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迁都后,将郑国东部的新地区(位于河南新郑一带)封给了掘突,即是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娶了姜氏为妻。
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共叔段。
姜氏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吓得她直喊救命,所以非常讨厌这个孩子。
可是小婴儿压根就不知情,也不能怪他呀!
小儿子共叔段长得十分可爱,特别受到姜氏的宠爱,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
姜氏经常在丈夫面前夸奖小儿子,希望将来他能继承郑国的君位。
郑武公说什么也不同意,按照当时的规矩,立寤生为太子。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成为国君,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接替父亲的事业,继续为周天子效力。
姜氏眼看自己心爱的小儿子没有好的地位,就对郑庄公说:"你如今当上了国君,你弟弟也长大了,却没有自己的地方住,总是跟在我身边,这样不好吧?”
郑庄公问:“娘,那您说该怎么办?”
那时候,封王、封侯都需要城池和地盘,哪个城池被封给谁,谁就能剥削那里的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姜氏一听郑庄公问自己,就说:“你把制邑封给他吧!”
郑庄公回答说:“制邑是郑国重要的大城,父亲早就说过,这个城谁也不能封。”
姜氏想了一下,说:“那么京城也可以。”
京城也是一个大城,郑庄公觉得很为难,只好保持沉默。
姜氏见状,很是生气地说:“哦!你这个城不许封,那个城也不答应,还是把你弟弟赶出去,让他饿死得了!”
郑庄公赶紧解释,说:“娘,别生气,事情还可以商量。”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将京城封给自己的弟弟。
大夫祭足反对,说:“这不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我们的都城新郑一样重要。”
“再说段叔是太夫人宠爱的小儿子,如果他得到京城,势力就会很大,将来肯定引起祸端。”
郑庄公说:“这是娘的意思,作为儿子,我不能不听从。”
不管大臣们怎么说,郑庄公还是将京城封给了弟弟段叔。
从此,人们称段叔为“京城太叔”。
段叔准备前往京城,临走之前,跟母亲姜氏告别。
姜氏拉着他的手,说:“别着急,娘还有话要说。”
她贴着段叔的耳朵,嘱咐说:“你哥哥没有一点弟兄之情,京城是娘逼着他才封给你的,他虽然答应了,但心里肯定不痛快。”
“你到了京城,要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攻打进来,娘在里面帮助你。”
“如果你当了国君,娘即使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嘿嘿,我知道了,娘。”
这位年轻的太叔爷听了娘的话,住在京城,非常得意。
他一边招兵买马,一边训练军队。
附近地区的奴隶和犯罪分子逃到京城,他都全部收留。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太叔爷的势力逐渐壮大。
这些消息传到郑庄公的耳中,几位大臣请求郑庄公尽快处置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
郑庄公自己有想法,反而为太叔辩护说:“太叔这么辛勤地操练兵马,不就是为了我们的郑国吗?”
大臣们私下里为国君担心,说:“如果任由太叔发展下去,老虎就会变大,到那时候就会吃人,后悔也来不及了。”
没过多久,京城太叔果然夺取了两个靠近京城的小城。
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向郑庄公报告太叔占领两个城池的情况。
郑庄公听了,缓慢地点了点头,眼珠满含深思,仿佛在考虑些什么,但没有说话。
大臣们都着急了,祭足说道:“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池,这不就是在造反吗?”
“大王应该立刻派兵镇压!”
郑庄公脸色一沉,说:“你根本不懂,太叔是我母亲最喜欢的儿子,我宁可失去几个城池,也不能伤害兄弟之情,让母亲伤心。”
当时有个叫公子吕的大将说:“大王如果现在听任太叔,将来太叔不听从您的号令,那该怎么办呢?”
郑庄公自信满满地说:“你们不必多说,到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知道是非对错。”
几天后,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朝廷上的事务,自己前往洛邑为周天子办事。
姜氏得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写信,派人前往京城,约太叔发兵来攻打都城新郑。
京城太叔收到母亲的信,高兴极了。
他一边回信确定日期,另一边告诉手下士兵说:“我奉大王的命令,出兵保卫都城。”
说着,他就准备动身。
谁知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布置好了一切。
公子吕让人在半路上拦住了那个替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交给郑庄公。
原来郑庄公假装前往洛邑,暗地里绕了一个弯儿,带领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布置好埋伏,静待太叔行动,就像钓鱼者等待鱼儿上钩一样。
公子吕派一些士兵伪装成买卖的商人,混入京城。
太叔的人马一离开京城,他们就在城门楼上放火。
公子吕看到城上起火后,立即率领大军冲进城,占领了京城。
太叔出兵还不到两天,就听说京城失守了。
“这可如何是好!”
说着,他连夜赶回来。
士兵们这才知道太叔出兵原来是要他们去打国君,他们慌乱地逃跑了一大半。
太叔看到军心已变,无法夺回京城,便逃到附近的一座小城。
大城都守不住,一个小城又怎能抵挡住两路大军的夹击呢?
太叔叹了口气,说:“娘待我太好,结果害了我。”
说完,他便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