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二年,公孙述败亡前后,耿况病重,刘秀数次亲临探望,还亲赐医药,荣宠无比。
当时耿弇、耿舒、耿国已在朝廷为官,见耿况病重,刘秀又任命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耿广、耿举为中郎将。
很快耿况病逝,刘秀非常难过,又诏令耿况的小儿子耿霸继承了耿况的爵位。
这样以来,耿况的六个儿子皆在朝廷任高官。大汉没有负耿氏,耿氏也没有负大汉,在东汉存在的二百年间,耿氏世代为将,保家卫国,做到了与大汉共存亡!
耿况刚刚病逝,王常又在涿郡军营去世。
王常的一生忠于汉朝,刘演、刘秀小长安惨败后,是王常力排众议,促成了绿林军与汉军合兵,最终战胜强敌。昆阳大战时,王常又与刘秀一起击溃了王莽四十万大军。现在天下基本平定,他又死在了攻打大汉最后一个对手(卢芳)的最前线。
王常无愧于“汉忠将军”之名!
同样是建武十二年,寇恂也病逝。
在刘秀诸将中,寇恂是文武全才,既能上马杀敌,又能下马治郡,更是给后世留下了“东汉萧何”、“东汉将相和”、“借寇恂”的美名。
王常去世不到一个月,耿纯又亡于东郡太守任上。
耿纯不惧权贵,智勇双全,既能掌兵,也善治郡。狠的时候敢烧耿氏家族所有的房子和财物,敢孤身入真定诛杀刘扬;诚的时候敢当面讥讽李轶等李氏三王无功,敢代表诸将当面向刘秀“要官”;仁的时候也能令万余名叛贼感动得束手而降。
随着天下一统,刘秀诸将也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武十二年,在公孙述即将败亡之际,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合,亲率联军攻打云中。王霸和朱祐分别从上谷郡和常山郡出发,率领汉军救援云中。
王霸和朱祐一边坚守城池,一边不停派军在后方袭扰,卢芳、匈奴、乌桓联军连攻数月,损失惨重,云中仍未被攻下。
随着汉军愈战愈勇,攻守之势逆转,联军已成强弩之末,人心惶惶。卢芳的将领随昱便想胁迫卢芳投降汉军。
建武十三年二月,卢芳知道自己将士离心,就带领十余名亲兵逃往了匈奴,其部众便全部跟随随昱投降了汉军。
刘秀大喜,就拜随昱为五原太守,封镌胡侯。
但卢芳并没有彻底失败,他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失败了就逃往匈奴,然后借助匈奴和乌桓的力量再度兴起,很难被彻底消灭。所以卢芳逃往匈奴后,很快又带领匈奴和乌桓的骑兵,纠结当地的反汉势力,多次攻打和掳掠大汉的北部边境。
为了对付卢芳和匈奴,加强大汉北部的军事力量,刘秀又调任蜀郡太守张堪为骑都尉,与王霸、朱祐一起对抗卢芳和匈奴。
张堪本是一书生,聪明盖世,过目不忘,十六岁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儒生都称其为“圣童”。
当时刘秀还是一介布衣时就听说过张堪的大名,并对其赞不绝口,就像学渣仰视学霸一样。后来经来歙推荐,刘秀长期让他跟随在自己左右,后来又阻止吴汉撤军,并任蜀郡太守。
张堪来到北部边境后,很快就率领杜茂的部众一举击溃了数千匈奴骑兵,他文武之间的转换就是这样迅速、这样无缝衔接!刘秀大喜,立刻任命其为渔阳太守。
匈奴以为他是一个文官,不懂军事,上次不过是侥幸获胜,又派一万多匈奴骑兵攻打渔阳。
张堪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恐惧,甚至都不屑于采用什么兵法和战术,直接率领数千汉军骑兵冲入匈奴军中,匈奴再次大败,数年不敢入侵渔阳。
为了对付匈奴,刘秀又令上谷太守王霸,率领六千多犯了重罪的囚徒整修飞狐道。
飞狐道是塞外草原经山西北部进入河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两岸是悬崖峭壁,中间一线微通,蜿蜒数百里。
王霸堆土布石,筑起亭障,从今河北蔚县附近直到山西大同,有三百余里。王霸在上谷任职二十余年,与匈奴、乌桓发生大小战斗上百次,直到南匈奴单于和乌桓首领向大汉投降。
在王霸和张堪的镇守之下,匈奴、乌桓和卢芳再也不能进入汉地掳掠,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刘秀便将朱祐从北方前线调回了洛阳。
卢芳见大势已去,便从匈奴返回汉地,遣使向刘秀投降。刘秀便封卢芳为代王,并诏令其入京朝见天子。
当卢芳走到昌平时,不知是因为当时刘秀太忙,还是因为感觉自己出价太高,刘秀又诏令卢芳停止入京,改为明年再来朝见。
卢芳返回后,心中疑虑恐惧,在匈奴的帮助下再次反叛。但这次卢芳的将领又不愿意了,就发兵攻打卢芳。匈奴连忙派数百骑兵将卢芳及其家属迎回匈奴。
自此以后,直到卢芳十年后在匈奴病逝,卢芳再也没敢踏入汉地半步!
建武十三年,蜀地刚刚平定,西羌各部联合起来,杀死当地官吏,再次反叛。
陇西太守马援率领四千汉兵前去平叛。
当大军行至狄道县时,羌人占据最高的山头,打算居高临下攻打汉军。马援大喜,带领汉军在一安全易守之地扎营,然后又派人断绝羌人水源,并控制了草地,以逸待劳。
羌人水草断绝,陷入绝境,其首领便率几十万人逃往塞外,剩余一万多人全部投降。从此以后,陇右大定。
艺高人胆大,马援对自己平定羌乱非常自信,就像臧宫一样,他的心理素质极强。
有一次,因为私人恩怨,羌民聚众仇杀,人们误认为羌人造反,百姓惊慌失措,纷纷涌入城来。狄道县令闻讯,紧急赶到马援府上,请求关闭城门,整兵戒备。
当时马援正与宾客饮酒,听此消息哈哈大笑,对狄道县令说:“烧羌怎敢犯我,尽可放心歇息,胆小怕死的可以藏到床底下!”
很快城中便安定下来,众人才知是虚惊一场,愈加佩服马援。
马援任陇西太守六年,他恩威并施,羌民既喜又怕,无人敢叛,汉羌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随着陇蜀皆平,天下大定,在窦融的一再请求下,刘秀终于诏令窦融与梁统等河西五郡太守入京奏事。
窦融、梁统等人去洛阳时,官属宾客皆相随,驾车一千多两,马牛羊遍野,一路浩浩荡荡驶往京城洛阳。
到达洛阳城门时,窦融向刘秀呈交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城门静候天子诏令。
刘秀先令使者归还窦融安丰侯印绶,然后又以诸侯之礼亲自接见他。赏赐恩宠,倾动京师!几个月后,刘秀拜窦融为冀州牧,十余天后,又升其为大司空,位列三公!
窦融以为自己非刘秀旧臣,功劳不显,在朝廷之中却位居众功臣之上,心中一直惶恐不安。每次朝会与天子及众臣相见时,都小心翼翼,容貌辞气极度谦卑。
刘秀知道后,对窦融愈加亲近厚爱,窦融却愈加诚惶诚恐,感到自己功德不配享此殊荣,于是便数次向刘秀辞让爵位,并让侍中向天子传达自己的赤诚之心。
窦融大概意思是说,天子求求你把官职给我降一降吧!我真的不是谦虚,我现在据此高位,既让我羞愧难当,也不能让众臣信服!
窦融又向刘秀上书说:“臣今年五十有三,行将入土,恐误国家大事。臣有子年十五,生性顽劣愚钝,臣经常教导他读圣贤之书,不得观天象、学谶语。想让他恭敬畏事、循天敬道,怎配享有连城广土和诸侯之荣!”
窦融再次求见天子,亲述至诚,刘秀不许。
一次朝会过后,百官逐渐离去,窦融徘徊朝堂,不愿离开,像有心事。
刘秀知道他又想辞官,便命左右让其离去。
第二天朝会结束,刘秀终于接见了窦融,并对他说:“昨天我知道你想辞官还土,因天气太热,恐你中暑,所以令你回家休息,今天相见,不得再提辞官之事,你还有其他事情吗?”
从此以后,窦融便不再提辞官之事。
刘秀之所以如此厚爱窦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对于对手,刘秀有自己的原则。
一般来说,对手投降越早,刘秀出价越高;投降越晚,出价越低;如果抗争到底,最后兵败被俘,刘秀也会饶其不死(骂刘秀八辈的秦丰除外),但一般不会再给其官职。
窦融在还没有与汉军发生冲突时便主动归降,刘秀对他的赏赐当然也最厚。
窦融现在获得的荣宠与高位,刘秀本来是为隗嚣准备的,如果隗嚣当时能把握住机会,专心事汉,窦融还真得靠边站!
第二,这也是刘秀有意为之。
刘秀河北起兵之时,身无一卒,几乎是个光杆司令。
吴汉、耿弇、盖延、耿纯等人既出兵又出钱,才撑起了大汉的一片天空。由于诸将手握重兵,又都是自己的私兵,实际上刘秀处处受其掣肘。
立后风波,彭宠之变,苏茂、庞萌叛乱,邓禹、吴汉、盖延屡次违背诏令,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刘秀根本无法完全控制诸将。
窦融则不同,他加盟大汉最晚,在朝廷之中没有根基,刘秀也更容易控制。
第三,这也是由窦融的性格决定的。
窦融是一个有大智慧之人,他做事高调,为人低调,识天下大势,没有不切实际的野心。
他还能想天子之所想,在他决定归降大汉的那一刻起,便要主动交出所有兵权,决不让天子起疑心。
在诸将中,刘秀本来对冯异、祭遵、寇恂、来歙寄予厚望,没想到却英年早逝;而邓禹、吴汉、盖延、贾复棱角太过鲜明,难堪大任;耿弇更不用说了,刘秀对他的定位,好像一直都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武将;而朱祐呢,人太老实,心太善良,不适合做官。
所以,综合以上条件,刘秀认为窦融才是最应受到重用的人选。
随着天下一统,刘秀非常高兴,就在洛阳大宴功臣。
酒过三巡之后,众人都已有些醉意,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刘秀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玩兴大起,便笑着对众人说:
“若不遭此风云际会,诸位现在都会忙些什么,又会食何爵禄!现在不用顾忌君臣之礼,大家畅所欲言!”
于是邓禹首先说道:“臣喜读书,可为郡文学博士。”
刘秀说:“邓家子太谦虚了,你年少即入太学,聪慧异常,至少能做郡功曹。”
吴汉说:“臣应为幽州一县令,现在正缉捕盗贼。”
刘秀点头称是,随即便笑着说:“在你的地盘谁敢做贼啊,恐怕早就被杀光了!”
刘秀话音刚落,马武便迫不及待地说:“我勇猛异常,也如子颜(吴汉)一样,协助太守、都尉抓捕盗贼。”
刘秀大笑道:“你自己不做贼就不错了,恐怕现在正被太守抓住游街示众呢!”
看着马武一副既无辜又不服气的窘态,众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看到朱祐也在大笑,刘秀便想作弄一下这个老同学,要让朱祐发言。
朱祐说:“臣定为郡决曹掾,秉公断案。”
刘秀马上说:“你的母亲为我刘氏族人,王莽怎会允许你做官!元伯(王霸)还差不多。”
朱祐见自己的理想被刘秀否定,又立刻说道:“那我就替百姓写诉状,代表百姓向官员申冤!”
刘秀笑得更厉害了,说:“我们以前一起替人申冤,严尤大司马只顾和我说话,根本就不理你!”
诸将想不到朱祐还有这等囧事,也都大笑起来。
随后众人都一一发言,刘秀及诸将互相点评,从屋里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看不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军团的将帅们,还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自王莽末年以来,刘秀忙于征战,大部分时间都在军旅中度过。他知道百姓疾苦,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刘秀非常厌倦战争,统一天下之后,除非有非常危险紧急的情况,不愿再谈论军事。
刘秀一生英勇善战,天下皆知,皇太子便向他请教战争之事,刘秀很不高兴,便对太子说:“以前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不肯答复。一将功成万骨枯,我没什么可讲的,这也不是你该问的。”
邓禹、贾复知道刘秀决定放下刀剑,用礼乐教化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愿诸将拥有重兵,于是便交出军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
随后耿弇、朱祐、盖延等人也相继交出了大将军印绶。
朱祐知道贾复的才能,就向刘秀推荐贾复为宰相。
刘秀当时正整顿吏治,严厉打击官员贪污腐败、鱼肉百姓之风,害怕诸将受到牵连,所以就没有同意,一律不任用功臣。
但考虑到功臣以后的去向,便把诸将都封为侯。比如李通、贾复食六县,邓禹食四县,其他诸将也都有封地。
任光、邳彤、傅俊、冯异、岑彭、王常等已去世的,就加封他们的子孙。像祭遵等没有子孙的,就加封他的亲属。
所有这些封地,如果其后代不犯大罪,世世代代传之无穷!
刘秀虽然没有给诸将高官,但却给了他们厚禄。不仅如此,刘秀还经常维护包容他们,原谅他们的小过失。
虽然诸将不在朝中为官,但刘秀举行朝会时,他们经常作为特邀嘉宾旁听。如果远方进献美味,刘秀一定优先赏赐诸将,连朝廷三公有时都无法享受。
一次远方进献蜂蜜,刘秀亲自将它送往朱祐府上,并笑着对朱祐说:“这蜂蜜和你在太学时送我的蜂蜜相比,哪个更甜!”
君臣相厚如此,无以复加,传为美谈。所以刘秀云台三十二将,没有一个被诛杀,除了战死、病死的以外,皆得善终!
刘秀虽然完美解决了功臣的难题,但皇亲国戚、地主豪强的问题却又接踵而来,并让他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