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秦穆公,宋襄公也想成为霸主,继承齐桓公的地位。
齐桓公去世之前,他与管仲商量,将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与几个诸侯约好,一致拥立公子昭为齐国国君,即是齐孝公。
之前大家都认可齐桓公是霸主,现在齐国的国君需要由宋襄公来确定,所以可以说宋襄公接替了齐桓公成为霸主。
然而,宋襄公的这种设想并未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同,特别是楚国和郑国,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宋襄公,并公开侮辱了他。
宋襄公十分恼火,决定报复。
楚国实力强大,而郑国实力较弱,所以宋襄公决定先讨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准备出兵攻打郑国。
宋国有两位著名的将领公子目夷和公孙固,两人都反对出兵。
宋襄公听了很生气,说:“你们不去?好,那我一个人去!”
公子目夷和公孙固虽然不赞成攻打郑国,但在见到宋襄公发怒后,只好顺从他的意愿。
宋襄公带着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
郑国不敌,急忙派遣使者向楚国求援。
楚成王立即派大将成得臣率领大军,前去对抗宋国。
楚国人善于用兵,他们的大军并未前去救援郑国,反而直接进攻宋国。
宋襄公没有预料到这一情况,急忙返回。
宋国大军到达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准备抵抗楚军。
到了晚上,成得臣派人来递交战书。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兵临城下,是因为我们去攻打郑国。”
“现在我们回来了,可以与楚国和解,为什么还要与他们闹翻呢?”
“再说,我们的军力无法与楚国相比,怎么能与他们交战呢?”
宋襄公认为楚国一向不讲道理,强横霸道,不能让人心服,于是说:“怕他什么!就算楚国军力超过我们,但仁义不足。”
“我们虽然兵力不足,但仁义却有余,兵力如何能抵挡仁义呢?”
他写了一封回信,约定交战的日期。
他一心认为只要空谈仁义,就可以成为霸主,打败强敌。
宋襄公命人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两个大字,将其视为压制敌人的法宝,高举着去抵抗楚军。
万万没想到,楚军并未因“仁义大旗”而退却,反而从泓水那边渡河过来!
公子目夷看到楚国人忙着渡河,对宋襄公说:“楚军白天渡河,明明小看我们,认为我们不敢打他们,我们趁他们渡河到一半时,迎头打过去,一定能获得胜利。”
宋襄公指着大旗上的仁义两个大字,对公子目夷说:“这怎么可以呢?在敌人正在渡河时就发动攻击,这算得上讲仁义的军队吗?”
公子目夷对于那面大旗并不感兴趣,他一眼就看到楚军已经登陆,并且正在乱哄哄地列阵。
他急忙告诉宋襄公:“现在不是按兵不动的时候,趁他们还没有排好队伍,我们应该赶紧打过去,这样我们还能取得胜利。”
“如果再不行动,我们就会被打败的!”
宋襄公瞪大了眼睛,责骂他说:“呸!你这个不讲仁义的家伙!别人的队伍还没有排好,怎么可以趁人之危呢?”
楚国的兵马已经排好队,鼓声一响,就像水冲垮了堤坝一样汹涌而来。
宋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挡,公子目夷、公孙固以及另一个公子荡拼命保护着宋襄公。
不久,宋襄公的大腿中箭,身上也受了几处伤,那面象征仁义的大旗被敌人夺走了。
公子荡不顾性命,在乱军中奋勇杀敌。
公子目夷则保护着宋襄公,赶着战车逃跑。
最后,公子荡死在乱军之中。
公孙固带着残兵败将一边抵抗,一边后退。
楚军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沿途丢弃了许多辎重粮草,全都被楚军拿走了。
宋襄公连夜逃回了睢阳,宋国人都责怪他不应该与楚国人开战,更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战术。
公子目夷看着愁眉苦脸的宋襄公,问道:“您所说的仁义战斗,就是这个样子吗?”
宋襄公一边整理着花白的头发,一边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看,讲仁义的战斗应该就是以德服人。”
“比如,如果看到有人受伤,我们不应该再去伤害他;如果敌人年老,我们更不应该俘虏他。”
公子目夷再也忍不住了,直率地说:“我们这次战败,就是因为主公不懂得如何打仗!”
“一旦爆发战争,就必须采取一切办法,来打击并消灭敌人。”
“如果我们害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若是我们遇到年老的敌人就不去抓,那还不如让他们直接俘虏我们!”
宋襄公没法与公子目夷争辩,但他仍坚信尽管这次战败,仁义仍然站在自己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