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通过抵御戎狄、援助燕、卫、邢等国,扶持周太子登基等一系列行动,提升了齐国在其他诸侯国中的声望,逐渐获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为了进一步正式确认这一地位,在葵丘召集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进行盟会。
各国国君如期出席,周襄王特派周公孔(也叫宰孔)亲自参会,并将周天子祭祖的祭肉赐予齐桓公,以表彰其为天下安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由于周王室与齐国世代通婚,周公孔代表周天子尊称齐桓公为伯舅。
周公礼说:“周天子刚刚祭祀过文王和武王,特命我将祭肉赐给伯舅。”
齐桓公立即行礼下拜。
周公孔立即说:“先等等,天子还有其他命令。”
“天子派我来时说,伯舅劳苦功高,加赐一级,不必下拜。”
齐桓公听从周公孔的话,停止了行礼,打算直接接受祭肉。
然而管仲制止了他,坚持齐桓公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周天子,不得违反周礼。
齐桓公心怀敬意,向周公孔表示:“天子威严不能有半点冒犯,小白岂敢不听从号令,违背礼法,使天子失面子呢?”
“今日绝不能不下拜!”
于是,齐桓公庄重地行礼下拜,然后上台接受周天子的赏赐。
按照周礼,周天子只能将祭肉赐给姬姓的诸侯。
这次特意将祭肉赐给齐桓公这么一个姜姓的诸侯,以此向各国君主展示了对齐桓公的特殊荣誉和尊崇,并通过此举彰显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认可。
而齐桓公在管仲的劝说下坚持跪拜行礼,旨在继续展现尊王的态度,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那年秋天,齐桓公再次在葵丘召开盟会,以盟主的身份发出命令:“所有已经宣誓过盟约的同盟者,都应该言归于好。”
他还向与会诸侯宣布了周天子的禁令:“不得堵塞泉水!不得囤积大量谷米!不得改变继承人!不得将妾纳为妻!不得让女子参与国家事务!”
与之前召开盟会的目的不同,齐桓公这次的葵丘会议旨在呼吁和平,希望各国停止战乱,修好关系,为各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便休养生息,恢复发展。
齐国在名义上承担起代表周天子约束诸侯的责任和权力,这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巅峰。
春秋初期,周王室开始衰弱,只有齐国、楚国、秦国和晋国成为守卫边疆的大国。
晋国在晋献公晚年陷入内乱,无力维护霸业;秦穆公则在西方开拓疆土,不参与中原的会盟。
与此同时,楚成王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广阔的土地,自立为王。
只有齐国有能力和意愿主持中原的会盟,加上齐桓公又能做到“尊王攘夷、宣扬王道”,因此其他诸侯才会服从他的号令。
然而,齐桓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成就与时机、大势之间的重要关系。
他只是认为自己南征北战,取得了卓越的功绩,国家富庶,兵强马壮。
他坚信只要自己拔剑指向某个诸侯,其他诸侯就不敢不顺从自己的号令。
齐桓公甚至觉得自己所做的九合诸侯的功绩,可以与夏商周三代之“受命于天”相媲美。
因此,他打算封泰山、禅梁父,即便管仲三番两次以理劝告,也无法阻止齐桓公的决心。
无奈之下,管仲只好对齐桓公说:“古人封禅,必须有部地的黍、北里的禾、江淮一带生长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然后祥瑞的灵物就会不召而至。”
“现在凤凰和麒麟依然没有出现,佳美的谷物也没有生长出来,田地里长满了杂草,乌鸦四处乱飞。”
“在这种情况下,封禅岂可成行!”
齐桓公无言以对,只得放弃了这个计划。
尽管齐桓公没有将封禅付诸实践,但是他被自己取得的成就冲昏了头脑,这导致齐国的霸业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