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末年以来,战争不断,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随着天下一统,兵革渐息,刘秀终于腾出手来,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解决这些历史遗留的难题。
刘秀为什么要“度田”?因为它不仅影响到了百姓安居乐业,还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
刘秀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庞大的人力与物力,这一切都需要依赖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于土地的众多人口。
地主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奴役众多人口,他们与官府相勾结,谎报瞒报土地和人口数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税收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并且他们还豢养私兵,对抗官府,与中央政府争权争利。
董宣任北海国相时,竟不得不任用地主豪强公孙丹担任要职;李子春孙子在怀县杀人,当地官府也无人敢管。他们都不是个例,而是当时天下豪强肆虐的一个缩影。
从建武十四年开始,刘秀就开始酝酿度田之事,并征求百官意见,但却激起了朝廷高官的激烈反对和强烈不满!有的当刘秀之面指天骂地,还有的借其它事情表达无声的愤怒和抗议。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除了吴汉、马援等对金钱确实没有兴趣的之外,高官显贵又有谁没有大量的良田美宅呢!
鲍永一次到长安,路经霸陵(刘玄埋葬之地),便引车前往更始墓,左右皆劝他不要去。
鲍永说:“我与更始君臣一场,岂有过墓不拜的道理,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决不后悔!”于是便下车拜祭更始,痛哭极哀而去。
刘秀听说后非常生气,便对百官说:“君长(鲍永字君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太中大夫张湛回答道:“仁为行之本,忠为义之骨。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这是很高尚的行为。”
刘秀的怒气稍稍平息。
对于这件事,人们往往赞美鲍永不畏强权,是忠义的典范,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如果他真忠于更始,在赤眉入关、张卬等四王叛乱之时,鲍永为什么不率兵勤王,反而拥兵自保!他这次不过是对刘秀度田极度不满,以祭拜更始之名钓名沽誉、借古讽今罢了!
就像宋孝宗祭拜岳飞,既是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意,但更多的还是表达对宋高宗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
还有人认为刘秀不应该生气,有点小肚鸡肠。恰恰相反,刘秀最终也没有处罚鲍永,反而表现了他那如天空、似大海一般的胸怀。
更何况刘玄还是刘秀的杀兄仇人!试问有人敢在贞观时期祭拜建成太子吗?有人敢在乾隆年间祭拜朱三太子吗?有人敢像张湛那样为祭拜者向天子解释吗?恐怕祭拜者和解释者早就被诛九族了!
刘秀一次召集百官商议度田之事。
大司徒韩歆反对度田,说到激动处,横眉竖眼,指天骂地,言辞异常激烈。他甚至说自己夜观天象,天下将会出现严重饥荒,这一切都是因为度田令惹怒神灵,引得天谴。
刘秀大怒,当场将韩歆免职,并令他回归乡里。
鲍永立刻站出来强烈反对刘秀的决定,认为韩歆无罪,不应因直谏被免。
刘秀更加愤怒,浑身乱颤,已经失去了理智,当场又将鲍永贬出京城,任东海国国相。百官从未见过刘秀如此愤怒,都吓得大气不敢出。
后来鲍永也度田不实,但刘秀并没有惩罚他,只是将其调任为兖州刺史。
韩歆带领家属离开洛阳后,刘秀仍怒气未消,又亲写诏令怒斥韩歆。
史书中没有记载诏令内容,但我估计话应该比较难听,除了工作方面之外,还有人身攻击。
我猜想诏令内容大概应是这样:
刘秀说韩歆以前在河内郡时兵败投降,在岑彭的劝说下才饶他不死;后来作为军师跟随邓禹西征,全军覆没,狼狈逃往京师,仍然没有处罚他;后来看在同为南阳老乡的份上,还拜其为大司徒,位列三公。
你韩歆不但不知感恩,还如疯狗一般狂吠。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说实话,刘秀这次真有点过分了,也太失态了!韩歆性格比较直,话不好听,但言者无罪,作为天子,你怎能像泼妇骂街一样呢!
韩歆在半路再次接到刘秀的诏令后,既羞愧又恐惧,便与自己其中一个儿子韩婴一起自杀了。
韩歆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刘秀大惊,朝野震动。刘秀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大错,连忙赐予棺椁财物,慰问其家属,并以大司徒之礼将韩歆安葬。
韩歆因为直言被逼自杀,这也成为刘秀一生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为后世所诟病!
建武十五年春,韩歆自杀后,刘秀又拜欧阳歙为大司徒。在百官和豪强的一片反对声中,刘秀正式向全国下达度田令。
刘秀低估了度田的难度和复杂性,地主豪强与政府官员(大部分官员本身就是地主豪强)勾结,瞒报、少报土地数量;而对于平民百姓,他们不仅丈量土地,甚至把房舍、道路都作为田地丈量,以上报充数,把大部分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转嫁给了农民。
部分不明真相的百姓,在地主豪强的蛊惑和煽动之下,甚至发起了武装叛乱。
刘秀派兵征讨,他们就各自散去;官兵一走,他们就再次集结反叛。
度田已进行数月,各郡县进展缓慢,刘秀却忙得焦头烂额:今天训斥官员加快度田进度,明天接待百姓上访,后天可能还要发兵平叛。
刘秀在对付铜马、赤眉、隗嚣等数十万大军时,也没有让他如此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一次陈留郡派使者向刘秀呈递奏章,报告度田情况。
刘秀突然发现他们的奏章还附有一简牍,上面写着:“颍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认为定有蹊跷,便问陈留郡的官吏怎么回事!官吏不肯承认,说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
刘秀是什么人:太学高才生兼心理学家、表演艺术家!竟敢在专家面前班门弄斧、耍心眼演戏!刘秀大怒!
当时阴丽华的长子、东海公刘阳(汉明帝)只有十二岁,便在帐子后面说道:“那是官吏接受郡守的指令,要同其他郡丈量土地的情况做比较,以免相差太大,露出破绽!”
刘秀一惊,便又回头问道:“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可问呢?”
刘阳回答道:“河南紧邻京师,有很多达官显贵;南阳是陛下的故乡,有很多皇亲国戚。他们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不能作为其它郡度田的标准。”
刘秀于是命令虎贲中郎将严加审问陈留官吏,官吏被迫如实回答。原来官吏不小心把陈留太守给他的简牍混在了奏章里,大概意思与刘阳说的一模一样。
刘秀就更加喜爱刘阳了。
刘秀亲派使者到各郡严加核实度田情况,如发现奸伪,命使者快速奏报自己,严加惩处,绝不姑息。
不久刘秀便在汝南郡发现了一条“大鱼”,震动了整个天下:他便是位列三公的大司徒欧阳歙!
欧阳歙几个月前刚刚从汝南太守任上被刘秀提拔为大司徒。不过欧阳歙这次所犯之事,不是发生在大司徒任上,而是在其任汝南太守期间。
刘秀使者发现,欧阳歙在汝南期间度田不实,与当地地主豪强勾结,还贪污受贿数千万钱!
欧阳歙为《伏生尚书》第八代传人,其以上七代皆为博士(当时博士要比现在含金量高得多),妥妥的书香世家。
在建武政权,欧阳歙先后担任河南都尉、河南太守、河南尹、扬州牧、汝南太守,并被封侯。他一边做高官,一边做学问,桃李满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绝非同为三公的大司空窦融所能比!
欧阳歙任汝南太守六年,与当地豪强大族交往甚密。
郅恽曾被欧阳歙聘请为汝南郡功曹。一次十月飨会,按汝南风俗,各县的县令及郡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豪强地主)要带着牛酒到太守府上宴饮。
行完飨礼后,欧阳歙对当地最大的豪强繇延赞不绝口,竟昧着良心对众人说其德才兼备、忠义无双,然后便要赏赐繇延。
郅恽愤而起身道:“繇延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欺瞒上级,鱼肉百姓,官府以恶为善,卿士以曲为直。”然后又列举了繇延勾结官府,霸占百姓田地种种恶行。
欧阳歙羞愧难当,虽然不再赏赐繇延,但对他也没有任何处罚。最后宴席不欢而散。
郅恽的朋友知道他得罪了欧阳歙和繇延,害怕郅恽受到二人的打击报复,就力劝他离开了汝南。
后来刘秀下令度田,欧阳歙仍不知收敛,为自己和繇延等豪强谋取不正当利益,最后果然东窗事发。
现在的刘秀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
如果他对欧阳歙法外施恩,那么以后如何处理度田不实、贪污受贿的百官?也就意味着度田事件彻底失败!
如果刘秀依法办事,欧阳歙作为实际上的百官之首,刘秀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甚至有可能会被轰下龙椅!历史上权臣废立天子之事不胜枚举!
但刘秀是何等人物,为了江山永固,他又怎么会向百官和豪强屈服,于是便把欧阳歙投入监狱。
但刘秀还是低估了欧阳歙的影响力。
自从欧阳歙入狱后,百官罢朝,学生罢课,地方叛乱也愈演愈烈。
数十名官员集体到宫门请愿,为欧阳歙求情,刘秀不为所动。
不久欧阳歙在全国各地的“门徒”,有一千多人,也集体来到皇宫门前为欧阳歙求情。
有人还把自己的头发剃掉,来替欧阳歙赎罪和向刘秀表达不满。更有甚者,平原人礼震,当时只有十七岁,请求代替欧阳歙去死,刘秀仍不愿赦免欧阳歙。
欧阳歙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如此好的人缘?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
刘秀度田受到了几乎所有高官和豪强的反对,等于是刘秀孤身一人在向大官僚、大地主宣战。欧阳歙不过是一个代理人罢了!而这件事也成为了大官僚、大地主向刘秀表达抗议和不满的最好理由与突破口!
欧阳歙常年做高官,又忙于交接豪强,怎会有那么多学生?他们不过是官僚豪强为了向刘秀施压,所找的“托儿”而已。
不久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之下,欧阳歙死在了狱中。
欧阳歙的僚属陈元,马上写了一篇祭文,上书赞美欧阳歙。
刘秀见众高官很多都如丧考妣,恐引起“官变”,为了安抚他们,刘秀不仅没有追缴赃物,反而不得不妥协,给已死的欧阳歙“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可见当时刘秀度田的难度和阻力有多么强大!
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刘秀发誓要将度田进行到底。
不久刘秀又发现南阳太守刘隆徇私舞弊、度田不实,立刻便将其打入大牢。
刘秀念其是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又是刘氏宗室,特法外开恩,免其死罪,削其官爵,贬为庶人。
第二年,交趾(今越南)反叛,刘秀又诏令刘隆戴罪立功,随马援南征交趾。
刘隆大胜,诛杀叛军首领,刘秀便又恢复了刘隆的爵位。
河南尹在光武之前称河南郡,治所在洛阳,拥有洛阳及周边各县的行政管理权,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与高官显贵和皇亲国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汉各郡中地位最高。
河南尹张伋也因为度田不实被关入监狱,后又被处死。
可见刘秀度田的决心有多大!
王元初为隗嚣最重要大将,也是隗嚣反汉最坚定的支持者。隗嚣败亡后,又拥戴其子隗纯为王。隗纯被俘后王元投靠公孙述,继续他的反汉大业。后来兵败,被迫投降臧宫。
对于这样一个顽固分子,刘秀并没有像吴汉对待延岑一样将其诛杀,反而还很重用他,先让其跟随欧阳歙为上蔡县令,很快就升职为东海国相。
建武十六年,王元也因度田不实下狱死。
在度田期间,除以上几位“名人”之外,包括河内太守牟长、琅琊太守李章在内的十余名太守,先后因度田不实被处死。县令、地方豪强及其他小官吏被处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平定因度田引发的叛乱,刘秀主要采取两种办法。
第一,鼓励叛乱者相互检举揭发,自相残杀。
规定五人共斩一人者,五人之罪皆免。刘秀是一个心理战高手,其挑拨离间、分化瓦解敌人之计屡试不爽。
刘秀这个诏令下达之后,叛军内部立刻军心大乱,人心惶惶。士兵们更是草木皆兵,感到身边每个人都不怀好意,时刻准备着杀掉自己投降。所以叛军很快就自相残杀起来。
第二,对于各郡县长官以前所犯之罪既往不咎,以后都以捕获叛贼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调动了官员平乱的积极性。而对于平叛不力或与盗贼勾结者则予严惩。
刘秀诏令下达后,各郡县叛乱迅速被平定。后来刘秀又采取赵憙的建议,将参与叛乱的豪强和头领迁往京城监视,政府重新分给他们土地。
由于刘秀度田决心坚毅,反对势力强大,为保证度田顺利进行,刘秀处死了很多郡守、国相及大小官吏。
一次刘秀对虎贲中郎将马援说:“我很后悔以前杀的郡守、国相太多了!”
马援回答说:“死者罪有应得,何多之有!但死者既去,已不可复生了!”委婉地表达了对刘秀的批评之意。
刘秀听罢,竞哈哈大笑起来。
由于刘秀在度田事件中实行严刑峻法,杀伐太猛,令豪强地主和朝廷百官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谎报田地和人口,朝廷赋税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刘秀又数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释放奴婢,最后将税负降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三十税一。
至此以后,阶级矛盾得到缓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外部强敌不敢入侵,内部百姓安居乐业。王莽以来,天下终于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