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也没有亏待郭家。
建武元年,刘秀刚刚称帝,就封年仅十六岁的郭圣通之弟郭况为黄门侍郎,负责向百官传达天子诏令,成为刘秀的近臣。
建武二年,刘秀又封郭况为绵蛮侯。
一时之间,年仅十七岁的郭况宾客盈门。郭府之所以能被称“郭家金穴”,成为大汉首富,都是因为刘秀对郭况皇恩浩荡,赏赐丰厚。刘秀对阴家的赏赐根本无法与郭家相比。
刘秀对郭圣通的长子刘强也非常宠爱。建武二年,在刘强只有一岁的时候即立其为太子。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刘秀又拜关西名士王丹为太子太傅,专门教授刘强儒家经典。王丹嫉恶豪强,不避权势,对刘强教导甚力。
不久申屠刚劝谏刘秀,要求太子刘强进入东宫,选贤任能,配置官属,以成其德。当时刘强只有五六岁,刘秀因其年龄太小,不愿刘强离开自己单独居住于东宫,就严厉拒绝了申屠刚的建议。
后来申屠刚又多次强谏,刘秀大怒,就将他贬出了京城,但不久又将其召回任太中大夫。
建武七年,王丹辞职,刘秀又拜张湛为太子太傅。
张湛,关中人,为人不畏强权,原则性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护犊子”,自从他担任太子太傅以后,便把余生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导、保护太子之上。
这样以来,在太子刘强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其成员主要包括:王丹、张湛、申屠刚、郑兴、郭伋和杜林。
他们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都是文官。第二,都是关西人(函谷关以西),或者以前主要在关西工作和生活(郑兴)。
他们对刘秀逐渐专宠阴丽华,专用以阴氏为代表的南阳人极度不满,并与南阳集团分庭抗礼,成拉锯之势。
建武十一年,刘秀调任郭伋为并州牧,以抵抗卢芳和匈奴。
在将行的前一天,刘秀与太子刘强及诸王一起宴请张伋。刘秀与郭伋交谈了一整天。郭伋向刘秀提出,以后增补官吏时,应广选天下贤士,不应专用南阳人。刘秀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从建武十四年开始,随着渐渐失宠,郭圣通的心理已彻底失去了平衡。
郭圣通开始耍大小姐脾气,对刘秀又哭又闹,怨天怨地,甚至通过“冷战”来发泄自己的怒怨之气。在阴丽华面前则指桑骂槐,摔摔打打,甚至还发生过肢体冲突。
这时的郭圣通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也从皇后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发誓要与情敌战斗到底,挽回自己所深爱的丈夫的心。
我们现在也应该理解郭圣通当时的心情,她也不完全是无理取闹。不论女人还是男人,如果亲身经历了郭圣通那样的家庭变故,我想也没有几个人真能做到忍气吞声!
但郭圣通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她也引起了刘秀更大的反感。
生气归生气,反感归反感,这时刘秀已经下决心废后了吗?仍然没有!
在刘秀看来,这毕竟是一个女人在争风吃醋,还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这从此后的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来。
建武十五年四月,刘秀终于同意了吴汉的多次请求,开始加封诸皇子。除太子刘强外,刘秀所有儿子都封为公。其中郭圣通的两个儿子分别封为对称的左翊公和右翊公。刘秀希望他们成为太子刘强的左膀右臂,最终帮助太子君临天下,治理国家。
如果说郭圣通以前吵吵闹闹,刘秀还能容忍,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惊天大事,就彻底点燃了刘秀的怒火。
建武十七年六月,阴丽华幼子刘衡意外死亡!
虽然史书中只记载了简短的一句话,但我们从刘秀不久便下达的废后诏令中可以推断出,刘衡意外死亡就是郭圣通被废的直接导火索。
而且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对于这件事,郭圣通不是直接故意,否则谋杀皇子之罪就不仅仅是废后那么简单了。
但郭圣通至少存在放任或过失之错,或者被他人栽赃陷害!至于到底是放任还是过失,抑或是他人栽赃,由于史料缺乏,恐怕现在已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十月,刘秀废皇后郭圣通,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给三公下达诏令说:
“郭皇后心怀怨恨,多次违反教令,不能抚慰他人之子,不能教诲开导别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隼。既无《关雎》之美德,却有吕、霍之遗风,怎可以托以幼孤,祭祀神灵。
现在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符节,使其献上皇后玺绶。
阴贵人丽华乃乡里良家之女,在我微贱之时嫁给我,自从南阳一别,多年不得相见!应当奉祀宗庙,为天下之母。三公应按规章制度,及时为其献上尊号。
废立皇后,乃异常之事,非国家之福,百官百姓不得庆祝!”
以前一旦有大事发生,皆是朝廷哗然,朝臣议论纷纷,但这次却不一样,刘秀发布废黜郭后的诏令之后,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如死一般寂静。
沉默就是最大的抗争。
自度田事件以来,在朝堂之上,众臣与刘秀进行了无数次的对峙和强谏,但都无法改变刘秀如金石一般的决心。
就像夫妻之间,争吵次数多了,明知都无法改变对方,就用沉默和冷战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皇后已经被废,太子还会远吗?于是张湛称病罢朝,就居住在东宫大门(太子宫)附近的馆舍之内,好像门神一样,日夜守护着太子刘强,关注着东宫的一举一动。当时人们皆称张湛为中东门君。
刘秀被张湛的忠心和诚心所感动,多次亲自慰问赏赐他。后来大司徒戴涉因犯罪被杀,刘秀强征张湛为大司徒。
张湛来到朝堂,当场就尿在裤子里,说自己病情严重,不能为官,刘秀只好作罢。
刘强“辞去”太子位后,张湛就死在了家中。
郅恽又向刘秀进谏道:
“我听说夫妇之间的私情,做父亲的尚且不能干涉儿子,何况我们做臣子的,又怎能干涉君王呢?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陛下为社稷考虑,不要让天下人议论。”
刘秀说:“我一定会恰当处理,不会轻视天下。”
刘秀于是封郭圣通的儿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居住于洛阳北宫。又把常山郡划给中山国,以两郡奉养郭圣通。
同时还对郭圣通娘家人进行安抚,郭况徙封大国,为节侯,并赏赐他大量金银财物。
郭圣通从兄郭竟封侯,官至东海相。
郭竟弟郭匡也封侯,官至太中大夫。
甚至郭氏的女婿陈茂,亦被封侯。
郭后被废,太子刘强心不自安。郅恽又劝告太子道:“久处不安定的太子之位,既违孝道,又有危险。不如辞去太子之位,奉养母亲。”
刘强听从了郅恽的劝告,多次向刘秀表达诚意,希望退居藩国。
母亲已经被废,太子又无过错,刘秀不忍心这样做,拒绝了太子的请求。
在不断辞职与不断拒绝的拉锯中,就这样度过了将近两年。
建武十九年六月,刘秀终于同意了刘强的请求,并下诏说:
“《春秋》大义,立子以贵。东海王刘阳,乃皇后之子,应继承皇位。皇太子刘强,谦虚忍让,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不可长久违背他的愿望。今封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并改名刘庄。”
刘强为东海王后,刘秀念其“废不以过”,又将富庶之地鲁郡赐予刘强。刘强一人获封两国,共二十九县。
后来刘庄(汉明帝)即位,仍以皇后亲属之礼厚待郭氏,等同于阴氏。每次赏赐,必令阴氏与郭氏平均,恩宠无以复加。
一般而言,“废太子”的下场都很凄惨,但刘强却是个例外。
一次有人状告刘强谋反,刘庄则哈哈大笑,不为所动。刘强病重,刘庄亲赐医药,悲痛不已。
正是从刘强开始,终结了西汉“废太子”不得善终的悲剧,也开创了东汉“废太子”皆能保身的难得可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