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陈晓明离开报社读研究生也是因为“桃色事件”,但是子虚乌有的告状。
王浩走后,记者部干部进行调整,需要提拔一名副主任,陈晓明是大伙公认的第一人选。经过王浩指点,加上自身的努力,陈晓明的工作风生水起,特别是一篇通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荣获省新闻一等奖。
但副主任没当上,还被抹了一身黑。一封匿名的告状信不期而至,说是陈晓明借采访之际“勾搭”女人,地点、人物、时间等一应俱全。并且分析了陈晓明的动机,说是陈晓明媳妇正怀孕,“饥渴”难耐。报社派人核查,最终纯属诬告。但查来查去,陈晓明的冤枉肃清了,副主任的帽子已经落到了别人头上。陈晓明当时很气愤,一气之下就报考了古城大学的研究生。从政后,遇到类似的告状太多了,陈晓明就亲自处理过很多起,想起自己的冤枉,就付之一笑了。特别是顶替陈晓明出任副主任的人根本缺乏当好副主任的基本素质,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撸”了。当时有人跟陈晓明“算”:“一个爱穿黄衣服的人告的状。”陈晓明一看,就是那位当副主任的家伙。这人平时还和陈晓明走的很近,陈晓明结婚时,他还主动请缨担任摄像。但重新走进大学校园的陈晓明已经不在在意了。
韩教授是学校的名教授,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上过央视的《百家讲坛》,王浩和陈晓明都听过他的课,并且都很得教授的欣赏。韩红红还是陈晓明的同班同学,但姑娘腼腆不爱说话,陈晓明记得大学四年两人就没有说过几次话。但有一次“意外”,陈晓明记得很清楚,大三时,一次陈晓明从卫生间出来,竟然发现韩红红也从同一卫生间跑出来,原来是她进错了。所以,后来,韩红红一见陈晓明就脸红,经常低头匆匆而过。陈晓明读研究生时,韩红红在大学附属中学当语文老师。
毕业后的韩红红话多了,见到陈晓明还主动打招呼:“读研好,以后就静心搞学问吧。上学时看你就有搞学问的天分,爸爸经常提到你。别当什么记者了,更别当官,踏踏实实过日子就好。现在我当老师就感觉很好,备备课,上上课,认识一些学生,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但话多也可以不提进错卫生间的事。
当时我就在大学前面的一个小区安家,韩红红家住大学门口的一个叫“东三斋”的楼里,据说当年张学良到古城大学还来过“东三斋”。我们离的很近,韩红红就经常到我家里,和我媳妇成了“密闺”,经常抱起我的女儿,欢喜半天。
就是在我家里,王浩和韩红红认识了。
王浩有时也到我家,我们还是经常聊天,偶尔在路边的小吃摊喝个啤酒。从他的谈话中,陈晓明知道他在市委办公室很受领导重视。王浩经常说:“今天党报刊载的领导长篇讲话是我起草的。”陈晓明有时也读,明显感觉到是王浩的文章风格。比如文章的厚度增加了许多,一次一篇领导长篇讲话中出现了“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一语,陈晓明给王浩打电话,说用的好。
王浩和韩红红一见如故。王浩在大学可是风云人物,韩红红早就知道,也听父亲说起过,但他不是读书会的成员,和王浩没有一面之缘。妻子看他俩,男未娶,女未嫁,就热情的撮合。我了解韩红红的淡薄性格,怕她不愿和官场的王浩交往,但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韩红红还是很投入:“我自己想当老师,清净,不愿参杂到社会中的是是非非中去,但不能要求别人都和我一样,哪不民主。”
但王浩过去的“桃色事件”还差点让他们劳燕分飞。
一天刚吃过早饭,陈晓明就被叫到韩教授家。一进门,韩红红两眼通红,一看就知道刚哭过。韩教授夫妇面色也不好看。韩教授的夫人见面没有客套,气冲冲地问王浩的“桃色事件”,还质疑:“读了大学不要人家,是不是道德问题?做人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德。”韩教授也说:”我女儿不求荣华富贵,我们就想找一个老实人。”陈晓明明白,当年那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时间一长,韩家知道也很正常,后来听说是韩红红从报社的一个远房亲戚处听说的。陈晓明便把自己了解和处理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但对王浩的“那事”只字不提:“农村订婚这种事很正常,很多,好像就是想给家里留个挂落,也表明不忘桑梓的意思,就是今天出去打工的,也有许多先订婚的。但据我所知,王浩他们连手都没拉过。那一万块钱,就是女方要回点面子。王浩还是不错的,韩教授也教过他,你们别再怀疑了,都过去了,小事一桩。”陈晓明解释了半个上午,并且拿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女出去打工订婚后来又退婚为例说明,解释了半天,韩家才放心了。
年底,王浩和韩红红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仪式上,王浩用托盘端着三大杯酒,非要表示心意。陈晓明一饮而尽,王浩紧紧握着出陈晓明的手,衷心地说了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