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王浩就任书记一个月后,就将陈晓明调进县委办公室,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同时进了县常委会。
陈晓明总算成了副县级干部。他从进市委办公室任秘书副科长就是正科,到当长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正科已经5年多了,且又在两个岗位工作,早就符合提拔条件。王浩当县长的三年中,也有两次提拔机会,王浩也竭尽全力推荐,但都因各种原因失之交臂。王浩也有点过意不去,多次安慰陈晓明:“等等吧,老弟,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补偿,兑现我的承诺。”
王浩当县长的第二年,县里要提拔一位副县长,王浩义不容辞地推荐了陈晓明,老书记也同意,县里干部私下里也认可。本来,办公室主任提拔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何况和王浩的关系不一般。但县工会主席插了一杠子,本来工会主席也是副县级了,但毕竟没有副县长更体面。工会主席有背景,市里的纪委书记是他舅舅。老书记从市里回来安慰王浩:“市委组织部长谈话说的很清楚,我也争了争,没用。要不,你直接上市委再说说。”王浩明白提拔的“猫腻”,就说:“算了,老书记, 别给领导添麻烦了。我做做王主任的工作吧。”老书记高兴地拍着王浩的肩膀:“老弟就是市委出来的干部,素质高,明事理。你做做工作,真不行,就推荐王主任当工会主席。”工会主席也就是享受副县级待遇,王浩心底里就不同意陈晓明去,陈晓明也不愿意去,最后也表示“听县长的。”
王浩当县长的第三年,县里关于老书记要调走的传言越传越广,老书记也确实正在努力,并且接近心愿了。县里建立产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是副县,还要进县常委,比一般的副县长排名都靠前。王浩当仁不让地又推荐了陈晓明,对老书记说:“聚集区的日常协调工作就是政府办公室承担的,陈晓明也熟悉,也负责,这两年抓的很有成绩。”老书记却有自己的想法:“是,抓得不错。陈晓明是个有为的干部。可是我很快要调走了,秘书小胡从我当副县长都跟着我。现在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常委,但小伙子办公室工作干烦了,一直要求干点具体工作,也盯上了聚集区管委会。你看,怎么办呢?这小伙子服务我10几年,就像自己的儿子。我到市里又是平调,不可能安排他。”虽说是商量口气,王浩觉得这个干部交接的关键时候,驳回老书记的面子是不明智的,思考一下,答应再做陈晓明的工作。老书记高兴了:“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也了了一桩心愿。你很快要接书记了,有机会提拔陈主任。”
王浩明白陈晓明对这个管委会主任是很期待的,毕竟这是县里最重要的工作。所以一时不知道如何开口做工作。陈晓明明白了老书记的心愿后,一天夜里主动找到王浩:“老兄,别为难了,我再等等吧。”王浩马上露出了笑容:“老弟。我正愁怎么给你说呢。你有这态度,我很欣慰。等我接了书记,一定给你补偿。这几年你出大力了。”陈晓明林告别时,把韩红红给的《胡适传》给了王浩,嘱咐他好好读读。王浩意会错了,以为陈晓明有了情绪,就追到陈晓明的休息室,一再表示“不让陈晓明失望。”陈晓明笑笑:“老兄,认识10多年了,你不了解老弟吗?我会那么争吗?你放心,我一如既往干好工作。给你韩教授的书,是提醒咱们官场混久了,也想想校园时光,帮助咱们清醒一下。”
王浩点头称是,说:“韩红红给我拿了一本。你要不跟着我到市委办公室,就是作者之一了。我一定会抽空好好读读的。胡适就是一名纯粹的学者,上学时我很喜欢他的学者风采,但不喜欢他的学术著作。他的著作出于新旧之间,许多地方只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深度和广度不够。具体来说,很多著作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当时北大的守旧学者黄侃就借太监讽刺他为著作监。”说起中文专业,王浩还是一套一套的。两人交流到夜里1点多了,王浩才离去。陈晓明心理也畅快许多:“王浩当县长这么忙,但还不失知识分子的本色。”
两次提拔机会错过,陈晓明并没有埋怨王浩,自然也明白王浩的良苦用心,对工作确实一如既往的负责、认真,特别是面对那位副县长和管委会主任,丝毫没有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反而在全县干部中强化了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的形象,在干部中的威信大有提高。所以,在进入常委,当县委办公室的推荐票几乎全票,也没再有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