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抢劫
书名:黑夜裡的瞳孔 作者:诸葛风 本章字数:6153字 发布时间:2023-10-13







t016cd7b720fd487dde.gif

黑夜里的瞳孔.jpg

湖北省版权局审核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统一审核监制/鄂作登字-2023-A-00036892

 

 

【原创】(并非虚构) 黑夜里的瞳孔1 (现实主义精彩故事小说)

 

                                     诸葛风


 内容简介:


此作品是由作者精彩破案故事/小说所组成;但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全是破案,同时存在着惊悚,悬疑,武侠,言情...还包括有其他的内容在内-说是故事,也是小说,更是纪实。可以说,作品中是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



(在此留言题外话,若是作者上传个超长篇小说-几百万字或者近几千万字的精彩,很有意思优秀的故事/小说,商家主播朋友或许会想有成绩而喜欢。但,在价格上是不是能承受的起呢?按质量论价格是空谈,达到了中国官方出版水平的作品质量有问题么?十几万字的看不中,字多又好的却接不住-有点难办,作者也在爱文者中试了下水,商家主播朋友面对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悬疑,玄幻,惊悚,恐怖的《梦魔惊魂》186万多字都出不了相应的合适价格......)


 

第一章.     抢劫

 

1981年,凶手隐身上海,用当时罕见的电击方式抢劫杀害同屋旅客,一连作下四起大案、背负三条人命后消失在茫茫人海。31年来,上海刑警始终没有放弃过追凶,最终在科技加合作的新侦查模式下,成功将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2012年4月18日,对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工程师刘志雄来说,是一个幸运日。刘志雄22年前从警校毕业到现在干的就是痕检。他成天花心思琢磨那些扑朔迷离的斗、箕、点、眼、沟,在指间寻找特征点,为侦查破案提供技术支持。指尖虽小,里面却大有乾坤。刚入行时,师父教育他“干这行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现如今,虽然清贫谈不上了,但寂寞还是很可怕。试想,成天面对那一个个枯燥的指纹,一直看到腰酸肩疼,能不单调寂寞吗?

可是,这样的寂寞有时却是破案的前奏。刘志雄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通过指纹比对抓到杀人凶嫌的经历。1998年底,上海杨浦区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在家中遇害。时隔3月,上海嘉定一位年仅14岁的小女孩儿在家中遇害,作案手法如出一辙。一对妇孺的接连被害让刘志雄愤怒至极,他憋足了劲儿想通过痕迹找到凶手。但努力了近一年,却没有任何发现。2000年,上海警方的指纹库从当初的五十万份升级到两百万份,刘志雄迫不及待地再次进行比对。凶手终于出现了,那一刻,他激动不已,因为,两位死者终于可以安息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日子总是在刘志雄面前不经意地重复,面对电脑标注、分析、比对、反馈……刘志雄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宠辱不惊。可是,2012年4月18日,当他打开指纹比对界面,看到这枚似曾相识的指纹时,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这枚指纹早已刀削斧刻在了刘志雄的脑海里,它属于一桩31年前的陈年命案。

刘志雄不禁想起了几年前的“四案”侦破。2004年4月26日晚,上海刑警通过指纹比对,成功锁定了1985年连续作下四起入室抢劫杀人案、致三死四伤的元凶顾满保,将这个隐匿达19年之久的杀人恶魔从茫茫人海中揪了出来。难道这个纪录又要被刷新?刘志雄再一次进行了细致的人工比对。为了万无一失,刘志雄还请来几位痕检“集体会诊”。没错,就是它!这枚1981年上海静安电击杀人案现场遗留的指纹,与一名前科人员艾红光的指纹认定同一。1983年,艾红光因抢劫罪锒铛入狱,留下了自己的罪恶记录。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系统自动比对吗?其实不然,从纸质时代每月只能比对六百多份指纹,发展到如今网络时代的月均几万份,这如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是比对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且,即使科技再发达,它也绝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它只会列出一系列相似的指纹,帮助痕检缩小范围。最终揭晓答案的,还是人的眼睛和人的执著。

在海量的比对中,有时候心理上的枯燥、憋闷比生理上的疼痛还让人难忍。其实,需要人工进一步比对的指纹长得都很相似,而这时就是容易出错的时候,因为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漏掉属于犯罪嫌疑人的那一枚指纹。那么,这个艾红光到底是不是31年前的凶手呢?

1981年8月10日,上海市静安区延平路建华旅馆内,服务员正卖力地打扫着房间。当他来到地下室42号房间时,发现睡在三号床上的客人有些奇怪:两天来,这个客人都是盖着床被一动不动。什么样的人会保持同一种睡姿不变呢?他好奇地凑近瞧了瞧,顿时被惊得魂飞魄散。客人的嘴角边赫然有血迹,且气息全无。

不得了了,出人命了!服务员惊慌失措地报了警。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和静安公安分局的刑警们接报后迅速赶到旅馆,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地毯式的勘查。

死者小李,男,28岁,青岛某假肢配件厂采购员,8月8日到上海出差入住该旅馆,遇害后,身上的二百多元现金和一块瑞士罗爱斯全钢手表不翼而飞。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二百多元不是个小数目。至于手表,更是当时人们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标志之一。

死者身上有十几处淡黄褐色的烧灼痕迹,集中在头颈、后背等部位。经李延吉、冯汉辉等法医尸检后,查明这些都是电击烧灼后留下的伤痕,死者是被人电击胸、背、面、颈等部位休克身亡的。

侦查员们无不对这一罕见的杀人方式感到惊讶。这是上海市第一起电击杀人案,以前从未发生过类似案件,在全国范围也属罕见。

案发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负责人端木宏峪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特别看重现场查勘,告诫年轻的侦查员:“现场获取的证据,三五十年都不会变。拿不到证据,就是犯罪嫌疑人自己承认了也没有说服力。”

刑技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细致的勘查,他们在离地面2米高的通风管道内发现了几根用黑胶布缠在一起的各色电线,并采集到四枚不太完整的指纹,管道里还有一个红色女式头箍,头箍两端焊有两个用来通电的金属物体,另有一把21厘米长的西瓜刀。蹊跷的是,小李的同屋住客“李义清”在案发后就没了踪影,甚至连账都没有结清。据查,这个“李义清”30多岁,中等身材,一周前就住进了建华旅馆。

 

毫无疑问,这个“李义清”身上疑点重重。当时我国尚没有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住旅店要凭单位介绍信,有时还得和陌生人同居一室。“李义清”当时使用的是吉林省双阳镇中医院的介绍信。

时年46岁的静安刑警王学仁是专案组成员之一,为了追查“李义清”的真实身份,他和同事们踏上北上的列车,花了45天的时间遍访东北三省。可据调查,当地根本就没有这家中医院,更不要提“李义清”这个人了。伪造的介绍信、虚构的工作单位、假冒的身份,再加上案发后突然消失,“李义清”被上海警方列为头号嫌疑人。由于42号房间的通风口位于走廊靠近房顶的角落,平时不会有人碰到,只有凶手在藏匿工具时才有可能触碰到这里,因此,那四枚采集到的指纹就显得愈加珍贵,成为了专案组最有价值的证据和线索。

老端木一声令下:对上海留存的四十多万份指纹进行人工比对,一份不漏!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要对这几十万份指纹进行人工比对,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可是,为了早日抓到凶手,上海刑警不惜一切代价。可惜的是,虽然痕检把所有指纹都“滚”了一遍,还是没能从中找到那几枚指纹的“主人”。

就在上海刑警全力追凶时,1981年8月26日,公安部电告上海,浙江嘉善县一家旅社发生类似案件。所幸被害人老冯及时惊醒,奋力反抗,方才逃过一劫。歹徒见势不妙,翻墙跳入河中逃走。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学仁等人迅速赶往嘉善县了解情况。老冯惊魂未定地回忆起那难忘的一幕。

那一年,老冯52岁,是上虞县一家农机厂的供销采购员。25日下午,他住进了嘉善县魏塘镇旅社。深夜11点左右,酣睡中的老冯突然感觉头部发麻,睁眼一看,面前竟然站着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根花花绿绿的线在碰他。

“谁?你要干什么!”老冯一声大喝,手下意识一甩,把电线甩掉了。那个家伙还想从地上捡起电线继续电他,幸好旅社的服务员听到响动跑了过来,那家伙见势不妙,拔腿就跑。老冯追了出去,但对方年轻力壮,很快就消失在夜幕中。事后,老冯到医院作了检查,好在身体没有大碍。

老冯进一步回忆说,凶手极有可能就是与他同住的那个人,迷糊中他只知道是个男的,面容特征没看清,他记得此人进出很晚,夜里躲在帐子里不吭声。另据旅社服务员回忆,这个歹徒的身高、口音、体型都和入住上海建华旅馆的“李义清”非常相似。随后,凶手继续在外疯狂作案。

1981年9月11日夜晚,江西省上饶市上饶饭店303房间住客小俞在房间里被人杀害,被劫走二百余元现金和一块上海牌手表。调查表明,其同屋住客“陈志伟”有重大嫌疑。此前一晚,同房间的三个人曾一道去看过戏。凶手作案后,还写来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上饶饭店303房,俞、魏二同志收”。信里写道:“魏、俞二位:我无法救你们,我和我全家的命都在他们手里,今夜他们放了我,不知你们能不能平安……”信里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根本就是想借此搅乱侦查视线。同屋的另一名住客小魏提供了该男子清晰的体貌特征。该男子还随身带有一个小包,侦查员一问款式、颜色,竟和上海被害人小李丢失的那个一模一样。

1981年9月25日凌晨,江西省九江市工农旅社303房间也发生了一起电击杀人抢劫案。被害人系浙江绍兴一服装厂采购员,随身携带的200多元现金及大量衣裤样品被洗劫一空。案发后,当地侦查员专程来沪商研案情并收集证据资料,后从工农旅社找出嫌疑人亲笔填写的旅客登记单,叫“李明春”。

经上海市公安局和公安部三局笔迹鉴定,填写上海建华旅馆“李义清”、江西上饶饭店“陈志伟”、九江工农旅社“李明春”等六张旅客登记单的为同一人。作案手法一致,嫌疑人特征一致,作案目的相同,这几起案件可并案侦查。

短短一个多月,这一系列电击抢劫杀人案造成三死一伤,凶手在各地疯狂作案,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公安部火速发出协查通报,并在上海召开有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参加的破案协作会议,共同研讨破案方向。同年10月9日,上海市公安局印发了1.2万份协查通报,发往苏、浙、赣等地的派出所、旅社和招待所。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案情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狡猾的凶手似乎就此藏匿起来,随着时光的流逝竟成了一桩悬案。

1981年的夏天,32岁的他已经结婚8年,是3个孩子的父亲。以前他当过兵,学过机械知识,退伍后在老家的农机站维修拖拉机,一个月能拿到70元钱。但他觉得,对一大家子人来说,这点儿钱仅够养家糊口而已,他做梦都想发大财。

怎样才能发财呢?有段时间,他开始接触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这些人本事大得很,有办法搞到钱。而只要能搞到钱,哪怕用的是歪门邪道也是好样的。为了能够吃香的喝辣的,他的心思渐渐活泛起来。

有一天,他看到村里有人在河里电鱼。他眼睛一亮,心想,如果我拿这个办法来搞点儿钱呢?罪恶的念头在他心里开始慢慢滋生。

上世纪80年代,当时要出趟门真是不容易,住店除了单位介绍信外,还要出示当天的车票。不过这难不倒脑子活络的他,他找平时那帮酒肉朋友帮忙,搞来几张来路不明的介绍信,再去平时常去的小饭店换些全国粮票,便一个人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大上海。

但是,当他真正站在上海街头时,却一下子蒙了。满大街都是行色匆匆的人,旁边人说的上海话,他一句也听不懂。他感到头晕气喘胸闷,竟有些“晕人”了。

稀里糊涂间,他掏出一张假介绍信,住进了静安区的一家小旅馆。住店期间,他从附近的五金店买来电线、胶带、小刀、塑料棒等物品,自己做了个电击器。长期搞修理的他动手能力还是蛮强的。

安顿好后,他开始暗中观察身边的人,并且把目标锁定在住旅店的客人上。道理很简单,出门在外,总得带点儿钱吧。过了几天,正当他身上的钱和粮票用得差不多的时候,青岛来的采购员小李住进了自己的房间。说实话,小李是个很友善的人,但他一看,小李衣着体面,手腕上还戴着块儿明晃晃的手表,不禁动起了坏心思。

左思右想后,他决定当夜动手。夜里,趁小李熟睡后,他用颤抖的手将自己做的电击器连上照明电源,朝小李太阳穴上方狠狠摁了下去。小李抽动了一下,他被吓了一跳,差点儿要叫出声来。好在小李很快没了知覺。他又用电线碰了碰小李的其他部位,但小李没再动弹。

他手忙脚乱地拿走了早已看中的手表和钢笔,又摸出小李口袋里的几十张票子。他爬上凳子将手边的东西塞进房顶的通风管道。接着他连房都不敢退,便急匆匆地逃跑了。后来,手表被他卖了一百元,钢笔用了一阵不知丢哪儿了。

逃亡途中,他又住进了嘉善县魏塘镇的一家旅店,想要再搞一笔。不想当晚动手时,对方被惊醒了。混乱中,他跳窗逃跑,慌乱地翻过围墙,没想到墙后是一条河,幸好最深处才刚刚齐腰,他不管不顾趟了过去,终于顺利逃脱。他扒下湿透的衣服拧干躲了一夜,随后沿着铁道线一直走到上海金山,再坐火车回到江西。后来他又在上饶、九江两地用同样的方式行凶抢劫。

每次他都是心急火燎的,劫完就跑。1981年那个夏天,对他来说是黑色的,毕竟有好几条人命背着啊。他觉得有点儿沉重了。

此后几十年间,老一辈刑警退休,新一代侦查员接班,但不管是哪一代上海刑警,都没有放弃过追凶的重任。还死者公道,让生者释怀,是所有刑警共同的心愿。

案发后的10年间,王学仁和同事们不止一次接到过外地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好消息”,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侦查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次又一次被挑战。

1983年,王学仁调离了静安的工作岗位。临行前,他把厚厚一沓卷宗、几大本案件记录交给同事,叮嘱说:“案子破没破都要跟我说一声。”1991年,王学仁赴京到公安部开会,还特意打听案件的进展。无奈破案的火候还没到,最终,他带着此案未破的遗憾退休了。

此后,每次组织大规模破案会战时,上海公安刑侦条线的领导们都会把这起积案拿出来“敲打敲打”,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突破;在老刑警给新入行的侦查员介绍历史积案时,也每每要提到此案。

是科技加合作的新模式让此案有了转机。2012年4月18日指纹比对成功后,上海市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次日,市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即与静安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强强联手,成立专案组,全力侦办此案。

参与侦办此案的一支队是一支声名显赫的铁军,2012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特别能战斗刑侦队”称号,主要负责指导上海全市各分县局侦破各类重大暴力刑事案件,特别是影响恶劣的凶杀案。

静安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也是声名在外,不久前曾破获过10年前、16年前的两起凶案。

直面此案,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久远。时间的长河卷走了真相,把罪恶隐藏在深深的河底。毕竟,距离那个黑色的日子已经过去31年了,早已经物是人非……

为了及时找到第一手原始材料,静安刑警钻进了档案库房。翻开那些泛黄的纸张,里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当时的侦查情况,年轻人无不为刑侦前辈们的认真所感动。

同时,专案组还想方设法找到了当年参与办案的王学仁。王老一听说静安案件有新线索了,激动得从椅子上跳起来,亲笔写下一份非常翔实的情况说明,为侦查员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老一辈侦查员的执著和认真着实令人敬佩。

侦查员们顺藤摸瓜,根据前科人员艾红光这一线索,查到他今年63岁,户籍在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白露镇。从年龄上来说,和当年的作案年龄能对上。可是,这个艾红光和当年行凶的“李义清”等人是同一个人吗?谁也不知道。要想查明真相,就必须尽快找到艾红光。

4月19日下午,万宗来、李臣与静安刑侦支队刑二队队长姜东强等人一同驱车赶往鹰潭。

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鹰潭后,顾不上休息,连夜请来当地民警介绍情况,开展暗中走访。由于艾红光户籍所在的村庄情况比较复杂,为避免打草惊蛇,专案组只能另辟蹊径,辗转找到在外地的村里人来打听情况,确认了村里确有“艾红光”其人,不过目前他不在白露镇,正在外面打工。再通过侧面了解,终于得知:艾红光正在南昌与抚州交界的衙前镇电力工地打工,干的是为电线塔基打桩的活儿。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黑夜裡的瞳孔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