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长野县是个大县,人口120万,全市第一。同时也是个穷县,农业大县,GDP排在全省80多个县的后20位。每年的财政收入才1亿多,不够给干部、教师等发工资,是典型的“吃饭财政”。王浩就任县长后,鲜明地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招商活县”的工作新思路。县委书记是个难得的老好人,抱着“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加上年纪大了,就等着有合适机会回市里任职,对王浩的思路和做法也不表示异议。何况,王浩对他很尊重。
在实行新思路的起始,问题来了。就在王浩到任半年,春节要来了,干部和教师的工资成了天大的问题。在市里,还要发放第十三个月的工资,但长野连第十二个月的工资都不够。王浩急得抓耳挠腮。
县财政局长是个女同志,王浩让她拿主意。女局长侃侃而谈:“书记,一般年底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解决办法不外乎用项目资金垫用,或者找企业暂借。今年不行了,财政上没有多余的项目资金了,企业都不大景气,借钱恐怕也行不通了。地税局年底、年初的税收一般都少。办法也不是没有,省财政厅每年都有给各县种粮补贴、兴修水利等名目繁多的项目资金,找找关系,提前拨付一部分,可以救救急。”
王浩带着陈晓明和女局长奔到省城,磕头作揖,2000多万的资金顺利拨付。其实,2000多万对省财政厅来说,不算钱。每年底,全省的贫困县登门告急也很正常。
第三天,王浩等人大功告成,常常舒了一口气。但告别时,王浩深深吃了一个“墩地(方言,不痛快)”。王浩也没想到事情办的这么顺利,掏出名片,请一位戴着眼镜的处长吃饭:“谢谢,帮了我们大忙了。表示个心意,想请您吃顿饭。”女处长可能办这事多了,司空见惯,丝毫没有受谢的意思,反而指指门外:“外面有几个市长、书记排队请客呢。有的都等了两三天了。年底要做决算、预算,太忙,没时间。”说完,就低头看什么文件了,连王浩的名片都不收,接过后看都不看一眼,就随手扔到了办公桌上。王浩好尴尬,瑟瑟地把名片又装回西服上衣口袋里。
陈晓明明白,王浩的名片是300铜版纸制作的名贵名牌,是陈晓明跑到市里一家专业店制作的。王浩就在上级领导和招商时发放,县里的干部能得到一张都如获至宝。今天竟被随意丢置,王浩心里憋气是可以理解的。中午县里几个人吃饭,王浩让司机回车里拿了一瓶“茅台”。王浩连喝了几杯,发起了牢骚:“什么东西,老子还是头一次这样被人拒绝。回去非得找其他门路搞钱不可,这屈辱受不了。妈的!”女财政局长见惯了,赶紧劝:“书记,消消火,财政厅牛惯了,都是这样。事办成了不就行了。”
春节过后,王浩真的行动了。长野县出过一位老将军,解放后当过一个军区的司令,死后还埋在了长野。他的前妻生的大儿子就在长野工作,是个副县级调研员。后妻的一个儿子也是在长野长大的,解放后才接走,目前也是一个慈善协会的会长,每年都为长野要来不少各种名义的款项。据说今后还大有发展前途。王浩决定把这块“蛋糕”进一步做大。
首先,推荐大儿子作了县政协副主席。大儿子很高兴:“年纪大了,没想到还能弄个副县实职。感谢县长。”
其次,对老将军的墓地进行大规模整修。老将军的墓地虽然年年整修,但总体上还显得破败。王浩特别拨款300万元。整修了墓室,包括老将军的祖屋,特别标明了老将军当年的住室。老将军老家在山区,王浩从这里发掘故事,有一条蜿蜒的山道被命名为“将军路”。据说,解放后,老将军回家看母亲,接孩子,站在祖屋前,看到老母牵着孙子,扛着一捆柴火,颤颤巍巍地走下山来。老将军不顾跟随的警卫战士,跑过去。跪在母亲的面前,失声痛哭,表示要“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一定要埋葬在桑梓。还把前妻生的大儿子送回长野工作,替他尽孝。
老将军生前喜欢喝“茅台”,王浩就命人找来许多“茅台”空酒瓶,围着老将军的墓摆放了一圈。
最后是修路。将军的老家距离县城不到20里,但在大山中,多年都没有一条正经的大马路。据说,上世纪70年代,老将军病故,军区一个团的士兵,硬把将军的灵柩一步步抬到了墓地。道路太窄,军车、坦克等都过不去。王浩拨出专款,一月之内修筑了一条宽敞的大马路,不是高速胜似高速。
经过一番翻天覆地的整修,老将军墓成了一个热门景点,还是市、县几所中学的红色教育基地。王浩还命令招聘了20名年轻貌美的姑娘,穿起汉服,绳带系结,潇洒飘逸,当起专门的导游和解说员。长野的豆腐很有名,鲜嫩可口,筋劲耐嚼,别有一番风味。王浩又让开了几家豆腐菜的农家小饭店。每天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俨然一个县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浩特别要老将军的大儿子把同父异母的弟弟请来。王浩陪着这位会长看了一圈。会长感慨万千,对县里千恩万谢,还主动提议,长野的花生也很有名气,饭馆里应该加上这道菜。中午吃饭时,会长坚决拒绝回县城安排好的大饭店,非要在农家豆腐菜小店就餐,还回忆:“小时候,爸爸妈妈整天行军打仗,戎马倥偬,就把我送回老家。那时候穷啊,过年才能吃一回豆腐。”会长的眼里还泛起了泪花,接着说:“我知道老家穷,今年我会多协调,为老家多做贡献。”会长一言九鼎,到年底,为长野争取到的各项资金接近1亿元。其中,从台湾就争取了几辆豪华救护车。一辆加长的救护车可以容纳30多人,干脆就成了县接待办的专用车,下去调研都不用领导自己开车了。车上重新装饰了两个专座,一个给书记,一个给县长。这两个座位变成了专座,就是书记县长不下去调研,也没有干部敢“鸠占鹊巢”。
王浩非常高兴,有次对陈晓明说:“总投资不到一千万,两年就收回成本。特别是一年得到会长募集的捐助一个亿,这帐咋算?到天边也没有这样的好事。”后来几年,每年王浩都带着陈晓明和老将军的大儿子等人专程看望会长,每年都得到捐助,虽然不会每年都一个亿,但几千万还是有的。看望会长,就是带着长野的土特产品,当然都是精品、精包装的。比如,长野的豆腐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冷包装,三个月内保证新鲜。至于有没有送钱什么的,陈晓明不想知道,王浩也没有告诉过无关人。反正,每次去,王浩都要和首长单独呆一小会儿。有两年,还带了财政局长。陈晓明等人也理解,即使有,充其量万儿八千的,和会长募集的捐助比,肯定是“九牛之一毛。”了。会长多次说:“见见老乡,吃吃家乡的特产,比什么都舒服。”
当然,王浩能争取钱的地方都跑,并动员了县内县外的所有关系。市里、省里,甚至中央部门。有一段时间,王浩万市里一家机关跑的勤了,门卫老大爷都喊他“小王”。当然,作为一县之长,王浩主要还是在县里,外出活动主要是其他人。有一个月,主管财政的副县长就像住到了省里。
王浩有时双休日都不回去。陈晓明怕韩红红有怨言,背着王浩解释,韩红红担任了毕业班的班主任,为应付高考忙得不亦乐乎,对王浩没有一句怨言。有时不等陈晓明挂断手机,她就主动挂断了。
加上应该划拨县里的资金,年底总支出突破11亿元。干部、教师的工资至少不用愁了,教育、建设资金虽然还不那么宽裕,但可以有较大的投入了。一些农业、水利等较大的项目也陆续开工了。特别是经过工作,开辟了稳定的新财源。当然,县里也不少支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很多还没有发票,但都被洗白了。王浩不止一次对陈晓明咏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樱,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有些事,没有办法呀。”陈晓明虽然不参与,但也理解,毕竟已经得到了很大收获,所以机关和社会上也没有提出太多的质疑。
在持续争取资金的过程中,王浩的发展思路开始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