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齐国以后,齐桓公对待重耳一行人非常友善。
为了拉拢重耳,齐桓公将宗室女子齐姜嫁给了重耳,还赠送了八十匹马。
经历长期流亡和在落后的狄国居住多年之后,重耳终于在大国繁华的首都拥有自己的财富和家庭,还享受到国君的慷慨待遇。
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决定长期留在齐国,不再返回晋国。
随行的大臣们认为,齐国虽好,但毕竟不是他们的祖国。
因此,他们聚集在桑树下商讨如何劝说重耳不要贪图享乐,尽快离开齐国。
不料,一位采桑女正在树上采桑,听到了他们的讨论。
等众人散去,采桑女悄悄离开,找到齐姜,告诉她说:“重耳的大臣们正在计划让他离开齐国,还让他离开您。”
齐姜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她明白对于重耳来说,回到晋国发展更为有利。
可是如果重耳继续享受着齐国的待遇,却策划着离开,吃里扒外,必定会受到惩罚。
齐姜只好杀掉那个采桑女,然后找到重耳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我知道你要走,放心,我已经将知情者杀掉了。”
重耳急忙回答:“从何说起,我从未想过要离开齐国。”
齐姜说:“你走吧,沉溺于逸乐不是君子所为,传出去会被人耻笑的。”
齐姜再三劝说,但重耳坚决不肯离开。
无奈之下,齐姜前去狐偃商议对策,他们将重耳灌醉,趁夜将其送出城外。
重耳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在齐都的府邸中,而是在马车里疾驰。
他想到自己放弃在齐国享受的一切,再次踏上不稳定的流亡之旅,心中非常愤怒。
重耳拿起武器追赶狐偃,想要杀了他,其他人劝说住了他,以友好的言辞劝解,这才得以继续前行。
不久之后,重耳一行人来到了曹国。
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异常,连成一片,非常稀奇,便想一睹为快。
但这样做将会违背礼仪,是对他人的极大侮辱。
所以曹共公趁重耳洗澡的时候,笑嘻嘻地偷偷靠近观望。
曹国的大臣僖负羁得知此事后,回家与妻子商量。
他的妻子说:“我认为晋国公子的随从,足以担任一国之相的重要职位,他们一定会有回到晋国的一天。”
“一旦他们回到晋国,晋国将会兴盛起来,到时候必定会惩罚那些对他们不敬的人,而曹国将首当其冲。”
“你最好提前做好准备,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僖负羁便准备了美食和玉璧送给重耳,向他示好。
重耳得知曹共公的行为后非常生气,收下了食物,但送回了玉璧。
过了几天,他们离开了曹国,前往宋国。
那时候,宋襄公刚刚打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床榻上疗养。
他听说公子重耳来了,就派公孙固去迎接。
宋襄公像齐桓公一样对待他们,重耳一行人十分感激。
过了一些日子,宋襄公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狐偃私下与公孙固商量对策。
公孙固说:“如果公子重耳愿意留在这里,我们非常欢迎。”
“但如果指望我们派兵护送公子回晋国,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这个能力。”
狐偃说:“您说得对,我们都明白。”
第二天,他们离开了宋国,一路向南走,到了郑国。
郑国的君主认为重耳在外流浪这么多年还不能回国,一定是个无能之辈,因此不理会他们。
重耳一行人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地继续南行。
不久,他们到了楚国。
楚成王将重耳当作贵宾,用待诸侯的礼节款待他。
楚成王对他十分友好,重耳也越来越恭敬,两人成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晏请大家,开玩笑般地对重耳说:“如果你回到晋国,将来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金银财宝贵国有很多,我真想不出该怎样报答您的恩情。”
“如果我能够回国,我愿与贵国友好相处,让两国人民过上安乐的日子。”
“若是有朝一日我们两国发生战争,我怎么敢与大王对敌呢?那时,我只能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大恩。”
楚成王听了,并没有在意,但是大将成得臣(子玉)非常气愤。
他私下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口出狂言,将来肯定会忘恩负义,还不如早点杀了他!”
楚成王说:“别这么说,他毕竟是客人,我们必须好好对待他。”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穆公派人来邀请你去他那里,他有意帮助你回国,这是好消息。”
重耳故意客气地说:“我愿意跟随大王,何必去秦国呢?”
楚成王劝他说:“别这么说,我们国家与贵国相距太远,即使我有心送您回去,还要经过几个国家。”
“秦国离贵国最近,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
“而且秦穆公愿意帮助您,我也放心了,请听从我的建议,去吧!”
于是,重耳向楚成王告别,踏上了去秦国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