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生平事迹很难详细考证。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的姓氏是李,名字是耳,字号是聃,出生地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
他曾经在周朝担任守藏室的官职,负责管理王室的藏书。
据说老子小时候聪明好学,曾经跟随擅长礼乐的商容大夫学习。
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来到东周的首都洛邑求学,并且进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献的守藏室工作。
守藏室中收集了各国进献给周天子的图书典籍。
在这里,老子广泛阅读,努力学习,知识越来越广博,见解也越来越深刻。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老子不仅精通典章制度,对政治上的兴衰治乱也有丰富的见解。
渐渐地,老子的声名在外传扬开来,就连孔子也打算向他请教关于礼制的知识。
孔子非常重视礼制,注重个人修养和遵守礼仪,因此想去周朝的都城洛邑亲自考察古代先王制度的源头。
正好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于是孔子就请求南宫敬叔向鲁君请示经费和人员。
南宫敬叔亲自前来请求,鲁君爽快地答应了。
他提供了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和一个御者,孔子便在南宫敬叔的陪同下来到周朝的都城洛邑。
到了洛邑,孔子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敬仰的学者老子,并且在他的引导下拜访了大夫苌弘,参观明堂和宗庙,还观看守藏室中收藏的一些珍贵书籍。
在洛邑游览了一段时间后,孔子带着随行的弟子专程去拜访老子,真诚地向他请教有关礼仪的知识。
老子听完孔子的问题,微笑着不作回答,只是张开嘴巴问道:“你觉得我的牙齿怎么样?”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十分困惑地看了看老子七零八落的牙齿,不明白他的意思。
接着,老子又伸出舌头问:“那么,你觉得我的舌头呢?”
孔子仔细观察了老子的舌头,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孔子顿悟了,微笑着回答说:“先生的学识确实广博,名不虚传!”
过了一会儿,孔子告辞离去。
弟子子路对此心存疑虑,不解其中含义。
颜回问他为何如此,子路说:“我们远道而来,本想向老子请教学问,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只是让我们看了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
颜回说:“我们这次的行程并没有白费,老子先生传授给我们无法从其他地方学到的大智慧。”
“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的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然坚硬,但长时间的磨擦也难免会有损伤。”
“他又让我们看他的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然柔软,但它能用柔软克服坚硬的东西,所以至今完好无损。”
子路听了,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说:“这就像征途上的流水,虽然柔软,可是面对挡路的山石,它却能穿过山石,最终将它们抛在身后。”
“风虽然虚无,但当它发起脾气时,也能撼动大树,将它连根拔起。”
孔子一听,连连称赞说:“颜回果然能从细节中窥见整体,只需一句话就能通达万里!”
孔子准备离开洛邑的时候,老子前来送行。
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送别他人,会以财物送行;而仁义之人,则用言语送别。”
“我不富不贵,没有财物可以送给你,只好用以下几句话送别你。”
“当今社会,太过聪明的人,大多数都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原因就在于他们喜欢讥讽别人的缺点和过失。”
“善于辩论和通达的人,常常招来祸端,是因为他们喜欢夸大别人的罪恶。”
“作为炎黄的子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作为君王的臣子,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上,希望你铭记于心。”
孔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谨记于心。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他解释他从老子那里学到的知识。
孔子面露羡慕之色,激动地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看到学生们都注视着自己等待下文,孔子又说:“鸟,我知道它们能飞;鱼,我知道它们能游;兽,我知道它们能跑。”
“能跑的可以用来当罔,能游的可以用来当纶,能飞的可以用来当矰。”
“至于龙,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
“今日见到老子,仿佛见到真龙一样!”
公元前517年,周王室发生内乱。
老子早就预感到周朝大势已去,决定离开归隐。
他骑着一头青牛,独自前往西域。
想要到达西域,必须经过函谷关,这里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峙,中间有一条险峻曲折的羊肠小道。
有一天,守关的将领关尹喜,登上城墙向远处望去,看到辽阔的蓝天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缓缓升起,便知今天一定会有圣人到来。
关尹喜是个好学的人,希望向圣人请教,就派人清扫四十里的道路,夹道焚香,迎接圣人的到来。
果然,不久之后,他在关口远远地看到一个人骑着青牛慢慢地走来,风姿非凡,仔细一看,原来是老子。
关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给他端茶倒水,忙个不停。
老子坐得既不卑微,也不傲慢,朝窗外看去,只见黄土高原一直延伸到天际,一片苍茫,没有尽头。
函谷关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车络绎不绝,一目了然。
关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非常钦佩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为师。”
老子说:“我已经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
关尹喜见他推脱,就很客气地告诉老子,要想通过关口,必须出示官方的通关文件。
老子本是辞官归隐之人,自然没有通关文件,顿时陷入困境。
关尹喜见状,忙殷勤地说:“嘿嘿,如果您能将您的学问道理,写下来传授给我,我就会放您通过关口。”
老子没办法,只好接过关尹喜递给他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写下了约五千个字,这就是后来称为《老子》的一部书。
由于这部书的上篇,开篇就谈论了“道”,下篇的首章谈到了“德”,所以又被称为《道德经》。
关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阅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离开前往西域。
从那时起,老子飘然而去,不知所踪,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