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一个梦和姑布子卿的一句话,不足以让赵鞅行“废立大事”。
他历经多年的宦海沉浮、兴衰荣辱,已经见过太多各种各样的人。
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评估赵襄子,看他是否适合成为自己的理想接班人。
作为未来的赵氏族长,首要任务是以身作则,遵守祖训。
因此,赵鞅将祖训刻在两片竹简上,分别交给现任太子伯鲁和庶子赵襄子,嘱咐他们认真领悟,按时背诵,还说明到时候会以祖训规条来考核他们两人。
可是一年过去,两年过去,赵鞅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伯鲁最初担心的心情也逐渐消散了。
没想到在第三年的某一天,赵鞅突然把两人找来,要求他们背出祖训的内容。
伯鲁顿时十分焦急,即使当年确实背下来了,但如今过去这么久,怎么可能还记得呢?
伯鲁转头看向赵襄子,却发现他面无表情,自信满满的样子,心情顿时沉重下来。
果然,赵襄子从容地背出祖训,一字不差。
赵襄子背完后,他抽出当初那片竹简,右手在左袖里轻抚了一下,竹简的颜色已经深了,隐隐可以看出赵襄子日夜摩挲掌抚的痕迹。
而伯鲁的那片竹简,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赵鞅脸上洋溢着笑容,连连称赞赵襄子,转头看向一脸尴尬的伯鲁,心里暗自叹息,却没有再说什么。
相信伯鲁心里也明白,从此以后他的继承人地位更加不稳了。
伯鲁本来就是一个忠厚的人,对这些也不太在乎,若是有一天能够卸下家族的重担,他或许会高兴地唱起小曲来庆祝一番。
得到赵鞅的赞赏,尽管赵襄子仍然保持着那副宠辱不惊的模样,可心里十分欢喜。
赵襄子在这个家族中一直像尘埃一样被忽视,这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翟族的婢女。
他在被人漠视的过程中,默默地观察这个家族的内外,看得很透彻。
他渴望有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想抖去身上的泥土,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光芒。
然而,考校祖训只是一个小小的测试而已。
还有一次,赵鞅告诉他的儿子们,他在常山中藏有一道宝符。
谁能第一个找到宝符,就会得到丰厚的奖励。
赵鞅已经年老,头发斑白,他的儿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所以这不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挑选继承人的考验。
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急切地四处搜寻,既兴奋又紧张。
只有赵襄子依然保持着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态度。
日暮时分,其他人一个个失望地回来了,他们什么都没找到。
就在此时,赵襄子站了出来,大声说道:“我已经找到宝符了!”
赵鞅看向他,满脸惊喜:“说说看!”
赵襄子嘴角微微一笑:“常山之下,就是代国,我们从山上的秘径出发,可以居高临下,一举攻下代国!”
赵鞅这才意识到赵襄子的眼光独到,果然不是池中之物。
而且,他的计划攻取代国,也印证了解梦人所说的话。
赵家上下,纷纷对赵襄子表示钦服。
于是,赵鞅废除伯鲁的太子位,立赵襄子为太子。
赵襄子在成为赵氏族长的道路上,虽然赢得族人的支持,但仍然受到外人的干涉,这个外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智伯的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