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吴汉伐蜀
书名:光武大帝 作者:梦回汉邦 本章字数:4857字 发布时间:2023-10-17

岑彭遇刺后,监军郑兴挺身而出,立刻统领岑彭所有汉军。他一边派人把岑彭遇刺的消息紧急驰报刘秀,一边率领汉军与蜀军对峙,防止公孙述趁机偷袭。

岑彭军纪严明,大军秋毫无犯,所向披靡,邛谷王任贵听闻岑彭威信,从西南数千里之外遣使来降。这时岑彭刚刚遇害,郑兴就热情接待了来使。

刘秀闻讯大惊,他一边派吴汉西进代替岑彭伐蜀,一边又将任贵所献财物尽数赐予岑彭妻子儿女。

不久吴汉到达蜀地,郑兴便将汉军指挥权交给了吴汉。

建武十一年十二月,吴汉从现在的湖北省出发,率领三万大军,穿过长江三峡,进入蜀地。

建武十二年正月,吴汉率领汉军到达鱼涪津,并在那里打败了公孙述的将领魏堂和公孙永。

汉军继续沿长江北上,兵围武阳,公孙述派女婿史兴救援,吴汉迎击,史兴大败而逃,汉军趁势进入犍为郡境内。

刘秀又令吴汉夺取广都,占据公孙述的心腹之地。吴汉很快派骑兵占领了该地,并烧毁了成都附近的许多桥梁,以切断成都与外界的联系。

公孙述的百官将士十分恐惧,投降逃亡的不计其数。尽管公孙述诛杀了叛逃者的全家,但还是不能禁止。

虽然公孙述败局已定,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刘秀还是想招降他。

刘秀又一次给公孙述写信道:“子阳不要因为来歙、岑彭被害之事而恐惧疑虑,如果现在投降,家族仍然可以保全。我的诏书和亲笔信,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

刘秀这次虽然保证不伤公孙述及其全家的性命,但也不再提官爵之事了。公孙述仍然不愿投降。

冯骏围攻江州已经一年有余,虽然江州城池异常坚固,汉军无可奈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田戎的兵力和粮草越来越少。

建武十二年七月,城中粮尽,江州终于被冯骏攻克,田戎也兵败被杀。

刘秀又写信告诫吴汉说:

“成都虽然被围,公孙述军心大乱,但城内尚有十余万大军,子颜(吴汉字子颜)不可轻敌。应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千万不可出城与敌人野战,更不可主动攻打蜀军城池。如果敌人不敢来攻,你就移动军营引诱他们,等敌人筋疲力竭,你再率全军猛攻,则蜀军一击可破!”

吴汉对于刘秀的谆谆告诫一般都会当耳边风,他依然会我行我素。如果捅了篓子,他会虚心认错,但坚决不改。然后再犯,再认错。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吴汉自恃兵强,率全军尽出广都城,自率步、骑兵两万进逼成都,离城仅十余里,并在江北岸扎营。

吴汉又令刘尚在江南岸屯兵,两军隔江相望,相距二十余里,江上搭浮桥相通。

刘秀听说后非常震惊,连忙写信责备吴汉说:

“我一再告诫你要诱敌来攻,不可贪战,现在为何临事则乱!你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兵,并隔江扎营,一旦形势危急,就不能相互支援。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用主力攻打刘尚,刘尚若破,你也就败了。幸亏敌人还未来攻,你要火速率军返回广都!”

九月,刘秀的诏书还未到达,公孙述果然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十余万大军攻打吴汉;又派其他将领率一万多人攻打刘尚,使他们不能相互救援。

吴汉与蜀军大战一整天,兵败,退回营垒。谢丰乘胜追击,将吴汉逼到江边。

吴汉于是召集诸将,并勉励他们说:

“我与诸君历经千辛万苦,跨越高山险川,转战数千里,深入敌境,进逼成都城下。可是现在我们与刘尚分别被困在两地,不能相互救援,势危力孤,大祸将至。

我想悄悄渡江,与刘尚合兵,并力抗敌。若能齐心协力,人人奋勇作战,大功可成。否则,我们必一败涂地,尸骨无存。成功还是失败,就在此一举!”

将士皆说:“一切愿听将军!”

吴汉于是大飨士卒,厉兵秣马。为了迷惑敌人,又多竖旌旗,使烟火不断。当天夜里,吴汉令全军人衔枚、马勒口,悄悄拔营,渡江与刘尚合军。

第二天,蜀军发现汉军已逃,就兵分两路,一路在江北据守,谢丰、袁吉亲率主力进攻江南的吴汉和刘尚。

汉军投入所有兵力奋力迎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大败敌军,并斩杀了谢丰和袁吉。大胜之后,吴汉就按照刘秀的诏令,率军返回广都,留下刘尚独自抵抗公孙述。

汉军这次有惊无险,没有铸成大错,不是因为吴汉智勇双全,而是因为公孙述将领军事才能有限。

他们没有像刘秀预测的那样,派少部分兵力牵制吴汉,并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军力相对较弱的刘尚,而是没有重点,分兵攻打:吴汉较强,就多派兵力,刘尚较弱,就相对少派兵力,鱼和熊掌想兼得,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吴汉回到广都后,便把近期的战况一五一十地向刘秀作了汇报,并附上了一份检讨书,吴汉向刘秀虚心承认了错误,并深刻地谴责了自己。

刘秀见汉军也没有大的损失,再加上吴汉认错态度较好,对吴汉只是象征性的批评了几句,便又开始了谆谆教导:

“你回到广都,是再好不过了!公孙述必不敢绕过刘尚而攻打你。若他先攻刘尚,你就尽遣主力前往救援,五十里的路程,当你赶到战场时,也正是敌人疲惫饥饿之时,你与刘尚前后夹击,蜀军必败。”

在千里之外遥控指挥前线战事,是兵家大忌!刘秀熟读兵书,戎马半生,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却明知故犯,就“好这一口”。

更不可思议的是,刘秀明明没有到过前线,没有掌握前线的第一手资料,是货真价实的坐在书房里纸上谈兵!可如果听从他的“瞎指挥”,往往能决胜千里;如果不听从,反而会一败涂地。

汉军与蜀军在广都与成都之间多次大战,吴汉八战八胜,并进入到成都外城。

当岑彭、臧宫攻破平曲后,岑彭又率领汉军主力逆江而上,直取成都,留下臧宫镇守平曲。

公孙述于是急令延岑、吕鲔、公孙恢率蜀军主力攻打平曲。特别是延岑,率重兵来到平曲北部的沈水,声势非常浩大。

此时臧宫非常危险,由于汉军主力尽出,其手下仅有五万公孙述的降兵。

降兵都是被迫投降,军心不稳,现在见蜀军势大,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臧宫如果不能很快稳定军心,降兵再叛,恐怕不等延岑大军到达,臧宫就已身首异处了。

除降兵之外,郡内各地方武装见此情形,也纷纷聚集自保,拥兵观望成败得失,再决定投靠哪一方。

臧宫本想撤军,可又害怕降兵反叛,敌人追杀,一时犹豫不决。

恰在此时,刘秀派七百骑兵援助岑彭。臧宫当机立断,假传圣旨,将这些骑兵收于自己麾下,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他命令自己的部队趁夜外出,天明之后与七百骑兵一起入城,并故意打出很多旗帜,还派众多士兵到高处擂鼓呐喊。行军时,江左岸步兵,右岸骑兵,夹拥着战船而进,“陛下十万援兵到”的呐喊之声响彻云霄!

延岑没想到汉军援兵来得如此突然,急忙登山瞭望,看到汉军阵容强大,旗帜鲜明,十分震恐。

臧宫率领全军乘势出击,大败延岑。

延岑军被斩杀和溺死者有一万多人,江水都变混浊了。延岑只身逃往成都,其剩余部众则全部投降。臧宫又缴获了延岑全部粮草辎重,然后乘胜追击,一路又迫降蜀军十几万人。

臧宫又进军平阳,蜀军大将王元投降。接着又占领绵竹,攻破涪县,斩杀了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臧宫马不停蹄,继续进军,又接连攻克了繁县和郫县。

经过一连串的胜利,臧宫攻克城池无数,缴获节杖五条、印绶一千八百个,整个四川北部已尽被臧宫占领。

稍作休整后,臧宫又向东攻打成都北方的门户雒城。

此时吴汉已占领广都,从南面进逼成都,与臧宫南北呼应,对成都形成夹击之势。

但在雒城,一路高歌猛进的臧宫,却遭到了公孙述大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雒城城池高大坚固,直到半年后,臧宫才攻陷该城。

建武十二年十月底,臧宫的北线汉军和吴汉的南线汉军在成都城下会师,对成都形成合围之势。

南北汉军会师之后,臧宫便去吴汉军营会晤。

当时南北汉军虽然近在咫尺,但中间尚有公孙述十余万大军,两军之间的通道并不是绝对安全。

臧宫仅带十余名随从,各自跨上战马,从成都城门大摇大摆而过,如入无人之境。

公孙述守军不知底细,以为汉军来攻,都非常恐惧,个个箭上弓,刀出鞘,严阵以待,却无一人敢放箭,更无一人敢出城。

臧宫的胆识和豪迈,颇有关羽单刀赴会之风!

臧宫来到吴汉军营,吴汉很高兴,大摆宴席,并对臧宫说:“将军来时经贼兵城下,纵马如风行,闪耀如日月,壮我士气,扬我军威。然穷寇难量,世事难料,将军回营时希望改行他道。”

臧宫不听,仍然原路返回,公孙述的将士还是不敢接近。

汉兵大军围城,公孙述非常恐惧,急问延岑对策。

延岑说:“大丈夫当死中求生,岂可坐以待毙!钱财乃身外之物,可失而复得,不应吝惜。”

于是公孙述散尽金银,招募死士五千,全部交于延岑指挥。

延岑在吴汉军前设置疑阵,多树旌旗,擂鼓向汉军挑战。同时悄悄派出骑兵绕到吴汉军背后,五千死士突然发动袭击,汉军大败。

汉军这一仗败得太惨了,士兵死伤无数,吴汉堕马落水,情急之下在水中拽住马尾巴才侥幸逃出生天。更雪上加霜的是,粮草辎重也大部分被劫,汉军仅剩七天口粮。

于是吴汉秘密准备战船,想要撤军,等来年再战。

南阳人张堪(东汉文学家兼发明家张衡的祖父)听说之后紧急拜见吴汉,坚决反对撤军!

他对吴汉说:

“我军跋涉数千里,耗时一年多,将士死伤无数,好不容易打到贼兵城下,怎能因为一败就匆忙撤军!况且如今蜀地皆平,公孙述就剩成都一座孤城,公孙述这次大胜就如回光返照,其败亡就在顷刻之间!”

于是吴汉不再撤兵,还按照张堪提出的策略,故意示弱,引敌人来攻。

蜀军大胜后,公孙述卜了一卦,占卦上说“虏死城下”。

公孙述大喜,以为吴汉和臧宫将死于成都城下,便派延岑攻打臧宫。延岑三战三胜,士气大振。

于是公孙述又乘胜亲自率军攻打吴汉。两军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士兵皆饥疲难耐。有人建议吴汉暂时休兵,等吃过午饭后再战。

吴汉不同意,认为蜀军同样如此,决不能给敌人喘息之机,又亲率将士向蜀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蜀军渐渐不支,阵型大乱。护军高午乘胜猛攻敌人中军,纵马猛刺公孙述。公孙述胸被刺穿并掉下马来,左右迅速将其抬入城中。

公孙述知道自己将死,便在弥留之际向延岑托付后事,希望他能抵抗到底。

延岑信誓旦旦地向公孙述保证,自己要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成都共存亡!

公孙述于是便将所有军权交于延岑,很快就撒手人寰!

公孙述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占卦中的“虏”,原来指的是自己啊!

但对视投降如喝凉水一般轻松的延岑来说,忠诚和誓言从来都不值一提。他见汉军势大,第二天一大早便献城向吴汉投降。

以前的延岑运气爆棚,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满血复活。但好运都有用完的一天,因为他这次投降的对象不是刘秀、冯异、朱祐、刘嘉等人,而是“活阎王”吴汉!

建武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汉诛杀了公孙述和延岑三族,长幼不留!然后又焚烧公孙述皇宫,在成都城内纵兵虏掠!

刘秀听说之后大怒,下诏书谴责吴汉。史书虽然没有记载诏书的内容,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刘秀的愤怒。刘秀在对诸将不满时,很少“大怒”,更少“谴责”,而这时却一股脑儿用在了吴汉身上。

在谴责吴汉的同时,刘秀又下诏书谴责吴汉的副将刘尚:

“成都投降已经三天,官吏百姓皆已归顺服从,你们却屠杀上万!妇人何罪!老幼何罪!常人闻之都会酸鼻落泪,你们难道是铁石之心!你是大汉宗室,又曾做过官吏,怎能忍心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仰视苍天,俯视大地,比较秦西巴释放小鹿、乐羊吃他儿子的肉羹,这两个人谁更仁义?你们为解一时之愤,却留下了难解之恨,失去了道义和人心!”

刘秀的愤怒和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公孙述败亡,但几年后蜀地又反,这都是吴汉大肆杀戮留下的后遗症!

攻占成都后,与吴汉、刘尚忙于杀人放火不同,张堪首先派人占领城池,清查仓库,收集公孙述宫中珍宝,并将他们逐件记录,上报给朝廷,没有半点遗漏。他还慰问、安抚成都吏民,救死扶伤,深得成都百姓之心。

等于是吴汉在前面烧杀抢掠,张堪在后面道歉、救治、赔偿。

官大一级压死人,吴汉是主将,张堪改变不了吴汉,但为了大汉的荣誉,他也只能采取这些补救措施了。

刘秀知道后非常高兴,就任命张堪为蜀郡太守,驻守成都,并令吴汉、刘尚立刻撤军,回师洛阳。

刘秀对于吴汉杀降虽然很生气,但后果并不严重。

建武十三年春,吴汉率领汉军顺江而下,到达宛城。

鉴于吴汉伐蜀的巨大贡献,刘秀便令吴汉回乡祭祖,并赐谷两万斛。

刘秀处罚吴汉了吗?实际上也处罚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如果将军立了大功,比如冯异和岑彭,刘秀都会诏令其回乡祭祖,朝廷也会派官员参与祭祀,以示慰问,而且还令方圆二百里的郡县长官亲往祭拜,风光无限。

吴汉灭蜀,其功劳不可谓不大,朝廷却没有派官员前往,郡县长官也没有亲临,这说明刘秀对吴汉的赏赐已经降了一大半。

平定蜀地后,当时的天下,刘秀也仅剩北部边塞的卢芳和青藏高原的西羌两个对手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光武大帝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