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吕铁嘴搭上了免费的顺风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一路上高谈阔论,将沿途的景物、人情、趣事详细介绍,竟为大家的旅途平添了不少风趣。
这一日,李志行的马车进入平番县(今永登县)境内,车行一程,只见沿途野平路阔,道柳成荫,沟渠纵横,水磨相望,近处村堡连结一片繁盛,远处山麓羊群宛如雪片一般。
李志行看得欣喜,便命马车停下来稍作歇息。
大家下车去路边溪水中洗一把脸,清凉一下。车把式则趁机将马放到草地上吃草饮水。
井兆文洗过脸,神清气爽地说“叔叔,这一路走来,沿途甚是荒凉,这一处却如桃源之境!单道旁杨柳这两行碧绿,看得就让人欢喜。”
吕铁嘴一听,马上接口说道“这道旁的柳树嘛,说起来可大有来历……”
李志行听完,看看道柳栽得十分整齐,个个都有碗口粗,就问道“哦?这莫不是有名的左公柳?”
吕大仙立刻抚掌说“秦兄见识非凡!这些树正是左公柳。不过关于此柳本有一首诗,贤叔侄可曾听过?”
井兆文一脸浅笑,一拱手道“敢问吕先生是哪一首?”
井兆文心中虽仍对吕铁嘴的为人不屑,但见李叔叔这样的大人物都能礼贤下士,自己为什么不能学一学?
吕铁嘴点点头,便吟诵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哦,这莫不是杨昌濬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李志行随口问道。
“秦兄也知杨石泉?”吕铁嘴惊讶地问道。
“自然!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杨在军中帮办军务,后来历任甘肃布政使、陕甘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太保。与左文襄公一般,人所仰望,一代风流呀!”
这些人都是李志行所神往的,怎么会一无所知?
吕铁嘴见此,就恭维了李志行两句后又说到“这平番县境内牧民甚众,却从未有人纵马啃食这柳树,二位可知为何?”
大家一看,数里柳荫下,商队、行人不少,也有在柳树下歇息的,但却没有一个放马吃柳叶或啃树皮的,于是就问为啥?
吕铁嘴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故事……”
却说当年左宗棠征战西北,深感西北荒凉,千里昏黄,了无生机,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左宗棠认为其利有六:一是巩固路基,二是保障部队后勤运输,三是防风固沙,四是限制兵马乱跑,五是利行人遮凉,六是指导方向。
于是,湖湘子弟兵既是能征惯战之旅,也成了绿色使者。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终于在东起陕西潼关,西至新疆哈密的三千里大道旁,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古老的“丝绸之路”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但植树最难的其实是后面的保护。后来,左文襄公后来又做了一件事情,让当地人将保护左公柳当成了一种传统。
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酒泉)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但鉴于这名百姓老实无知,便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大家坐在浓浓的柳荫下,听吕铁嘴的故事讲得有趣,便感觉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段青趁机拿出饼来分给大家,这里凉爽,正好吃些干粮。
不料李志行啃了两口,却大声说道“不吃了!前面不远就是平番县城了,咱们一鼓作气赶到平番城,去下馆子吃好的!为了这左公柳,也为了吕先生的好故事!”
井兆文一听马上叫好!这饼干得实在拉嗓子,从兰州到此,除了几个人多的地方,一路上的井水又苦又咸,实在不好受!
吕铁嘴也春风满面,立刻将手中的饼揣在怀里,先跳上马车,说道“走!咱们走!我知道平番有一个大馆子!菜好得很!”
他这几天免费的吃顺嘴了,一提到下馆子就直咽口水。
车把式老白也一声欢笑,鞭子梢打着卷,马儿一声嘶鸣,直奔平番县城。
在吕铁嘴的指引下,马车很快穿过在热闹的平番县城,当驶到一家名为“第一楼”的大酒楼门前时,吕铁嘴大叫“停!停!就是这家!”然后不等马车停稳,就立刻跳下车去往饭店里奔。不过刚跑了两步又折回头来,亲切地迎接李志行和井兆文叔侄。
看吕铁嘴这么热切,大家都觉得这家馆子肯定差不了!段青帮老白栓好车,大家一齐笑逐颜开地进了饭店。
大家进饭店后坐了个雅间,然后吕铁嘴便开始点菜,无非是大鱼大肉之类。不过大家也欢喜,因为连日赶路,路上啃得都是干面饼就凉水。
点完后,吕铁嘴还谦虚地问李志行:是否可以?
李志行笑了笑,示意问井兆文,因为这一路上由井兆文管账。
于是吕铁嘴就问“秦少爷,您看怎么样?”
井兆文大手一挥“挑最好的点就是了!”
井兆文当然大方,因为他此刻可不是个穷管家!李志行给了他足足一千大洋的路费!出去雇车要花300大洋之外,这些天从兰州到此一路大吃大喝,统共才花了不到5块大洋!而据说越往西物价越低!按总共二十来天的行程计算,后面才能花几个钱?他们这一路费用足够了!这个管家当的舒服!
饭店伙计一看:嚯!感情这是一帮豪客!就满脸堆笑着说“刚才这位老爷一看就是个行家,点的呢也都是本饭店的拿手菜!不过呢,本店新到了一道十分名贵的菜,不知道诸位老爷是否想尝一尝?”
井兆文一听,嘴一撇就说“就你这馆子,啥菜能称得上名贵二字?”
伙计笑着说“这位公子,这道菜的确十分名贵,就连我们这平番县第一酒楼,也是偶尔才有的!这道菜的名字叫‘红烧鸽子鱼’!”说完,神态间竟颇有些自负。
“鸽子鱼?没听过!叔叔您知道吗?”井兆文不以为然。
李志行摇摇头,他也没听过。
不料吕铁嘴突然大叫起来“什么?鸽子鱼!你这里竟然有鸽子鱼!不会骗人吧?”
“怎么?这鸽子鱼很出名吗?”井兆文不解地问道。
“当然出名了!相传这鱼乃鸽子入水所化,没有鱼的腥味,极其美味!就算在兰州城也很少有!满清一朝,这鱼是作为贡品给皇上吃的!”吕铁嘴大叫道。
听吕铁嘴喊出了这道菜的珍贵,那名伙计又一拱手堆笑着说道“这位老爷说的确见多识广!另外,本店乃平番第一大酒楼,几十年的金字招牌,我们是绝对不会骗人的。”
听伙计如此说,本正兴奋的吕铁嘴忽然犹豫起来,他看了酒店伙计一眼,然后犹犹豫豫地对着李志行和井兆文说“不过,这鱼肯定很贵……”
话说吕铁嘴只是知道有这种鱼,并没有吃过,不过他也知道这鱼极其名贵!
李志行和井兆文尚不及反应,不料这名酒店伙计善于察言观色,立刻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开始推销,他先不忘奉承了一下衣衫褴褛的吕铁嘴,说了句“这位大爷真是非凡!”,然后立刻对着李志行和井兆文吹捧起来。
“各位老爷恐有所不知,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这鸽子鱼只产于兰州与宁夏交界的一段激流中,所以肉质异常鲜美!又因为此鱼乃鸽子所化,凝合了天空之阳和地水之阴,阴阳调和,乃是滋补珍品。据说修道之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同样,因激流险滩,渔船常有倾覆之虞。此鱼捕之不易,捕到后又须用黄河水运输,运之不易,诸位老爷今天能遇到,真是莫大的福分呀……!”
这伙计倒是长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但有一点他并未妄言:这种鸽子鱼的确只产于兰州下游靖远至宁夏中卫一段。靖远老鸦峡等地滩险水急,河中心中流又有巨石,危险如长江三峡的“滟滪堆”!自上而下的船只,一不下心就是船碎人亡!自下而上一般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只有汉堂的小火轮能勉强行进,但万般小心之下,仍然翻了好几次船!大家在此段行船,回回如走鬼门关!
所以这鸽子鱼既难捕捞,又难运输,在兰州就已经少见,更何况在兰州上游的平番!
只是由于甘肃新近已纳入李志行治下,经济委员会对甘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将河中心的巨石炸了!如此,这一段黄河航运状况才大为好转,这捕捞到的鸽子鱼也才能逆流而上,被送到了平番县这样的地方。
至于伙计所说的什么阴阳凝合、延年益寿,只怕多半是吹嘘!不过据说这鸽子鱼的确对解酒有不错的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那些得了地利的地方大官们在宴请重要客人时,席间必有一道鸽子鱼!
大家听这伙计说得神乎其神,就感觉这鸽子鱼只怕很贵!所以就连井兆文也忍不住开始询问这鱼的价钱。
伙计笑了笑,然后说道“这鸽子鱼本店有幸只得了两尾。每尾四两重,150块大洋。”
吕铁嘴大叫到“啥?150块?!是两尾还是一尾?”
那伙计笑着答曰“一尾。两尾300大洋,这道菜要先交钱。”
众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可真贵呀!吕铁嘴脱口叫道“这比黄金还贵!”
可不是么!当下黄金与大洋比价约1:30,四两黄金才120元,这可不是比黄金还贵!
很显然,这道菜哪里是给一般人吃的?所以人家伙计才声明要先交钱。
井兆文听伙计将这鸽子鱼说得如此神乎其神,有心尝一尝,但又觉得太贵!这一路上虽归他管账,但其实所有盘缠都是李叔叔出的。
吕铁嘴听完价格只是咽了咽口水,便低下头,不再看向那酒店伙计。
不料那伙计表情却十分玩味,故意看向一身西装的井兆文,仿佛在说:你刚才还不是牛气冲天么!怎么,现在连一尾鱼都吃不起了!
井兆文何曾遇到过这种奚落?脸上顿时通红。
李志行见此,就微笑了一下说道“兆文,我看着鸽子鱼也是稀罕物,难得遇见,我们就尝一尝罢。”
那伙计一见,立刻就对李志行堆笑道“尊贵的大老爷!那么您是要点一尾还是两尾?”
李志行看看大家,就笑着说“两尾!我们这么多人,一尾哪里够?”
井兆文一听,就慨然掏出一叠汉堂票放在桌上,大声说道“两尾!快去做!”
那伙计大喜!就一个唱喏喊道“楼上甲字号雅间各位尊贵的老爷们点鸽子鱼两尾!”,楼下立刻传出同样的唱喏,并加了一句“恭祝各位老爷财源广进!诸事遂心!”
然后伙计陪笑着收了300块的钞票,并自作主张将其他的酒菜钱都免了!
吕铁嘴一听笑逐颜开,急忙道谢。
伙计陪笑着说“不敢!”,就赶紧去安排酒菜。
却说这名伙计下去后,着实被老板一顿狠夸!原因是这鸽子鱼本是一位贵客点名要的,但贵客突然有事来不了,眼看这鱼就要翻白肚皮,就要鱼财两空了!第一楼虽是平番城最大的酒店,这种损失也极其肉疼!如今竟意想不到被伙计推销了出去,你说幸不幸运?
吕铁嘴刚才点了那么一桌子大鱼大肉,加上酒总共才不到一块五毛钱!所以伙计自作主张免了,老板也没生气。
伙计走后,吕铁嘴和车把式老白都满面红光,不仅为将要吃到这比黄金还贵的鸽子鱼!而且,这是两人生平第一次被人称作“尊贵的老爷”!
一会,先上了白酒和几个佐酒小菜,于是大家便兴高采烈地轮着向李志行敬酒,菜吃得也少,专等吃那鸽子鱼。
等伙计唱喏着将鸽子鱼端了上来,店主也随着来敬酒,将众人夸到天上!
等店主一走,众人就迫不及待想吃鱼。井兆文请李志行先动筷,李志行却笑着邀请吕铁嘴与车把式老白一起。
虽说蒙李志行恩典,一路上老白也可以与大家同桌进餐,但这两人哪里敢在井兆文前面吃?就咽着口水百般谦让。
最后还是李志行说“我看都不用谦让了!大家一起来尝一尝。”
于是众人在李志行动了第一筷子后,这才伸出筷子,各夹了了一小块,放在嘴里仔细品尝,免得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了,却说不出个滋味来!
李志行夹的是鱼腹间的一块,仔细品尝后点头说“嗯,果然名不虚传!真是鲜美无比!”
这鱼的确美味!虽是清蒸,亦不见丝毫鱼腥,却完整保留了鱼固有的鲜美,甫一入口,美妙的味道便立刻在味蕾间爆炸!鱼肉又十分滑嫩,含之欲化,真是回味无穷!果然贵有贵的好处!
其他人也刚要附和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忽然雅间外传来一阵大吵!只听见有人叫骂道“你这老家伙开的什么店?本少爷专派人通知你买来鸽子鱼,你竟然敢卖给别人!看本少爷今天不砸了你的破店!”
又听见那店主陪笑解释道“牛少爷!牛少爷!您可冤枉老儿了!是陆管家通知说您不来了。本店小本经营,怕这个珍贵的鸽子鱼死了,才不得已出售的。”
这时忽然听见“啪、啪”两声耳光,另一个声音大声骂道“我家少爷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你还管到我家少爷头上了!还敢说我让你卖的!”似乎是那名陆管家。
只听得店主连说“不敢!不敢!”
大家在雅间内听得真切,井兆文不禁愤怒地骂了一声“这是哪里来的恶少!”就要出去帮店家说两句话。
李志行示意井兆文不要多事,大家安静吃饭。此次本是微服出行,另有任务,所以李志行并不欲多事。
井兆文只好摁下脾气,专心吃饭。
怎奈却偏偏躲不开!
又听见那个少爷恨恨地骂道“是哪个不长眼的敢吃本少爷的鱼!是不是正在这雅间里面?”说完就带人往里闯。
掌柜的和伙计急忙阻拦。不过哪拦得住?那个少爷就带人闯了进来!
李志行一看,是个一身绸缎衣衫的年轻人,带了一个管家和两个随从,随从竟然背着长枪,而且还穿着军服!这少爷莫非是个军人?可为什么不穿军装?
这少爷只看了众人一眼,一挥手就两个字“砸了!人抓到衙门里去!”
不待李志行众人反应,这少爷那几个手下便如狼似虎般冲上来,将酒桌掀翻,珍贵的鸽子鱼也被掼在地上,只吃了一少半!又雷霆闪电一般将雅间内的屏风、花瓶等物件砸了个稀巴烂!然后两个兵又凶神恶煞要来抓李志行这几个人,一套动作异常熟练,显然经常干。
段青立刻紧紧护在李志行和井兆文面前。井兆文此时已然大怒,从段青身后闪出身来大喝道“你们是什么人?竟然如此无法无天!”
想当年井兆文在榆林城也是有名的“小霸王”,不过他也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李志行紧皱眉头,一直稳稳坐在椅子上,此时也冷声问道“你们是谁的队伍?敢这么鱼肉地方,就不知道有王法吗?”
不料那陆管家狂笑一声,说道“哈哈!王法?我告诉你,在这平番县,我们就是王法!我家少爷就是王法!你们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外乡人,连我家少爷都不知道,还敢在平番县耍威风!来,统统抓回衙门!”
那位牛少爷站在不动,一脸讥笑。
店主一见这种情况,立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哀求道“牛少爷!牛少爷!这件事与几位客官无关,求求您看在我服侍土司衙门多年的份上,不要抓这几位,求求你们了!”掌柜的脸肿着,看来刚才被扇得不轻。
不料那位牛少爷“呸”了一声说道“你不过是个开饭店的而已,算什么东西?还敢跟土司衙门攀交情?”
这时吕铁嘴连忙上前,整整衣冠一鞠到地说道“原来是土司大人,失敬失敬!如果知道这鱼是给土司大人备的,就算打死我们也不敢吃!请您原谅我们罢!”
那牛少爷 “哼”了一声,吕铁嘴衣衫褴褛,一看就不是正主,呀讥笑着又盯向李志行和井兆文。
井兆文青筋暴起,就要发作。段青也准备动手!
不料李志行这时面色难看地“哼”了一声,说道“段青、兆文,你们忘了我们此行是干什么的吗?”
于是段青和井兆文一起安静了下来。
然后李志行起身,竟对着那位牛少爷一拱手,微笑着说道“这位少爷,我们是路过此地,并不了解此间规矩,请您多加海涵!”
那陆管家此时却上前说道“看清了!这是我家牛土司!”
李志行不得已,又拱手道“不知者不罪,还请土司大人见谅!”
段青见小师叔竟受如此折辱,就一只手伸入腰间,眼中满是杀气!井兆文也圆瞪着眼睛,双拳紧握!但没有李志行的命令,他俩谁也不敢发作。
不料那位牛少爷却只是“哼!”了一下,说了声“无趣!”,然后一甩头转身走了。
这几个人是谁他并不在意,正如陆管家所说,在这平番县,还没有让他在意的!只是觉得没意思!
那个陆管家又说了一句“以后出门在外长点眼!别他妈不知死活!”然后赶紧带着两个士兵去追他家少爷。
这话直骂的大家青筋直跳!不过李志行仍旧安坐在那里,面沉如水,一动不动。
李志行的容人之量让段青和井兆文由衷佩服!
段青心想:小师叔就是厉害!明明一句话就能要了这几个玩意的命,却不发作,不愧是我们西北军的好领袖!
而井兆文则对他志行叔叔佩服地不得了:志行叔叔这么大的人物,如今被这几个不知名的小人折辱,却能不动声色!这才叫气度!难怪叔叔能做成大事情!
屁呀!其实在李志行心里,他早已把这个所谓的牛少爷骂了千百遍: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狗东西的!老子恨不得一掌劈死你!妈的!老子这也叫微服私访?别人的微服私访都是痛打土豪恶霸!或者一亮身份,立马将贪官污吏开大问斩!自己这是什么?这简直是龙游浅滩遭虾欺,虎落平阳被犬欺!……
但李志行还是忍了!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新疆窥探阴险毒辣的杨增新,甘肃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难保杨增新没有耳目!所以他不能暴露!新疆有着超出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物产丰富,那是大事……
酒店的掌柜见牛少爷走了,这才抹了一把汗站起来,忙又向李志行几人赔礼,哭丧着脸说要给几个人退鱼钱。
李志行冷着脸说“不必!我们已经吃过了,自然该我们掏钱。”
掌柜的立刻感激得都快要哭出来!又赶紧送了一桌饭菜,另换了一个雅间,邀请众人移步。
李志行谢过后坐下问道“这位牛土司,一直就是这种做派?”
掌柜的叹了一口气,却不愿多说,只是不住向众人打揖道歉。
本来好好的心情愣是被这个牛土司给搅了!酒饭再上来,众人只是草草填饱肚子,再也没有心情喝酒。
其间,吕铁嘴叹了口气说道“秦兄,您和兆文少爷也别生气。这事也是我疏忽,那个牛土司的确是个连官府都不愿惹的人物,今天遇到这事,算我们倒霉……”
依吕铁嘴所言,那个牛少爷名叫牛承基,其实是个蒙古人,其祖上因功封官,后来演变成了土司,管理平番县城附近连城一片地方,设有土司衙门,有军队,所以他的随从会身着军服。
据说,牛土司的衙门修建得如宫殿一般,建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门,完全仿造北京皇宫的样式,只是面积稍小一些,在甘肃素有“小皇宫”之称!就连建筑精美、远近闻名的妙音寺,只是他家的家庙……。
而牛土司的衙门有军队,也能抓人审案,因为土司是世袭的,所以就算他胡作非为,地方官也不愿得罪他们!
井兆文闻听惊讶地说道“甘肃竟然还有土司?我以前只以为在偏远的边疆才有!”然后又问了吕铁嘴不少关于牛土司的情况,吕铁嘴一一作答,井兆文感喟道“这实在太落后了!”
其间李志行也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就面沉如水,若有所思。
李志行知道这个牛土司不?
知道,但了解不深。他不但知道牛土司,而且知道杨土司、何土司等。
其实民国时甘肃的土司大大小小约有30个之多!这些土司主要是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
所谓“土司”,“土”就是本地,“司”就是管理者,可以简单理解为“土皇帝”。
不过这些人承认中央或政府的管理,世袭,但需要中央或政府认可。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军队,有司法权,在管理地可以审讯、抓人,判刑,甚至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的向政府交税,有的不交;有的有时会出兵协助政府打仗。
追溯起来,土司几乎都是因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而诞生的。也就是说,当时一些地方或偏远、或信仰和风俗不同,比较难以管理,所以中央就采取了一个低成本的办法,选取一个当地有权有势的代为管理。在封建时代,这个职位一般是世袭的,所以就形成了土司。
具体到甘肃这个地方,其土司主开始于明代,经清代保留,又传到了民国。其实甘肃除了世俗土司外,还有僧职土司。
其中世俗土司约20个,如河州的何锁南(东乡)、平番的牛土司(蒙古)、青海的杨积庆(藏)等。这些人不少都具有“某某卫指挥使”之类的头衔。
“指挥使”一职本是明朝的头衔,就像“锦衣卫指挥使”一样。明朝早就没了,“锦衣卫指挥使”早就进了民间故事,但在甘肃这个地方,“指挥使”这个头衔生命力顽强,一直流传了好几百年,直至民国还在使用。
至于僧职土司也有10个,如宏化寺的国师都纲,阳坡庄的马僧纲,寺底下的侯僧正,葱花坡阎家寺僧正等。不过经过陕甘回乱后,“政教合一”的僧职土司损失尤其惨重,到民国时基本已经银粮归县,土属无涉,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土司权力,只剩下一个名号了。
李志行大略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正如前面说的,这些土司大多是少数民族,管理的也是当地少数民族,问题有点复杂,李志行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好怎么管理他们而已。
等大家填饱肚子,就准备离开平番县这个丧气的地方。
不料,又有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