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5年,为了实现齐国的霸业,一生都在竭尽全力的管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听说管仲病危,齐桓公不顾自己已经年事已高,亲自前往管仲的府上探望。
经过一番寒暄和慰问之后,齐桓公问管仲:“以你的看法,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呢?”
管仲非常谨慎地回答说:“在您看来,谁更合适呢?”
齐桓公对鲍叔牙比较看好。
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个君子,但他过于善恶分明,这不适合担任相位。”
齐桓公接着问:“易牙怎么样?”易牙擅长烹饪,是齐桓公的宠臣。”
有一天,齐桓公食欲不振,只是说:“什么美味佳肴都吃腻了,我想尝尝蒸婴儿肉是什么味道。”
于是易牙为了取悦国君,竟然将自己的婴儿儿子杀了做菜。
事后,齐桓公得知真相,很是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忠诚甚至超过了亲子之爱,从此更加宠信他。
因此在老臣鲍叔牙之后,易牙成为首选。
管仲摇了摇头说:“易牙为了讨好国君,竟然不惜烹杀自己的儿子,这样毫无人性的人,不适合担任相位。”
齐桓公又问:“开方怎样?”
开方是卫懿公的长子。
当年,齐桓公讨伐卫国,卫懿公派他带着礼物去齐国求和。
开方见到齐国国力强盛,就留在齐国任官,十五年没有回国。
后来,卫国被狄人所灭,卫懿公死无全尸,就连卫懿公远嫁给许国的妹妹许穆夫人都匆匆赶回卫国重建故国,而开方却无动于衷,继续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
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的忠诚超过了对故国的爱,因此也非常信任他。
管仲回答说:“卫公子开方放弃卫国太子的地位,侍奉国君十五年,甚至连自己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去奔丧,这样无情无义的人,怎么能真心忠于国君呢?”
“而且他放弃了千乘之封地,奉献给国君,那么他内心的追求肯定超过千乘之封,国君绝不能让他担任相位。”
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呢?他宁愿自残身体来侍奉我,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竖刁是齐桓公宠信的宦官。
当初,齐桓公四处寻找能够管理后宫事务的人,竖刁听说之后,自告奋勇阉割,前去侍奉齐桓公。
管仲担忧地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背人性的,这样的人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
“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过度宠信他们会导致国家动荡。”
两人谈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确定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继任相国的人选,齐桓公有些不满。
于是,管仲只好退而求其次,向齐桓公推荐了曾经与他一起去周国完成与戎人谈判任务的隰朋。
并告诉齐桓公,隰朋忠于国君、爱国心切,为人宽厚,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居家务农却不忘公事,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齐桓公考虑了一下,觉得不错,便同意任命隰朋为相。
不久之后,管仲因病去世。
管仲还活着的时候,他经常以相国的身份对齐桓公进行劝告。
齐桓公好大喜功,追求享乐,沉溺女色。
正是因为有了管仲的规劝,齐桓公避免了许多错误,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虽然非常悲痛,却也摆脱了这位少有敢于约束自己的人。
本来齐桓公在管仲临终前的嘱托下,驱逐了易牙、竖刁、开方等奸臣。
但是,此时的齐桓公已经年过古稀,失去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每天只是沉迷于享乐,突然失去这几个奸臣,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乐趣。
齐桓公认为管仲对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因此迅速派人将他们召回来。
从此,齐桓公逐渐迷失在易牙等奸臣的阿谀奉承和甜言蜜语之中。
公元前643年,年迈的齐桓公得了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开始为夺取国君之位而斗争。
易牙、竖刁等人见齐桓公的身体每况愈下,就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连食物都无人给送。
有一个宫女偷偷翻墙进入齐桓公的住处,饿了几天的齐桓公见到她,大喜过望,急切地索要食物和水。
宫女抱怨说:“易牙和竖刁堵塞了宫门,不让任何人出去,所以我没有食物和水带来。”
齐桓公听到后感到懊悔,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泪,长叹道:“我后悔没有听从仲父的忠告。”
“如果他在地下有知,我将如何面对他啊?”
说完,他用衣袖遮住脸,最终因饥饿而死。
就这样,这么一代的霸主殒命于小人之手。
更加悲惨的是,齐桓公去世后,他的五个儿子相互争斗,争夺国君的位置,没有人关心他的丧事。
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置了两个多月,没有人理会。
直到后来,因公子无亏曾帮助卫人建立新都城获得了声望,成为新的国君,才有时间为齐桓公准备棺椁和安排后事。
然而,那时齐桓公的尸体已经严重腐烂,尸虫从宫殿的门窗中爬出来。
从那时起,忽视停尸和准备后事成为对一个国家君主的继任问题的最大警示。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混乱,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年九合诸侯的强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