式主义盛行,就是主持词都提前写好,对着念就行了。但陈晓明一般不念,而是撇开稿子,自己发挥一下。毕竟当过市委办公室的秘书科长,这个活不在话下。王浩对此也很满意,认为是会风的良好改变,提倡大家学习。
但王浩对陈晓明更满意的是,帮助处理好了“县委书记追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