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公子招、公子围、子比、子皙和弃疾。
由于这五个儿子都是嫔妃所生,而不是王后,所以他们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利。
因此楚共王生前,他将一块用来祭祀山川神灵的玉璧埋在地下,让五个儿子依次下拜,看谁能够恰好站在玉璧上的土地。
结果有三位王子接触到了玉璧上方的位置,他们是公子招、公子围和幼子弃疾。
按照年长的顺序,公子招被立为太子。
公子招继位后,成为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期间十五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公子员继位,被称为郏敖。
此时,公子围作为王叔出任摄政,位居令尹。
楚康王去世后,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楚国表示哀悼,大家看到新王年幼,公子围作为令尹势力强大,他们都为郏敖感到不妙。
公子围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压异己。
他还明显表现出谋逆的姿态,提前释放政治信号。
例如,他在出使外国的时候,公然使用国君的仪仗规格。
而且在国内王室组织的狩猎活动中,他又打出了国君的旗号。
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周边国家议论纷纷,公子围篡逆之心人尽皆知,唯独楚王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公子围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猖狂。
公元前543年,他利用自己的权势陷害并处死了大司马𫇭掩,还排挤出一批反对自己或潜在对他构成威胁的人,将他们挤出权力的中心。
公元前542年,卫国国君访问楚国。
北宫文子看到公子围的放肆态度后,对卫国国君说:“公子围看来是要谋逆犯上了,以他的能力,可以达到目的,但绝对不会有好的下场。”
卫君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北宫文子回答说:“《诗经》中有句诗说:敬慎威仪,为民之则,公子围没有威仪,他不能给百姓提供准则,自然无法长期统治百姓。”
公元前541年,公子围带领一大队人马远赴郑国迎娶妻子,但郑国对他十分警惕,不愿让他进入国都。
公子围不肯妥协,派人入城进行交涉,他依仗楚国的强大,看不起郑国的弱小,态度既傲慢又强硬。
郑国对他礼貌周全,不露一丝破绽。
他只好降低姿态,表示自己只是来迎娶妻子,绝无二心。
郑国这才勉强同意让他进城,算是保住了面子。
随后,公子围又前往虢池参加诸侯的会盟。
在会盟上,公子围再次力争上位,对晋国人说:“这次的会盟并不需要有什么大的举措,只需要按照上次会盟拟定的条文一字不差地执行即可。”
晋国人无奈答应。
不久之后,各国再次举行会盟,谁知公子围更加傲慢跋扈。
他打着国君的旗帜,穿着国君的衣袍,并且带着侍卫,他的意图昭然若揭。
诸侯们看了哭笑不得,暗中议论他的嚣张行为。
大夫伯州犁只好向大家解释说:“这些装备是楚王特地借给公子围的。”
但被郑国的公子羽揭穿了,说:“公子围一旦借到这些东西,就不打算还了。”
伯州犁非常尴尬,只能转移话题,说:“你还是多关心一下本国子皙的叛乱图谋吧!”
回盟结束以后,公子围一行人回到本国,立即派伯州犁和公子黑肱去修筑城池。
由于这些城池位于郑国边境,郑国人对此感到不安。
子产却看破其中的阴谋,说:“这是公子围即将发动叛乱的信号,他想除掉黑肱和伯州犁,所以郑国不必担心,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就行了。”
没过多久,公子围等到了机会。
公元前541年冬天,他和伍举一起出访郑国,当走到边境时,突然得到消息,说楚王病重。
于是公子围迅速返回国都,只让伍举一个人去访问郑国。
公子围回到国都后,立即调遣自己的军队控制宫廷,然后进入宫殿探望楚王。
看到楚王神志不清,身体虚弱,他心狠手辣地用自己帽子上的缨带勒死了楚王。
接着又残忍地杀死楚王的两个儿子,第一时间登上了王位,史称楚灵王。
他还派人到各地,去除掉那些之前派去修筑城池的大臣和弟弟们。
伯州犁惨遭杀害,几个弟弟早就预料到事情不妙,纷纷逃往各国躲避。
消息传到郑国,郑国派遣大夫游吉前往楚国参加楚王的葬礼。
游吉回国后,带着讽刺的语气建议说:“国君准备行装,以便参加即将到来的公子围,也就是楚灵王的会盟。”
“因为楚灵王傲慢无礼、目中无人、暴戾乖张,在他得意之时,肯定会借此机会确立自己在诸侯中的盟主地位。”
然而子产却认为楚灵王在几年之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楚灵王继位后,不但没有收敛之前傲慢跋扈的态度和固执己见的处事方式,反而变本加厉。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方式,还是处理内政外交方面,他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他与自己统治下的楚国,就像马儿失去缰绳一样,在这一条不归之路上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他坐上那高高在上王位的同时,也为自己掘下了深深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