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可以认为是人存在的一种的状态。可能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存在不甚了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数学的办法。抽样、统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约二百多天是工作日,一百多天是休息日。工作日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看看自己在干什么。休息日里,除了睡觉之外,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自己又在做什么。那件花费时间最多、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大概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我来说,答案清晰,没有任何可以混淆的余地。两件事,阅读、写作。
这是两件事,能不能二选一,挑出更重要的那件?很难。阅读和写作彼此为目的,我不知道哪个更重要。阅读是为了写作,不是为了消遣,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查阅资料;其二,构建环境;其三,培养语感。写作是为了阅读,而这个阅读就是纯粹的消遣了。读自己写的小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百分之百灵魂的契合。尤其是当写了很多很多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就好像和过去的自己对话,老去的脉络十分清晰,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些文字,都是自己人生的痕迹。
感谢科技的进步,写作几乎不需要成本。一台电脑,一百来度电,足够写出几十万字的书。阅读的成本稍微大一些,这里面既有金钱的成本,也有时间的成本。钱无所谓,一年买书的钱,还不够孩子上三十节钢琴课。花费的时间呢?如果都算作为了写作的付出,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阅读是内化的过程,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写作是外化,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是成就感的来源。
在许多人看来,我这人很无聊。如果每个人的消费结构都和我一样,那些和饮食相关的服务行业都要关门,电影院要关门,所有娱乐场所都要关门。所有电视节目,不管是剧还是综艺都可以停了,电视台也可以关门,只留一个新闻联播。唯一发达的可能是出版业。如果全国有十亿人和我买同样多的书,一年的销售额大概在十万亿左右。不过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差异化。大家各有各的需求,所以才有各式各样的行业。出版业,和所有文化消费类行业一样,占据的是消费者的时间,是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太发达其实不好,但是像现在这样萧条(尤其是和综艺、剧对比),似乎也不太对。
我的生活方式有不少人诟病,不理解,觉得很不健康,但我从来不觉得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对。休息日睡到自然醒,看看剧点个外卖,生活自然惬意,没有压力,这也很好。阅读和写作一定是有压力的,多久看一本书,多久看完整理的资料,多久写几千字,一定会有规划,否则就会失控耗散。我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比如工作日的时候睁开眼睛,就知道自己今天欠了三千字。休息日欠得更多。可是这就像五公里长跑一样,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只觉得不想动,但是等跑起来就很难停下,跑完了之后心情舒畅,很有成就感。所有需要克服阻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都一样。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一个活着的姿势,看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很高兴,七年前我终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