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中原诸侯,共同签订盟约。
盟约中最重要的三条:
第一条:尊重周天子,扶助周王室。
第二条:抵御外族,不允许他们侵犯中原。
第三条:帮助弱小和陷入困境的诸侯。
会议中有十多个中原诸侯国参加,大家都承认齐桓公是霸主(即诸侯领袖)。
然而,南方的楚国(位于湖北)不仅不参加会盟,还拉拢了郑国对抗齐国。
齐桓公正在跟管仲商量如何征讨楚国,却收到北方燕国派来使者的求援,说:“北边的山戎入侵势头凶猛。”
“燕国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面临亡国之危,百姓遭到屠戮,请求霸主速速派兵救援。”
管仲对齐桓公说:“如果要征讨楚国,必须先击退山戎。”
“只有北方平定了,才能专心对付南方的楚国。”
于是齐桓公率领大军,北上支援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达燕国时,山戎早已逃回去,掠走了一批壮丁、女子和财宝。
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我们一走,他们肯定会再来抢劫。”
“要想稳固北方,必须打败山戎。”
齐桓公决定继续往前进军。
燕国的国君燕庄公,打算率领燕国军队充当先锋,齐桓公说:“贵国的军队刚刚与山戎交战,已经很辛苦了,还是放在后面吧!”
燕庄公提议:“距离这里80里地,有个无终国(位于河北玉田),与我们一直友好。”
“如果请无终国出兵帮助咱们,我们就有向导了。”
齐桓公便派使者带着礼物,前去说服无终国的国君。
无终国答应帮忙,愿意担任向导,派出一位大将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支援燕国和齐国。
齐桓公请无终国的人马带路,击败了山戎,解救了被山戎掳走的年轻男女。
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中原,山戎的大王密卢逃到孤竹国(位于河北卢龙到辽宁朝阳一带)借兵。
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征伐孤竹国。
三国军队再次北上,到达孤竹国附近时,遇到了山戎大王密卢和孤竹国大将黄花,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前来对战,结果被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齐桓公见天色已晚,就安营扎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讨伐孤竹国。
第二天刚亮,孤竹国的大将黄花前来拜见齐桓公。
黄花跪在地上,双手捧着一颗人头。
齐桓公问:“你来干什么?”
黄花举起人头,说:“我们的国王答里呵不听我的劝告,非要帮助山戎。”
“如今我们打了败仗,答里呵带走了老百姓,亲自到沙漠去请援军。”
“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我杀了山戎的首领密卢,愿意在您手下当个小卒。”
“我愿意带路追赶答里呵,以免他回来报仇。”
齐桓公和管仲仔细看了看那颗人头,并让士兵们辨认,确定是山戎大王密卢的头颅,断定山戎内部起了争斗,就留下了黄花。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入孤竹国的都城,发现城池空无一人,更加相信了黄花的话。
齐桓公担心答里呵逃远,就让燕庄公带领燕国的人马,留守孤竹国的都城。
自己则率领全军,跟着黄花追赶答里呵。
黄花在前面带路,中原的大军在后面跟随,浩浩荡荡地前进。
到了黄昏,他们来到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迷谷”的地方。
眼前只有一片平沙,就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际。
不管是在晚上还是白天,都分不清东南西北。
中原的人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大家都迷失了方向。
齐桓公和管仲非常着急,赶紧去问黄花,却发现他已经逃走了。
大家才意识到中了黄花的计。
原来黄花确实杀了山戎的首领密卢,但投降是假的。
管仲说:“据我所知,北方有个旱海,非常危险,恐怕就是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
齐桓公立刻下令收兵。
天一会儿比一会儿黑,而且当时是冬天,西北风一直刮着,大家冻得直打哆嗦。
天越来越黑,看不见任何东西。
他们在这个迷谷里度过了一夜,胆小怕冷的士兵已经死了好几十个。
终于盼到了天亮,但又有什么用呢?
眼前还是一片黄沙,笼罩着一层雾气,道路在哪里呀?
这个鬼地方连水都没有,如果走不出去,就算不饿死,肯定也会渴死。
众人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管仲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他向齐桓公建议说:“狗、鸽子和蜜蜂无论离家多远都不会迷路,也许马也能认得路。”
“我们可以选几匹老马,在它们的引领下前行,我们跟在后面,也许能够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说:“那就试试看吧!”
他们挑选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带路。
这几匹老马从容不迫地、自由自在地行进,果然它们熟悉道路,带领着大队的人马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齐桓公的队伍走出迷谷后,远远地看见一群老百姓正在行进,仿佛在搬家一样。
于是派一个老兵扮作逃难的老百姓,前去问他们在干什么。
老百姓回答说:“我们的大王击退了燕国的军队,下令让我们返回。”
齐桓公和管仲听到这个消息,才明白之前看到的空城也是黄花和答里呵的诡计。
管仲想了一下,也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士兵扮作孤竹国的老百姓,混入城中。
到了半夜,这些士兵放火,从城中冲出来,城外的大军也从外面进攻,里外夹击,杀得敌人惨叫连连。
黄花和答里呵最终被斩杀,孤竹国也就此覆灭。
齐桓公对燕庄公说:“山戎已经被赶走,这片五百多里地都属于燕国,您好好经营。
燕庄公说:“这怎么行呢?多亏了您的帮助,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这块土地应该属于贵国。”
齐桓公说:“齐国离这里那么远,我怎么能管理得了呢?”
“再说燕国是北方的屏障,管理这个地方正是您的责任。”
“您一方面向天王朝进贡,另一方面充当北方诸侯国的屏障,我们也能有个保障。”
燕庄公没法再推,只好答谢齐桓公的好意。
就这样,燕国一下子扩大了五百多里的领土,成为了北方的大国。
齐桓公的声威在各诸侯国间大大提升,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十分满意地班师回国。
燕庄公对齐国的援助非常感激,于是亲自送行,久久不愿分别。
直到进入齐国境内的长芦,才依依不舍地分别。
根据周礼规定,没有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相送不能超出国界,燕庄公虽然是自愿送齐桓公到齐境,但这也是齐桓公的失礼之举。
为了展示齐国的大国风度,也为了争取人心,齐桓公下令在此地划沟为界,将燕庄公走过的五十里土地全部划归燕国。
援救燕国、追击山戎是抵御外敌的举措,划沟为界、赠土于燕则是对燕国的尊重。
齐桓公将这一策略巧妙地运用,显示了尊重君王和抵御外敌。
从那以后,燕国成为了齐国更加忠实的邻国,齐桓公在诸侯之间的声望也逐渐增强,隐隐有成为霸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