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一向是极具权力欲的人,可是他的儿子郑庄公却比他还要更加强势。
他们把持周王室的朝政,让周平王感到掣肘。
不仅如此,郑庄公还将郑国的疆土不断扩张,再次周平王感到了危机。
为了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周平王决定将郑庄公所掌握的部分权力,转交给虢国国君虢公忌父。
虢国同样是周平王东迁时的有功之臣,而虢公忌父也备受周平王的器重。
周平王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以虢国的势力来牵制郑国。
然而,周平王却没有想到虢国这个领土狭小、国力有限的国家怎么可能与郑国相比呢?
消息传到新郑后,郑庄公十分生气,便来到成周城,质问周平王这样做的原因。
周平王见到郑庄公充满敌意的样子,顿时胆怯起来,不敢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
他知道得罪不起郑庄公,只好否认对郑庄公心怀不满的事实。
可是这样苍白无力的谎言,怎么可能瞒得过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呢?
为了安抚郑庄公,表明自己对郑国的信任,周平王只好提议同郑国进行人质交换。
郑庄公派出自己的儿子公子忽住前往成周,而周平王则派出自己的儿子王子狐前往郑国。
这一事件被称为“周郑互质”。
春秋时期,为了表示同盟的诚意,诸侯之间交换人质是常见的做法。
周郑之间的人质交换,却是不同寻常。
一方面是拥有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周王室,他们被迫使用交换人质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这一情况,实际上说明了周王室的地位与普通诸侯无异。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周王室试图挽回面子,却遭受了更加惨痛的教训。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
由于太子姬泄父早逝,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对郑庄公态度不友好。
他上台不久,重申将周王室的政务全权交给虢公忌父。
郑庄公对此作出回应,命令大夫祭仲率兵抢夺周王室田地上的粮食。
这次冲突使得“周郑关系”迅速恶化。
按照周礼,新天子继位后,诸侯应该前往朝觐。
作为离周王室最近的诸侯之一,郑庄公本应最先前往成周,朝贺周桓王。
但是为了向周桓王显示威严,郑庄公居然推迟了三年才前往成周,朝贺周桓王。
而周桓王对此也没有让步,冷漠地接待了郑庄公,整个过程毫无礼法可言。
周郑之间的冷战仍在继续。
公元前712年,郑国刚刚攻下宋国的邬、刘、蒍、邘四座城池,周桓王就表示要用自己的领地同郑庄公交换。
郑庄公答应了此事,却没想到,周桓王接受四邑之后,拿出来的却是周王室无法直接管理的采邑。
说实话,尽管周桓王在几次交锋中似乎占了上风,重新获得了周天子的声望,但周王室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他们的威慑并非建立在实力之上,只能百害而无一利。
周桓王对来朝觐的诸侯没有以礼相待,作为天子,他还利用欺骗手段夺取了诸侯的土地。
这两件事都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声誉和尊严。
然而,陶醉在胜利中的周桓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公元前707年,他干脆解除了郑庄公的职务,并以他长期不朝见天子为借口,召集了陈、蔡、虢、卫等数国军队联合讨伐郑国。
面对周天子的讨伐,郑庄公不甘示弱,带领大夫们统一人马迎战。
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北)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史称“繻葛之战”。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中,周王室采用了传统的“鸟阵雁行”战术,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
周桓王自己带领中军,左、右卿虢公忌父和周公黑肩,各自带领一支军队分别列在左右两侧。
周军主力集结在中路,盟国军队分别位于左右两翼。
在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力的时代,这是一种传统的战术。
针对周军的阵型,郑国大夫子元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鱼丽之阵”的战术。
全军仍然分为三军,但主将所率领的中军位置在全军后方。
主力集中在凸出的左右两翼,并将步兵和战车混合编队,形成紧密的方阵。
按照子元的设想,战斗开始后,先以较强的两翼猛攻周军较弱的两翼,击溃对方之后,左右两军向中间收缩,形成对敌主力的包围态势。
而且位于左右两军的诸侯国军队,本来就没有真正投入战斗,战意不强,士气不高,一旦被击败,必然四散逃散,会极大地影响周军的战斗力。
郑庄公接受了子元的建议,命令大夫曼伯、祭仲分别率领左右两军,自己带领原繁、高渠弥坐镇中军,并下令以鼓声为信号,同时发动左右两军。
果然,战斗的进展与子元预料的一样。
两军交战,周军的两翼被击败,主力随即陷入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周桓王更是被郑国大夫祝聃射中肩膀,只能忍痛负伤逃离战场。
最终,周郑“繻葛之战”以郑国的大胜告终。
郑庄公没有进一步追击打压周军,反而在夜间派祭足前去问候周桓王。
本应象征正义和权威的周天子,竟被其他诸侯以一国之力击败。
在无法施展战争手段的情况下,周天子对其他诸侯国已经没有任何威慑力。
声望扫地的周王室只能听任其他诸侯国任意妄为,一度代表天子权威的“礼乐征伐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