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王浩当上《古城日报》的记者部主任是在发表《英雄流血也流泪》这篇“轰动性”报道之后,原来是记者部副主任,且副主任刚当了一年。
《英雄流血也流泪》采访报道了几位见义勇为者生活困顿、得不到照顾的情况:一位为救儿童而被大车撞伤的青年工人医疗费都解决不了,厂长还劝:“老弟,以后别干这些傻事了,你看,给厂里找了多大麻烦。”一位勇斗歹徒的汉子眼睛被刺瞎一只,竟被商场以另外的理由“解聘”了,铁骨铮铮的汉子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一位银行的姑娘为保护存款和歹徒奋勇搏斗,英勇牺牲,年迈的母亲竟无人照料,几乎要沦落街头——
报道引起了轰动,中国青年报、省报等多家媒体很快予以转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赶来要拍一期专题片。从中央到地方,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成立。
报社第一次在全国出名,决定破格提拔王浩当记者部主任。报社属于市里的事业单位,科级干部虽然不用市委组织部任命,但必须备案。当时组织部领导认为副科才一年,提拔的年限不够,必须要两年。社长拿着这篇报道据理力争:“你们都看报道了吧,不仅为报社,也为古城挣得了荣誉。这样优秀的记者不应该破格吗?你们不是提倡干部制度改革吗?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吧。”王浩就成了报社最年轻的正科,并且是报社历史上最年轻的记者部主任。就在这一年,王浩把陈晓明也拉进了古城日报。
日报要扩版,从对开四版扩大到八版,同时要创办《古城晚报》,面向全市招聘记者。陈晓明正好从古城大学中文系毕业,王浩是校友,就是比陈晓明早三年毕业,分到《古城日报》工作。在王浩的鼓动下,陈晓明参加了招聘。招聘分基础知识和写作实践两次考试,考写作时就是王浩的一篇通讯《遗嘱》改成一篇消息,另写一篇评论。陈晓明都轻松过关。王浩是考核组成员,最后面试对陈晓明发问:“《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学的读书会上就讨论过。王浩是大四的,是会长,第一个发言,高屋建瓴,侃侃而谈。陈晓明就是从那个时候“崇拜”王浩的,并迅速成为了挚友。王浩书读得好,毛笔字还是特长。特别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写的张弛有度、雅致秀丽、飞扬洒脱,却又一丝不苟,法度严谨。王浩说:“我老家是周口农村的,我们是老乡,和你的村子离得不远,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从小就教我练字。到古城读大学中文系后,对曾在这里当皇帝的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迷上了,天长日久,还有点收获。”陈晓明自然清楚,瘦金体需要功力,看着容易描摹,但写出特色很难。赵佶当皇帝不怎么样,把江山都丢了,但艺术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面试结果不言而喻。到报社后,两人都没结婚,就住在同一间宿舍,两人经常秉烛夜谈,对许多名著和文艺理论都“心有灵犀一点通”。如说起莎士比亚,通常都认为《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等为其代表作,但两人都认为《威尼斯商人》最完美。陈晓明从王浩的经历中更“崇拜”他了:毕业一年就采写出了《遗嘱》等报道,获得了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报名参加全国好新闻奖评比,因为那年邓颖超逝世,新华社采写她的《遗嘱》在先,影响自然比王浩的作品大得多。王浩的《遗嘱》写的是古城大学的一位系里的党委书记捐献的事迹,虽然也很感人,但与邓颖超的《遗嘱》分量自然没有可比性,王浩的作品就与中国新闻奖失之交臂,但毕竟开了一个市级党报参评全国新闻奖的先河,第二年就提拔为记者部副主任,第三年又提拔为主任。报社的同事都议论:“这小伙子坐了火箭了。”王浩也很自得:“我写稿,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老弟,跟哥学吧。”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王浩仕途大好。社长在大会上就表扬王浩:“我们就是要培养名记者。”
但王浩载了一个大跟头,不得已调到了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