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指纹
书名:黑夜裡的瞳孔 作者:诸葛风 本章字数:8481字 发布时间:2023-10-15








黑夜里的瞳孔.jpg

第十八章.指纹

 

江阔天将头收回来,吁了一口气。

杨小惠的案子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从杨君手上拿到的杂志上,他们只查到杨君和杨小惠两个人的指纹,这明显不对头。那本《魅力女人》是用塑胶纸印刷的高档杂志,在杨君家那种环境下,指纹可以保存半年以上,经过调查,那本杂志并没有通常高档杂志的塑胶袋外包装,这意味着,杂志上至少还应该留有杂志销售商等人的指纹。一本杂志只留有两个人的指纹,这表示杂志本身已经被人仔细地擦拭过,并且擦拭这些指纹的人决不是杨小惠自己。

另外,杨君还提出,依照杨小惠的习惯,她绝不会买这样一本昂贵的杂志,即便买了,也绝对舍不得将其毁坏。“张川,我看见你杀人了——杨小惠”,这几个字在任何一本廉价的杂志上都可以找到,杨小惠即便要威胁别人,也没必要下如此大的本钱。何况,杂志上缺少的汉字都是被刀片小心挖去的,而通常这种匿名姓的汉字,都是用剪刀直接剪下来,这个案件中采用这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杨君怀疑其本意就是要让人发现缺失的具体是哪几个汉字——如果是用剪刀,缺失的肯定不止必需的汉字,而是连同那汉字所在的句子一起消失,这就让人难以猜到汉字拼凑起来的内容——用小刀挖则不同,一次只挖走一个汉字,很容易就能明白要表达的意思。

杨君这么怀疑是有根据的:杨小惠本身并不具备拍摄凶杀现场录像的时间,这说明至少还有一个拍摄录像的人存在;而在寄给张川的包裹上,他们只找到张川、邮局工作人员和邮递员的指纹,包裹上的字迹也并非杨小惠本人的笔迹 ,据邮局工作人员回忆,包裹是一位年轻女子拿来邮寄的,当时那女子的手上打着绷带,因此包裹单是邮局工作人员代填,至于那女子的容貌,工作人员却没有什么印象。而据杨君所知,杨小惠的手从来没有受过任何伤,如果说她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笔迹而故意装作受伤,那么她也没有必要直接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所有这一切都显示,邮包并非杨小惠邮寄,整件事情似乎只是一个圈套,张川被幕后之人设计,一步步落入圈套之中,而杨小惠不幸成为这个圈套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川只不过是杀人的工具,而真正的凶手,则是那个邮寄包裹的人。

问题在于,邮寄包裹的人目的何在?他(她)选择杨小惠和张川,是一种特定的选择,还是仅仅出于偶然?他(她)的目的是让张川入狱还是让杨小惠被杀?或者两者都不是?如此精细的一个圈套,连证明杨小惠就是邮寄包裹的人的证据,也就是那本《魅力女人》都精心设计好了,对手的狡猾可见一斑。不过问题也就出在《魅力女人》之上,他(她)挖空心思想让人一眼看出杨小惠被杀的原因,却反而让人看到了这个原因中的破绽,这恐怕是凶手——杨君这么称呼那个人——所没有想到的吧。

江阔天和杨君这几天都在全力调查此事,却毫无结果,连是否有背后那个人都无法确定。上头几次三番地催江阔天结案,都被他顶了下来。从表面上看,案子已经非常清楚,完全具备结案的条件,杨君所作的一切分析,虽然很有道理,却只是逻辑上的分析,没有任何实际证据。如今白华山又出了一件惊天大案,局里和省厅的头头脑脑们都被惊动了,杨小惠的案子看来是没法继续调查下去了,只希望杨君自己能找到些线索吧。江阔天朝聚水坳的方向望了望——杨小惠的遗体已经被运送回聚水坳了,听说杨君这两天也泡在那里,不知道能不能获得一些有力的证据?江阔天觉得自己肯定顶不住了。

白华山的案子是在昨天下午被人发现的,一出来就迅速通报了市局,市局又报到了省里,紧急成立了专案小组,并且临时从全省调了大批法医前来协助调查。这么大的案子在南城、甚至在全国都算是大案,江阔天心里隐隐透出一种兴奋的感觉,恨不得马上就飞到现场。

山道崎岖狭窄,无论大家的心里多么惦记着现场,车子依旧只能一辆接一辆地小心前进。

说杨君这两天都泡在聚水坳,显然不符合实际。实际情况是,杨君前两天一直泡在聚水坳。十多天来,为了杨小惠的案子,他没怎么好好睡过,东奔西跑地调查,却什么也没查到。好不容易等到可以领出杨小惠的遗体,运到聚水坳,办了个不大不小的葬礼,自己也在堂叔身边守了两天,不是为了死人,纯粹是因为活人需要安慰。他觉得打听一下杨小惠的事情肯定对案子有帮助,不过棺材里躺的是自己的堂妹,棺材边嚎哭的是自己的堂叔和其他亲人,这话无论如何问不出口。

堂叔的头发都急白了,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我讲了要她莫回来!我讲了要她莫回来!”

杨君朝火盆里扔了一沓纸钱,望着摇曳的火光,仿佛又听到杨小惠胆怯的声音:“村里有诅咒,不能回去……”这话光是杨小惠说说也就罢了,堂叔也这么说,看来有点来头。

“为什么她不能回来?”他装作不在意的样子问。

堂叔只顾着哭,没有理会这句话。村里另外几个老人听他这么问,将他拉到一边,低声道:“村子里有诅咒,你不晓得?”

“什么诅咒?”

“村子里出去的人不能回来,一说要回来,肯定会出事。”老人神秘地道。

“哦?”杨君兴趣更浓,暗暗地使足了功夫刨根问底,没多久便将这村子里关于诅咒的事弄了个清清楚楚。

聚水坳的诅咒,实际上并没有流传多久,所谓诅咒的出现,只不过是两年多以前的事。2003年的元旦,依照聚水坳的传统,祠堂的长老带着全村的人在祠堂祭祖,三拜九叩之后,接着便是卜卦问吉凶,众人依次上香,最后集体磕头请安之后,在祠堂的祖宗雕像前举行最终要的一项仪式——扶乩。杨君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进入祠堂,见到了扶乩用的沙盘和竹笔,无非是普普通通的沙子和竹子做成。这扶乩一项,在往年也只是传统项目,沙盘上的内容千奇百怪,谁也看不懂,负责解释的祠堂长老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地说些风调雨顺之类的好话,大家听着高兴也就过了。年年如此,只有两年前不同。

两年前的元旦,扶乩的沙盘上出现的笔划忽然有了秩序,虽然依旧乱得像狗刨似的,但依稀能辨认出是几个汉字,不用长老解释,大家都看出那几个字是:“禁生人入,禁游子归,归则死。”这几个字含义模糊,看起来疾言厉色,不是什么好话。祠堂长老对着祖宗的塑像烧了三注香,带着众人将这三注香跪完之后,这才终于知道沙盘上的指示是什么意思。

祠堂长老解释说,老祖宗指示,从今日起,聚水坳的生人不能在此逗留三天以上,出外打工的人必须三个月回来拜祭一次老祖宗,否则就永远不能回来居住,如果想要再回聚水坳长住,必死无疑。

这话一出,众皆哗然。大家笑嘻嘻地不当回事,背地里议论都说祠堂长老老糊涂了。一些老人非常不高兴,认为在元旦这天弄出这样的东西来很不吉利,便找祠堂长老问罪,谁知道那长老也是死硬脾气,绝不肯承认自己错了。

元旦过后,这事也没人往心里去。聚水坳地方偏僻,来的人本来就不多,偶尔来几个亲戚,也住不到三天就离开,至于外出打工的人,既然出去了就没想回来,也没发生什么问题,老祖宗的指示也无所

“我怀疑你妈妈是被人谋杀的。”杨君说着递上自己的名片,“我是私人侦探,前一阵子,我堂妹也死了,据说也是因为这个诅咒。”

“你堂妹是怎么回事?”乔江惊异地问。

杨君将杨小惠的事大致说了一遍,乔江和茵茵听得聚精会神,末了,茵茵长舒了一口气:“像小说一样。”她侧着头喃喃道:“可是妈妈因为低血糖才摔死的,这点不会错啊……”她仿佛想到了什么,蓦然睁大了眼睛:“难道她是被人推下来的?”

“我不知道,所以需要知道详细的情况,”杨君说,“但我知道,另一个死于诅咒的人,也是从楼梯上摔下来的,而且找不到任何谋杀的证据。”他的目光在父女俩人的脸上来回逡巡着,“一共有四个人因为想回聚水坳而死,你们真相信有什么诅咒吗?”

乔江一个劲的抽烟,什么也不说。茵茵咬着嘴唇想了一会道:“还有一个人是怎么回事?”

“我不知道,”杨君耸了耸眉头,“我们的人正在调查另一个人。”

茵茵不作声了,低着头在想什么,不时和父亲交换一下眼色。

“为什么不说呢?”杨君又开口道,“杜莉萍的死不是什么秘密,说出来不会对你们有任何害处,你们说出详细情况,说不定真能找到幕后的凶手,”他停了一下又说,“如果这事真有内幕,你们甘心让她就这么含冤而死?”

乔江还是不作声,茵茵的眼珠转来转去,显然头脑里在急速地思考。过了好一阵,她终于抬起头来,还没开口,眼睛里先蓄满了眼泪:“好吧,我说。”

“茵茵!”乔江轻轻地喊了她一声。

“妈妈可以说是为了我而死的。”茵茵装作没听到爸爸的话,说完这话之后,忽然泪如泉涌,好半天再也说不出第二句。乔江拍着她的脊背,低声道:“这怎么能怪你呢?你现在不是都改了吗?再说你妈妈本来就有病。”一听这话,茵茵哭得更厉害了,靠在他怀里泣不成声。

“茵茵的妈妈一直就有低血糖的毛病,经常头晕,不能太累,也不能饿着。”乔江对杨君他们说道,“茵茵这孩子,以前喜欢穿名牌的衣服,而且总喜欢和别人比着来,这让我们觉得花费很大,几乎没什么积蓄。”茵茵把脸藏在掌心里,他拍着她的脊背继续说,“2003年,我被公司炒了,一时找不到工作,家里就靠着杜莉萍一个人,她实在撑不下去了,我们决定先回聚水坳住上几个月,等开春的时候再出来找工作。不管怎么说,她在聚水坳还有几亩田地。8月份的时候,这事确定了下来,我们给老家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帮我们把房子清理好,这边就准备着回家的事了。杜莉萍跟老板说想休两个月假,老板问了原因后同意了,但是要求她必须做完这个月。那时候正是8月初,半个月后,茵茵又提出了要求。”

做表格足足花了他半个钟头,做出来一看,有些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失踪者的辞职时间集中在2003年8月20日、2003年12月20日和2004年3月20日,而最后一次与家中联系的时间则从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底不规则分布,但仍旧有规律可循:2003年8月20日辞职的失踪者,最后联系时间是在2004年1月到2004年4月之间;2003年12月20日辞职的失踪者,最后联系的时间是在2004年4月到2004年7月之间;2004年3月20日辞职的失踪者,最后联系的时间是在2004年7月2004年10月之间。从数据排列上来看,假如以辞职日期作为失踪者的批次,2003年到2004年至少有3批失踪者,每一批失踪者在进入新公司三到四个月后陆续遇害,直到下一批次的失踪者开始遇害为止,因此失踪者辞职的时间虽然是离散的,死亡的时间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至少是按月延续的。

这种规律似乎传达着某种信息,但江阔天想了半天,却猜不透其中的奥秘,便暂且搁置一边。案子破了之后,当他回想起这一刻时,发现自己只要再朝前走一步,几乎就可以看到真相了,不由大为后悔。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谁也没法看到这种规律中传达的信息。何况,白骨的数量和失踪者的数量似乎产生了错位,一部分白骨无法找到对应的失踪者,而另一部分失踪者无法找到对应的白骨,这种错位造成了资料的残缺,因此,建立在目前资料上的规律,也许并没有任何意义,也许仅仅是一种残缺的表现。但这种错位也提醒了江阔天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第二批失踪者的筛选实际上并不是通过与白骨的对照,而是通过与第一批符合白骨条件的5名失踪者的情况相比较筛选出来的,尽管与白骨无法一一对应,由于符合已知条件,仍旧列入了案件的被害人名单。这些无法与白骨度应的失踪者让他想到,在确定判断失踪者的条件之前,他们已经预先搜集了2004年上半年上报的失踪人口数,在那批失踪人员之中,会不会也存在着和第二批同样的情况,即:符合被判断为本案被害者的条件,但是无法与任何一具白骨相对应?

他想到的另一件事是:他们首先是找到白骨,然后寻找对应的失踪者,并且将继续为无名的白骨寻找相对应的失踪者。反之,现在多出来的12名没有白骨对应的失踪者,自己该为他们找什么呢?

毫无疑问,对后者,应该要找的就是他们的尸体。这意味着,至少还有12具白骨未被他们发现。

另一方面,由于报案时间严重滞后,有理由怀疑,在2003年8月20日之前,和2004年9月30日之后,也许仍旧存在着大量符合条件的失踪者——前者因为尸体未曾被人发觉而隐没;后者则由于家人尚未察觉失踪的事实而尚未报案。因此,他认为应当将搜集失踪者资料的时间,朝前追溯到2003年初,朝后推到2005年中旬。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分布情况来看,这样大范围的时间如果都被失踪者的案件所覆盖,那么这个案子本身,绝对不仅仅止于52具白骨那么简单。

江阔天不由打了个寒噤:52具白骨已经很不简单了,但仅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死亡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这案子到底能有多大?

要多大就有多大吧!他咬了咬牙,既然时间上的跨度加大了,那么,地域上的范围也许应该扩大,假如这案子真大到那种程度,也许他们的眼光不应该局限于南城周边的城市。这一点并非盲目地“大”,不久前的几个电话给他提供了这么做的信心。几组外调的人员电话报告了几个重要情况,第一个情况是,汇入失踪者家属帐户的钱,是从全国各地不同城市汇入,有的甚至远在西北。另一个情况是,失踪者在辞职后给亲友打电话的手机,虽然一律都查不到机主信息,但能查到手机所登记的城市,同样分属全国不同的城市,其中,汇入曾延家人帐户的钱来自东安,而曾延进入新公司后给家人打电话用的手机,却是在西顺登记的。其他失踪者的情况也差不多,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全国范围几乎都覆盖到了。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对于失踪者情况的搜索扩大到了全国范围——相对而言,全国范围搜索失踪者资料算是个简单的活,全国范围搜索失踪者的尸体,则是大海捞针,也难怪组里的人听到这横向和纵向的扩大范围之后,都发出了哀叹之声

搜寻尸体的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起初是打算找到没有与白骨相对应的十多名失踪者的尸体,由于数量不大,便在系统内部通报寻找无名尸体。对这点江阔天一直觉的不对头:大量的白骨在白华山的谷底被发现,并且都失去了头颅,从失踪者的数量和手法来看,这些失踪者的背害显然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对于尸体的处理也有自己特定的手法。至今他们都没找到这个系列案件的组织的丝毫线索,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个组织的犯罪行为布置得非常严密,一个严密的组织行事必然有自己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会轻易打破,既然大部分的白骨都在白华山的山谷里被统一处理,依照组织的规范性来说,其他的白骨也应当是集中统一处理,绝对不会是零散的无名尸体。这条路一开始就走不通,江阔天虽然提过这点,但当时谁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事实证明江阔天说的没错,系统内部寥寥几具无名尸体,没一具能和失踪者对上号,但一时也找不到其他的办法,茫茫人海,要寻找十多名失踪者 尸体,实在是大海捞针。小罗曾经怯生生地提出,也许这些失踪者还活在某个地方。的确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要找到这个藏匿失踪者的地方,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当失踪者的数量扩大到500人之后,事情反而变得明朗了。由于数量的庞大,无论失踪者是死是活,要藏匿这么多的活人或者尸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搜寻的人们兵分两路,一路专门打探可以藏匿活人的地点,一路继续寻找尸体——江阔天暗地里认为,找到活人的希望不大,这些失踪者多半都已经遇害了。盲目地寻找尸体不是个办法,失踪者来自全国各地,谁也没法在960万平方公里上进行地毯式搜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掩埋着尸体。想到掩埋,江阔天心头跳了条,他想起白华山谷地的那些尸体——那些尸体都没有掩埋。

这个想法让他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白华山谷地的尸体没有掩埋,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种组织杀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表达些什么,而尸体不掩埋于泥土中,也许正与这种表达相关——如果是这样,其他的尸体显然也没有被掩埋,否则便违背了组织犯罪的原始动机,谋杀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二种可能是,因为尸体的数量巨大,掩埋太费时间,抛尸白华山的谷底,既不需要用太大的功夫来挖掘坟墓,也不会轻易让人发现,正好一举两得。假如是这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其他尸体也会采用这种简单省事的抛弃方法。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结论都是一样的:其他的尸体被大量抛掷在露天而隐蔽的场所。

白华山的谷底是这样的场所,其他隐蔽的山谷也同样是这种场所。

如此一来,搜索的范围缩小了很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隐蔽的山谷数不胜数,什么地方都有可能是犯罪组织抛尸的场所,白华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但因为白华山是第一批白骨被发现的现场,首度的搜索就从白华山周围展开——对这点,江阔天同样不抱希望——既然组织能从全国各地招收被害者,当然也可以在全国各地抛掷尸体,如此严密的组织,不会愚蠢到将尸体集中抛掷在同一个山区。

然而,这一次他想错了。

直升飞机在白华山周围的山谷上盘旋时,在三四个空中俯视状况比较好、没有树木遮碍视线的山谷中,发现了大片白色物体。这一发现让人们首先就联想到了白骨,地面上的人一接到飞机上的报告,立即派人下去察看,果然不出所料,山谷里横陈着大量的白骨。

小罗接到电话报告时,搜索队的人已经调来了大批武警,将南城南郊的荒山群团团围住了。

“一共发现了多少?”江阔天问。

“不清楚,”小罗兴奋得有点气喘,“法医们都出去了,听说人手还是不够。”

“对,只有两种可能,”东方缓缓道,“斯华的死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他的房间里完全没有他的指纹,这点很可疑。”

“嗯,但他平时就喜欢擦掉自己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什么?”

“另一种可能是,”东方想了一下,忽然有些不敢说出来——如果这种可能是真的,自己还能捕捉到这个庞大的罪案的线索吗?杨君在那边催促了一下,他回过神来,定了定神道:“另一种可能就是,那个秘密已经完成了。”

杨君也沉默了。

双方对着话筒沉默了许久,彼此听着对方沉重的呼吸声,末了杨君打破了沉默:“但愿不是这样——我先上聚水坳看看,看能不能发现那个秘密,顺便看看聚水坳还有哪些人在外地,你叫社里的人随时待命。”

“你一个人去?”东方担心地问。

“嗯,人多反而碍事。”

“等等,我跟你一起去。”想到对手杀人的冷酷、决绝以及手段的高明,东方打了个寒颤,“别把自己搭进去了。”

“你在这边查查斯华的底子吧,放心,我会注意的。”杨君说完就挂了。东方担心不已,连忙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已经关机了。杨君肯定是怕自己罗嗦,索性先走了再说。以前他也不是没独自闯过危险的案子,但从来没有一次让东方这么担心,他觉得有些看不见的黑色漩涡,正在逐步地加大旋转的力臂,要将周围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吸附进去。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提上笔记本就朝外走,到大办公室里向留守的侦探交待一声,让他赶紧召回其他侦探,原地待命,又交待了自己和杨君的去向,便赶紧开车追赶杨君去了。

也就是在这一刻,对杨君的担忧让他忽然强烈地意识到,斯华的新纳粹主义,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道理的,世界上没有比人命更可贵的东西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不应当被蔑视,即使那生命本身是残缺的或者不够强壮的。

他飞快地驱动着车子,让凛冽的风从窗口直接刮到脸上,身心间划过刀锋般锐利的快意。这是自从貂儿去世之后,他重新对生命有了强大得不可湮没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代价,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伙伴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

杨君快到聚水坳时,天已经差不多全黑了。山道上黑糊糊的,他将车灯开得雪亮,小心翼翼地朝前开着。这样龟速前进,比白天行走时慢了许多,赶到聚水坳时,已经快9点了。冬天村里人睡得早,大部分地方都熄灯了,只留下几户还亮着灯光,从里边传出笑声和搓麻将的声音。

杨晓堂家的灯也熄了,杨君敲了半天门,杨晓堂的儿子杨小贵才出来开门,打着哈欠问是谁,杨君报上自己的名字,门才开了。

“君哥,怎么这么晚到这里来?”杨小贵见是杨君,瞌睡立即醒了,笑着朝里让他。杨君问堂叔堂婶睡了没,堂叔在那边房里披衣走过来:“君子来了?”两人稍微寒暄了一阵,杨君说了自己的来意,见杨晓堂和杨小贵都强忍着哈欠陪自己,便劝他们去睡。杨晓堂客气了两下,就回床上去了。杨小贵把杨君领到东边房里,抱来一床大被子,还打算给杨君烧点热水,被杨君强行赶走了。

时候还早,杨君毫无睡意,正打算看会书时,又响起了敲门声。

“这么晚了,谁呀?”杨小贵在那边房里又要起床,被杨君叫住了:“我来看看。”

打开门一看,东方手里提着笔记本站在门前。

“谁呀?”杨晓堂在问。

“我同事,找我的,你们睡吧。”杨君回头喊了一声,又连忙回过头来,“你怎么来了?”

“连了。”江阔天说完就明白了东方的意思,忍不住笑了起来。不用东方再多说,他立即打了个电话回办公室,让办公室的一个警察帮忙打开电脑,说自己马上回来要看资料。

那边打开了电脑,这边东方就施展他的手段,很快连上了江阔天的主机,江阔天电脑里的资料便一一显示出来了。东方和杨君认真地一一浏览着死者们的资料,东方一眼发现好几个长得和斯华一模一样的死者,提醒杨君注意,杨君点了点头:“除了这几个,其他的几个也挺相似——你发现没有,他们似乎分成了很多组,每一组内的人容貌都非常接近,不同组的相貌差异比较大。”

“我们发现了这点,”江阔天说,“但是没法分组,具体要分组的时候,就发现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哦?”杨君不再说话了。

一个不拉地看完了100多份资料后,他揉了揉眼睛:“你不是说有700多个失踪者吗?资料上好像没这么多。”

“我的电脑里只有这么多资料。”江阔天无奈道,“资料太多了,每个人负责一个分区。”

“真荒唐。”杨君不客气地道。

偷窃其他电脑里的资料很简单,江阔天的电脑联上了局里的内部网,稍微用点手段就看到了其他人的电脑。在江阔天的指点下,东方将所有失踪者的资料都下到了自己的硬盘里。杨君一份一份地看着,看了几分钟后,他把东方推到一边,自己动手操作起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黑夜裡的瞳孔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