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书名:天堂 ·地狱 作者:锲而不舍 本章字数:3388字 发布时间:2023-10-09

十五

广东的老板独自一人在长野呆了一个多月,一个30多岁的男人,寂寞难耐,少不得“偷鸡摸狗”。一天晚上,正在和一名“风尘女子”在床上“翻云覆雨”,警察推门而入,逮个正着。老板慢吞吞的穿着衣服,还一个劲吹嘘:“我是你们县长请来的投资商,交点钱算了。交个朋友吧。现在这种事全国各地多了去了。听说过我们广东的东莞吗?”警察不客气:“东莞是东莞,长野是长野。东莞不是也在整顿治理吗?就是你们那里整顿,带动全国扫黄。我们也是奉命行事。”其实,警察没有说明,集中扫黄行动开始以来,他们盯着老板几天了,当然可能有被劝退招标的人“点眼”。但蒯经理推得一干二净:“什么年代了,谁管那事。至少我不管。”这话陈晓明信,蒯经理那块风水宝地不竞标了,但在聚集区买了几十亩地,利用标准厂房,正在建设电动自行车生产公司。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沿海开了个电动自行车生产公司,蒯经理看到很赚钱,就在长野开了个名义上的分公司,说白了就是加工组合,大部分原件都是亲戚那个厂生产的。

老板被抓进公安局,王浩知道后,电话里对县公安局长一顿训斥:“人家是来投资的,不是共产党员,不是雷锋。我们请过来的,目前是来长野的最大投资商,马上要参加竞标,立马放人。”公安局长本来想解释,一听县长这口气,没说一句话就放了人,倒逮着执勤民警发了一顿脾气。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久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老板嫖娼,但老板满不在乎:“这有什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花花事呢,支持率不降反升。”但对王浩的果断十分感谢。土地招标已完成,就有两千万资金打到了长野银行的户头,专门用于啤酒厂的更新、搬迁。有钱就是不一样,老板什么都讲究,生产线国内一流,本来还想从德国购进国际一流,但考虑进口太费时间。其实,中国已经是啤酒消费第一大国,国内一流就等于国际一流。技术人员好办,老厂长的儿子去附近的啤酒厂请了一次客,叫了几声“叔叔、伯伯”,开出了更高的薪酬,不少出走的技术人员欣然回归。千好万好老家最好,故土难离,这也在情理之中。老厂子继续使用,发酵等车间仍在。半年后,一座新的啤酒公司就拔地而起。在开业仪式上,王浩请来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领导和专家对建设速度瞠目结舌,品尝清新的纯生啤酒,纷纷翘起了大拇指:“豫啤之冠又回来了。”当时正值盛夏,啤酒的销售旺季,长野的啤酒迅速覆盖了北方半个省。特别老厂长担心卖不出去的生啤,供不应求。啤酒厂实行了三班倒,日夜不停工。还推出了易拉罐式的新品种,走进了各大超市。面对花花绿绿的钞票,老板和老厂长的儿子喜笑颜开,两人甚至商议到贵州开个分厂。但王浩不热情:“先别想分厂的事,把长野的厂子巩固了再说吧。”老板还在开发聚集区对面的荒地,对分厂的事也没有精力考虑了,也怕“贪多嚼不烂。”

啤酒厂“开门红”,蒯经理的电动自行车公司也进入试生产阶段。

王浩原来有整体考虑,要重新振兴橡胶和香精两个行业,剩余的几个公司分别兼并组合,都搬到聚集区。但公司越不景气,麻烦也多,大半年过去,连领头的企业都没有确定,都已经是私营性质,县长也不能来“硬”的,最后只好自由发展了,除了一家橡胶厂搬到聚集区,其他的都没动。但有的不适合搬到聚集区,如县化肥厂,一生产冒白烟,污染太严重,当年就是专门设在县城郊区西北角的,再说,许多生产设备都和地面相连,搬迁一次要大动干戈,确实不是合金产业聚集区。其实,聚集区的地价就几万元,对企业来说,等于白给。他们的经理很多人都目光短浅。两年后醒悟过来,聚集区的土地已经基本“瓜分”完毕。

事实上,按照王浩的思路,也不一定能重现昔日两个老行业的辉煌,因为全国不少地方后来居上,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陈晓明看过一个香精市场的分析报告,四川的企业已经成了香精市场的主力军。他陪着长野香精协会的会长接待过四川的一个经理,经理还不到30岁,理个小平头,很有精神,一口四川话:“我啷个厂是平了两个山头建的,省长都很支持。我们的销售总部在重庆,但你们长野是老师,我第一次出差就是来长野,今天我还从这里进原料,如辅助剂等。”还递过名片,热情邀请陈晓明和会长去四川:“欢迎多去指导啊。我那里青山绿水,不像你们这里的香精厂,一进去就一股熏人的化学试剂味。再说,四川的妹儿赛天仙。”经理最后还开起了玩笑。长野的会长也喝高了,听到“老师”两个字大吹大擂:“过去,全国许多地方都来长野进货,我们都生产不及,排长队。国家的香精检测长野就是必到的点,一年都要接待几次。”

陈晓明把报告给王浩看了,王浩让发到《域外经济动态上》,还说:“刺激刺激这些老板、经理。”

王浩的目光盯上了新的产业,认为蒯经理的电动自行车很有市场。虽然大部分是组装,但出场的可是整车。车间一看,几条组装生产线有序传动,颇有现代化的意味。确实,作为一种新型的代步工具,不用油,还环保,随着汽车走进千家万户,电动自行车也充斥了大街小巷。况且,蒯经理海鸥介绍可以生产小的电动汽车,只是目前还不具备生产条件。蒯经理资金出现困难,王浩从财政局拨了两千万支援。蒯经理反映:“电动自行车检测太麻烦,还得跑到几百里外的外省,费时费钱。”王浩立即和市质检部门联系,希望在长野聚集区建设省级的电动自行车监测站。质检部门一算,需要建设资金200万左右,王浩一口答应下来。但事后考虑到监测站建成后,质检部门收检测费,是最大的受益者,就有些后悔。建设过程中,对局长说:“那次喝多了,答应200万,现在县里资金紧张,出100万吧,再无偿提供一块地。你老兄再省里市里活动,100万不成问题。”质检部门也没有办法,市局只得出了100万。

 

聚集区企业越来越多,乱收费的来了,工商、卫生、畜牧等一窝蜂的开具收费单、罚单等,老板们怨言纷纷,聚集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阻。陈晓明第一次看到王浩发那么大的火,本来在市委办公室养成的好脾气不见了。在县长办公会上越说越气,最后一一点名,狠狠地拍了桌子:“刚有点起色,就收费,有点还是乱收费,你们想干什么?”被点名的一位局长小声嘟囔:“我们收费有文件的——”话未说完,王浩就大声堵了回去:“文件、文件,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不收?那时你们收不来。这都不是理由,对聚集区,今后,凡收费的不管有没有文件和政策,一律禁止,就是搞服务,也绝对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并对与会的县监察局长说:“你会后告诉纪委的李书记,纪委牵头,对企业反映的收费问题严格查处,会后我也和李书记打招呼,一定要处理几个害群之马,杀一儆百。”

不久,果然查处了几个干部,都是纪律处分,最严重的就是撤职。县工商局自恃是省垂直管理单位,对调查不是积极配合,还拿着红头文件收费。王浩亲自组织检察院、监察局、审计局等组成联合调查组,由县纪委牵头,直接进驻县工商局,逐一审查近年的账目,一笔一笔核实收入和支出,大有把局长“送”进去之势。局长是古城区人,市局调配来的,吓得魂不守舍。局长和陈晓明认识,当然知道陈晓明和王浩的关系,深夜找到陈晓明:“陈主任啊,你求求情吧,别查了,这查法谁受得了,海瑞、包拯现在那还有啊。我们是老朋友了,总不能叫我进去吧。”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陈晓明见目的已经达到,劝王浩适可而止。王浩仍然怒气未消:“不查可以,一是不能再收费,二是那个局长必须滚蛋。要不然,让县委提建议调离。不就是仗着县里任命不了吗?反了他了。”

没多久,局长自动请求市局调离,市局也无可奈何。新调来的是个女局长,下车伊始就拜访王浩,口口声声表示“坚决服从县政府安排。”并带中层干部挨门走访聚集区的企业,表示要“热情服务”。王浩这才满意了,安排陈晓明在县政府食堂安排一桌饭,为新来的女局长“接风洗尘”。女局长吃喝的很高兴,但王浩还是一再敲警钟:“你们垂直,也没垂直到国外去,也得接受党委和政府领导。”据说,女局长后来说:“这就是一场鸿门宴。”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王浩的一番整顿下来,聚集区安静了。在王浩的提议下,还建立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其实,按照其他项的做法,开始就应该建的,但王浩的看法独树一帜:“管理委员会叠床架屋,最后还不是想政府说了算。”但发展两年多后,王浩看到聚集区大事小事太多了,政府哪有精力一把抓,就提议成立了。还报经市里同意,管委会副县级,管委会主任进县委常委。最后确定,县委办公室主任当了管委会主任。主任本来就是县委常委,不用再选新的了。

 

聚集区发展势头良好,但王浩并不满足。不久,在争议声中,就招来一家生产香精的台资企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天堂 ·地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