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堂故事
公元759年的冬日,安史之乱下,一位男子携家带口从陇右辗转来到天府之国。
春日,他修建起一座茅屋,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从此,这里就是他的家,一个名叫草堂的家。
我的家乡,在这里。
可我鲜少去看望这位先生的草堂。这位大唐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是大唐的诗人,杜甫。
若不是老师带着我们一众学生,为了他讲课,带领我们进来,我怕是很难自主去这里。
总会想着,反正自己一直在这里住着,什么时间去都行,那便一拖再拖。直到那一次,我的大学老师才让我见到了草堂的真面目。
那里幽静而古朴,藏着那历史厚重而深邃的记忆,草堂在无数次的损毁和修建,早已不是原本的模样。
若不是五代前蜀时,韦庄前来寻觅,便早不复存在。从这时候开始,先生的草堂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它从韦庄之手流过,岁月侵蚀着它原本的样貌。
宋代,明代,清代,民国,这千年的时光流转,草堂还是先生的草堂,可也不再是原本的草堂。
战火绵延,波及这美丽的地方,终于在后来成就了如今的模样。翠竹掩映,走上这青石小径,清雅隔尘,宁静淡远。
是那失意者的故乡,灵魂的归宿。
柴门半掩,抬眼看去,幽篁里,是那一身白衣的先生,负手而立。那简陋的茅舍承载不下这浩瀚的万物、家国之怨,唯有用那一寸一寸的笔尖,一笔一划雕刻着历史的厚重。
他所希望的,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生的茅屋,即使残破,也愿意付出,只因为先生悲悯济世,胸襟宽广。
尘霜满鬓,落魄如他。那份风骨也未曾丢失,他笔下的诗篇,是他沧桑的人生。
我想,他从未丢失的豪情,是因为在这里被抚慰。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是那唐风遗韵,从那年月中穿过长河,外貌的改变,却改变不了永恒的本质。
篱院,菜圃,古井,石桌,这悠然的田园景色,再无一处能比此处更能酝酿出那番味道。
天下苍生品尝的百味人生,被先生用墨香,在这间茅屋里,千年前,一点一点勾画下来。
苍郁古木,溪流环绕,简朴又清凉。我站在其中,耳边传来的是老师不紧不慢讲述的声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是你,是我,还有所有人,都看到的景色,透过那简洁的木质窗扉,为君而开的柴门,如今我们都是他的客人。
严武的去世,让先生失去了在这美好的天府之国生存的唯一的理由,他最终没能在这间小小的茅屋中过完他的生命。
辗转流离,漂泊不定。天府之国成不了他的家园,却成了无数灵魂的归宿。
无论来过还是未曾来过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我的故乡,曾经这里有一座草堂,那里住过一位诗圣,他叫杜甫。
在其中的珍藏,先生的影响,是那些不远千里的灵魂的归宿,因为它们,而后世流芳。
三万余册资料,两千余件文物,从宋、元、明、清的历代杜诗精刻版、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到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120多种汉刻本。
它们都在先生的遗址上,静静地等待众人的观赏,希望将先生的豪情、悲悯,一一诉说。
那白云似雪,你不愿蹉跎。那短松明月,你也不肯辜负,烟雨中,浣花溪畔,隔世传来的阵阵幽香,是它们将这些过往融进了这方小小的天地,轻而易举就印进心里。
时日渐久,我早已忘记老师当日讲的那些现代大家的内容,可这件事,在我心中记忆深刻,他说:“你们如今正是裘马轻狂的时日,不理解杜甫的诗句,他的影响,我可以理解,但我希望有一日你们再回头看看。”
后面的话再也不曾记得,如今十年过去了,我才知他笔下,写的到底是什么。时间和阅历,教会我重温先生的诗句。
而这一草堂,却让我明白民心所向,他写的醒透如深潭,山河万里间,唯有在这陋室中挥笔的他,才是敲打社会的人。
黑夜是漫长的,点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看着那险峻的悬崖,只为等待黎明的到来,不然摔下去就只能粉身碎骨。
梦碎于长安,醒时住草堂。春日的景色,柔软的地界,抚慰着心里的伤痕。忧国忧民,不肯放弃百姓的他,草堂之地,是他唯一能给出的地方。
若能庇佑天下寒士与百姓,想必他会更开心。
但这里只是他暂住的地方,四年一过便再次浪迹。红墙夹道,修竹掩映,那一处小径,不知那年月是否也是这般模样。
也不知那时的他,是否也曾走过这样的一条路,来时落魄,去时也依旧,只剩下这一座草堂,还在原地,无论变了何种模样,只古朴清幽。
它在这里,敞开门扉,展现着当年的景象,一壶佳酿置于桌前,对酒相谈,畅望着将来的生活,等家国平稳,定会更加美好。
就这么走过一年又一年,从唐代,走到今时。
在这里,依旧如当初那般,远离纷扰。只是多了那沉淀着历史,新新旧旧的地方,也抹不掉它的故事。
不论多久。
(二)琴台古韵
每当走过那一条短短的道路时,我便会有些恍惚。一抬头就能看见那一辆来自汉时的马车,耳边是那弹奏的《凤求凰》。
2002年的冬日,在这里有了一个名叫琴台路的改造后的街道。这里是曾经的珠宝一条街,也是现在纪念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地方。
它保留着汉唐的建筑风味,却再回不去那汉唐时光。只是一道风景,伫立在这里,给来往的游客一些慰藉。
我不是过客,却依然会抬头看向那辆马车,它在无数风雨中,一直屹立在中央,诉说着那些年流传的故事。
传说卓文君在琴台路当垆卖酒,淡妆素抹,不卑不亢。司马相如一身短打,提壶洗碗,谈笑风生。
也许是在这里的这条街,也许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每次谈起这个故事,我总会想起一座桥。
那个曾经在汉代叫张伯子的道长,选择了一个好地方,骑着赤纹虎飞升上天。而这里便被百姓架起一座桥,名为“升仙桥”。
司马相如远赴长安求娶功名,途中经过这座升仙桥,便在桥廊上书写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
再后来,他功成名就之时,乘坐驷马车,衣锦还乡。这座桥又多了一个名字——驷马桥。
我的家乡里藏着太多的人文故事和精粹。几千年的烟雨流淌,你所知道的,看到的,只小小的一角。
历史的车轮,滚滚往前,策马扬鞭起,像那司马相如那般,一路走着,走过驷马桥,走过琴台路,走向那太平盛世。
琴台路上,汉画像的砖带,那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的风土人情,没有黄尘古道,没有刀光剑影,只有属于汉朝的风华,经过岁月,留下那淡淡的痕迹。
这里,还藏着一个未曾改建前就存在的民间梨园。如它的名字一样,蜀风雅韵四个字,代表着地道的蜀地民间绝艺和经典戏曲。
蜀风千古留,雅韵百年传。
这里,或许依旧是大汉的琴台,也是如今的琴台。时光摇曳着,从千年前故事的开端,便营造出了它最独特的魅力。
文君楼的宾客如云,或许是我们忘不了那位当垆卖酒的绝代佳人,也忘不了那段凤求凰的风流佳话。
他们的迎来送往,让这汉朝风情,化为了在这条路径上的永恒,点缀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演绎着从未停止。
即使知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终究不会白头到老。但那《凤求凰》的音韵,始终不曾忘记。
它在这里,留下的一丝美好幻想,怎么也不肯打破。短短一段路,从头走到尾,只念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孶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不多不少,刚刚好。迈着步子念着凤求凰,只笑那烟云流转,从不虚度时光,人生弹指瞬间,便过去许多年。
走完这条路,再回头时,看到那琴台故径四个字挂在那瑰丽大气的牌匾上,这一片锦绣时光,不知是谁又会来此处感受?
相遇是缘,相思渐缠,相见却难。你这般过客,来了勿要忘记,这里是爱情故事的一段美好期许,它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