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来自于美色的骗局,一场旖旎的风月故事,在掩饰下成了凄美的爱情。他以为他是爱她的,甚至以为,他的爱天长地久,但随着死亡的到来,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堪。
《长生殿》与《长恨歌》是相互纠缠的,至少在以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但深究后才发现,原来《长生殿》是在《长恨歌》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
事情的渲染,从一个加工的艺术品衍生为另一个艺术品。但不得不说,我更倾向于《长恨歌》。白居易挥笔写下的这场所谓的爱情,是有节制的。
精准又克制的描写,让人对着残阳下的残垣陷入深思。他写的是爱情,埋藏的却是他对故国盛世那深深的怀念。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一首歌,一曲舞,对曾经的盛世的思念,深入骨髓,流露在笔端。
日新月异,朝代更迭,《长生殿》的出现相隔千山万水,在清朝时候出现。写唐朝的故事,只能将前人的那些琼屑,拿来缝缝补补。
那一笔一划中的千言万语,都化作虚无。只能是这般凭空的想象,写不出曾经的那份克制的味道。
天家富贵只能靠着他作为一个清寒品味去想象,平心而论《长生殿》的故事,还是将这场强取豪夺的遮羞布拉了下来。
在《传概》中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有情至。
先贤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感慨着感情情深缘浅这回事,你以为的不得已,其实是在为自己找一堆借口和理由。
支支吾吾的样子,不过是用来减轻自己道德上的负罪感。然而爱与不爱,旁观者看的总会更清醒一些,只是有些人深陷其中,却丝毫不得脱身的办法。
浓艳的笔墨下,杨玉环的受宠是极致的。即使是这般,我也能从中看出他想表达的意味。暗藏心机的应酬,我不知是否是虚构的定情欢宴,但本心想来,真实历史上,那差不多的巧取豪夺,何尝不是暗藏心机?
“寰区万里,遍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墙?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
真正有身份的人因为内敛,不会如此直白,李隆基做为一个帝王,这般话语乍一看很合适,但细看下,却觉得过于艳俗,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
在我看来,李隆基和杨玉环这场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层皮披在外面,而内里腐烂不堪。
一个是年过半百的老头,一个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何况,在杨玉环嫁去后两人恩爱无比,身份也不差,又怎会心甘情愿将自己那清白的身世,染上一丝污点?
你以为的花好月圆,只不过是一个老头,看上了年轻的皮囊,做下的一桩丑事。
做丑事之人,在描写这般情节时,或许真不会用那般高大上的表述,只是暗含着一丝丝讽刺意味在里面。
即使写出来看着滑稽、别扭,还显得生硬,但何尝不是显露他丑陋的面庞?
相比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那克制的语言,将韶华写到极致。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如他自身,与盛世的擦肩而过,便再也寻不见。那种惨烈的坍塌感到心惊。恍如隔世一般,他在废墟中而立,见证着沉迷于安乐的人,被卷入一场浩劫里。
前面描述的有多华丽,后面就有多惨烈。终究是《长生殿》所无法描述出来的强烈对比之感。
《长生殿》中大量描述一个帝王和贵妃之间恩爱的场景,谁知这般所谓的恩爱,或许不会是一个女人为了更好的活着,所以曲意奉承?
一个美丽的女人,在面对来自于公公的强求,丈夫的软弱,她只能低下头颅,将身躯奉献。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虚情假意。
她靠着自己的一身皮囊,还有来自青春的活力,让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给予了她最大的权力,能让她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她知道,自由是不能够的,入了这宫殿,便再无转圜的余地,只能用尽一切手段去笼络对方,只要能过好。
马嵬坡近在眼前,生死面前,一个只想活下去的女人,却再次遇上了同样的事件。
曾经,她的清白是靠着曾经的丈夫的软弱而落下污点。如今,她最后的名声是靠着帝王的软弱,而落得这般下场。
安禄山叛变,李隆基逃亡。他老了,雄心不再了,曾经那意气风发的男子,现在只是一个依靠年轻女人皮囊来显示自己还力壮的老头。
在这一刻,他只会变得惊慌无措。
这一场兵乱,让他带着杨玉环朝着蜀地而去,昔日那场华丽的梦境,像是过眼云烟,还未反应过来,军中哗变,杨国忠被杀,他被逼着处死杨玉环。
昔日高高在上的帝王,如丧家之犬一般。他低下高贵的头颅,无法抗拒这般蛊惑。
跟随李隆基逃亡的臣子们,心中只是为这样曾经心有雄才的帝王,找一个借口。
杨贵妃是祸国妖姬,应当处死。
谁都知道这场逼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共同促成了杨国忠的死,也促成了杨玉环的死。
他道:“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
人都是怕死的。杨玉环不想死,可事到如今,她别无选择。所有的矛头直指向她。
能护住她的人,除了眼前的李隆基,别无他人。哥哥被诛,妹妹被杀,如今只孑然一身,她想求着李隆基在这一刻能够抗住压力。
可她失望了。
富贵显荣都是空,到头来她的生死还是掌握在这个男人的手里。她依旧如同当年一般,卑微如蝼蚁。
《长生殿》里,其中描述的在殿中的那些誓言,都是假话。不知现实中的他们,李隆基是否也这般张口就来的甜言蜜语,那些虚无缥缈的誓言。
但在这一刻,都是一场空。恩爱一词,至疏至浅,杨玉环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只是一个贵妃而已,他无情也无义。
面对帝王的坚决,不论面上再多的悲怆,可内心也是认同了只要杨玉环死去,就会解决他眼前最大的困境。
杨玉环心中也是清楚的。
她不愿死在乱军手上,她要最后体面一点。
她道:“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焚,益曾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
李隆基说不出口的话,杨玉环替他说了,那台阶给的足足的。他便顺水推舟,面上依旧做的不舍。
他要做的,只是让这个女人心甘情愿的为他去赴死,死而无悔。他不愿留下逼死女人顶罪的恶名,杨玉环是聪明的,她也只能这么做。
男人的爱总是有保留的,自私是人的本性。永远不要将自己的生死和未来,全然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危难关头,靠不住也是真的。
曾有俗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李隆基和杨玉环本就不是夫妻。
所以柔弱的女子,在显贵的帝王面前,只能被牺牲。“可公富贵,不可共患难”之人,说的便是李隆基这样的人。
平庸的男人尚且都有抛妻弃子的,何况他一个帝王?
杨玉环死在了马嵬坡,一代传奇的绝色美人就这般香消玉殒。可最让人不耻的,是李隆基之后的事。
他牺牲了一个女人,以为可以保住自己的皇位,可最后时局变动,他被迫传位给太子李亨,退位为太上皇。
此时的他才开始悔恨起来,因为权力已然失去,舍弃了美人都未曾达到他要的目的。
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起了为了他死去的杨玉环。他满怀深情的模样,真是可笑至极。
“凝眸,一片清秋,望不见寒云远树峨眉秀!苦忆蒙尘,影孤体倦。病马严霜,万里桥头,知他健否?纵然无恙,料也为咱消瘦……”
山长水阔知何处,可奈何这一片深情是在安定后的李隆基失去了权利,无所可依的时候。
所谓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也只是显得徒增可笑罢了!
其实,细细想来,失去了一个女人而已,他不会如此痛苦。而是此刻的他,受制于人,如履薄冰。曾经高高在上,如今的情形天壤之别。
他痛苦的,是自己消失的权力,消失的盛世。美人,只是他用来怀念的那些无法说出口的那些掩饰。
“如今独自虽无恙,问馀生有甚风光?”这一句已然昭然若揭。
杨玉环的生命终止在三十八岁那年。这一方悲剧故事,化成的戏曲《长生殿》,却流传至今。所有的一切传说、附会,是她也不是她。
大唐的盛世消失了,《长恨歌》还在。我打开了播放器,记起了古风歌手音频怪物唱的这首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