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灭吴后,在文台上设宴,欢庆吴国之灭。
乐师们高歌颂扬越王勾践的功绩,大臣们欢呼雀跃。
然而在欢乐的氛围中,越王勾践却没有喜色。
范蠡了解勾践,他只关心土地财物,不在乎臣民的生死。
即使国家已经富强安定,他也不会满足。
果不其然,勾践杀死吴国奸臣伯嚭,稳定了越国朝局后,就吩咐范蠡、文种继续帮助他实现称霸中原的伟业。
范蠡早就看出勾践只会共患难,难以共安乐,就给勾践写了一封信辞职。
“我听说主上心中忧虑,作为臣子,就应该与主共同分担忧愁。”
“主上受到屈辱,作为臣子,就应该以死谢罪。”
“从前在会稽之时,君王受到屈辱,然而臣子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为了替大王报仇雪恨。”
“现在大王已经雪耻,我请求治臣使大王当年在会稽受辱的罪行。”
越王勾践看到范蠡的信,立即召见他,问:“如今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享受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则回避掩饰,不肯直接回答。
勾践先是泪流满面地挽留,不成又威胁说:“你要是真的离开,我就杀了你的妻子!”
范蠡早已决心离开越王,对于勾践的软硬不吃。
于是对勾践说:“君子应该适应时势,有计划而不急于成功,即使死也不怕别人猜疑,也不会自欺欺人。”
“我自己选择离开的,但我的妻子又有什么罪过呢?”
于是,范蠡毅然离去,漂泊在三江五湖之上。
据说,越王勾践在范蠡离开以后,封赐给他妻子土地,还铸造了他的金像,放在座位右边,以表示不忘旧情,并且每天早晚与其一同讨论政务。
范蠡只是向家人透露了离开越王的真正原因,说:“名利之下,难以久留;人若不知节制,祸患必然发生。”
“与勾践可以共患难,但与他共享安乐,这是不能轻信的。”
他的家人因为不想放弃现有的富贵,就说:“富贵来之不易,现在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会不可错过。”
范蠡长叹一声说:“人的一念之差,常常决定生死和福祸。”
“如果被贪念所困,将来会后悔莫及。”
他带着家人从海上逃到齐国,改名换姓,重新创立家业。
范蠡聪明过人,善于经营,不久便致富。
齐王听说他的才能,打算任命他为相。
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忧心忡忡地说:“治理家庭可以积累财富,担任官职可以升至将相。”
“若是不考虑退位,危险将会立即降临。”
范蠡退回了相印,决定把家财散尽,离开家乡。
他的家人劝他不要这样做,说:“这些财富是我们辛勤劳动得来的,为什么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回答说:“别人贫穷,我若富有;别人没有,而我则有。”
“如果我只取不施,依仗财富而不仁义,那还不如放弃呢?”
他把家财分给了好友,来到陶邑隐居生活。
一开始,范蠡不管家人怎么埋怨,觉得非常快乐。
然而时间一长,范蠡又开始考虑治业的大计划。
他的家人带着怨气说:“每个人都想变富,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你却不珍惜自己的财富,还说钱财无用,为什么现在又要谈这个问题?”
范蠡轻松地笑了笑,说:“贫富的区别在于心态。”
“只要有心,获得财富并不难。”
范蠡认为陶邑位于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是一个很好的交易地点,于是他选择经商为业,追求利润。
范蠡的商业智慧非凡,没过多久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曾找过文种。
范蠡对文种说:“越王将来会杀你,你应该像我一样及时退隐。”
但是文种并不相信越王会对自己下手。
后来范蠡写信给文种,告诉他:“飞鸟打猎结束后,好弓就要收起来;狡猾的兔子被猎杀光后,猎狗也就没有用处了。”
“越王的脖子长得像鸟嘴一样尖利,他的相貌只能在共患难时才能互相扶持,而不能在共享乐时一同享受。”
“为什么你还不离开呢?”
无论范蠡如何劝告和忠心的建议,文种都不相信。
自从范蠡离开以后,一些越国旧臣也纷纷离开朝堂,剩下的大臣逐渐疏远勾践。
文种看到形势不妙,经常称病不去朝廷,忽视朝政。
果然,有人向勾践诬告文种,说:“文种功劳高过越王,傲慢无礼,并且在背后结党营私,意图谋反。”
尽管文种向勾践百般解释,但勾践一直不信任他。
最后终于有一天,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宝剑,命令说:“你教给我七种打败吴国的计策,我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攻下了吴国。”
“你要带着剩下的四种计策,去为先王出谋划策吧!”
此时文种才意识到范蠡的劝告,可是为时已晚。
文种只能向天哀叹道:“作为楚国南阳的宰相,最终成了越王的囚犯。”
说完,他愤然持剑自尽。
范蠡能够及时退隐,果断放弃那些不能长期拥有的权位和财富,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和野心缺乏认识,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