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位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出生之前,叔梁纥已经有了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脚病,可能是个瘸子。
尽管叔梁纥已经上年纪,但他仍想生一个文武全才的儿子。
于是,他娶了一个名叫颜征在的小姑娘。
夫妻二人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祈求老天爷赐予他们一个儿子。
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以为是在尼丘山上祈来的,就给他取名“孔丘”,又称“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
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去世。
母亲颜氏受到歧视,孔家人甚至不让她送殡,后来他们被孔家人赶出了家门。
颜氏非常有骨气,带着孔子离开故乡,搬到曲阜居住,辛勤劳作,抚养儿子。
孔子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只见母亲在父亲的生日或者去世的祭日,摆上一些酒食,静悄悄地哭泣。
他也跟着摆弄小盆小盘这样的东西,玩着祭天祭祖的仪式,把它们当作玩具。
十七岁那年,孔子的母亲去世。
由于孔子的父亲下葬那时,孔家人不允许他的母亲参加,母子俩人一直不知道坟墓在哪里,孔子只好将母亲的棺木埋在曲阜。
后来,有一位老太太告诉他,他的父亲葬在防山(山东曲阜东),孔子这才将母亲的坟墓移过去。
有一年,鲁国的大夫季孙氏请客,招待读书人,任何人只要有学问都可以前去。
孔子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好认识当时的名人,于是也去了。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看到这个没有地位的青年人,嚣张地骂了他一顿。
“我们请的都是知名人士,你来干吗?赶紧滚蛋!”
孔子只好羞愧地退了出去。
受到这番刺激,孔子更加刻苦用功,决心成为一个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名士。
他住在达巷一条胡同里,学习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计算等六门课程。
这是当时一个全才的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能,所以称为“六艺”。
达巷里的人纷纷赞扬他,说:“你们瞧瞧,孔家小子真有学问,什么都会。”
孔子非常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最多也就学会赶大车。”
二十六七岁那年,孔子担任乘田的小职务,负责管理牛羊。
他表示说:“我一定把牛羊养得肥肥壮壮。”
果不其然,他管理的牛羊们都很肥壮,繁殖速度也很快。
后来,他做了“委吏”,担任会计的工作,说:“我一定要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不出一点差错。”
果然,他的账目没有任何错误。
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孔子的名声逐渐传开,甚至有人愿意拜他为师。
他便开办了一个书房,招收学生,贵族、平民子弟都收。
在孔子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而孔子的私学,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孔子一边教书,一边关注国家的大事,主张用礼制来管理国家,并希望有机会担任官职。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适去向孔子学习礼仪。
后来南宫适请求鲁昭公,派他和孔子一同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鲁昭公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仆人,让他们前往周朝的都城洛邑。
公元前522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他早就听说周都有一位特别有学问的老人,管理着周朝的藏书室。
这位老人姓李名耳,字聃,受到大家的尊敬,大家都称他为“老子”。
孔子想趁着这个机会拜访老子,向他请教礼乐之道。
到了洛邑,孔子特意送上一只大雁给老子作为见面礼,请教他有关礼乐的问题。
老子年纪比孔子大得多,但是看到孔子虚心向他请教,非常高兴,一一讲解。
孔子对老子十分佩服,他经常说:“我以前不知道龙是怎样驾云升天的,现在见到老子,他也许就是一条龙。”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大夫季孙氏赶下了台。
鲁国的三个最有势力的大夫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争权夺利,把鲁国闹得一片混乱。
孔子对他们非常不满,听说齐景公正打算复兴齐桓公的霸业,于是前往齐国,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打算重用,询问晏子的意见。
尽管晏子很欣赏孔子的品德和学问,但是他们的主张不同,合作不到一起。
晏平仲对孔子的态度是:“我恭敬他,但不亲近他。”
齐景公见晏平仲不那么热心,最终没有任用孔子。
孔子在齐国逗留了将近三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据传,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七十二位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与孔子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宛如一家人。
学生们对孔子无比尊敬,将他视作自己的亲人、导师和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