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残余部队撤退至长江以南地区。
1949年初,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靠长江以南的山川为屏障,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1月21日,蒋介石一方面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担任“大总统”,并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他仍然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总揽军政权力,积极扩军备战。
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到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部的军事。
还与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
到了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18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一共部署115个师兵力约70万人。
除此之外,海军舰艇120多艘,空军飞机280多架,支援作战。
他们幻想凭借长江天险和海空军的优势,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以达到他们“划江而治”的目的
蒋介石下台后,代理大总统李宗仁,一心想划江而治。
于是主动提出和平谈判,试图拖住解放军,争取时间调兵遣将,加强长江的防御。
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非常明确:“无论和平谈判结果如何,人民解放军都必须渡过长江,向南进军。”
“如果和平谈判成功,就和平渡江;若是和平谈判不成功,则作战渡江。”
4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了和平谈判。
中国共产党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和平,一再推迟渡江时间,但对方的目的却只是拖延时间。
签字仪式原本定于4月20日举行,但国民党政府最终发表了拒签声明。
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经过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担任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
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中原和华东军区的部队共计100万人,参加渡江战役。
同时,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
从平津南下,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与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渡江作战。
4月20日那天晚上,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安庆、芜湖之间的防线。
4月21日,百万英雄以木帆船为主要渡船工具,千帆齐发。
他们在炮兵、工人的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强渡长江。
很快就攻克了贵池、铜陵、芜湖、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
4月22日下午,长江防线突破后,国民党政府仓促部署撤退,许多机构加快了迁移广州。
4月23日上午,李宗仁逃往桂林。
同一天,第三野战军解放了国民党都城南京,宣布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5月7日,汤恩伯集团的24个师20多万人,退守上海,试图在浙赣路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第9、第10兵团,进攻上海。
5月27日,解放了上海。
除了汤恩伯率领5万人乘坐军舰逃跑外,其余15万人全部被歼灭,彻底粉碎了敌人组织新防御的念头。
6月1日,我军乘胜解放了崇明岛。
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从4月20日到6月1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闽北、赣中等地区。
并攻占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大城市,歼灭敌人43万。
这为我军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加快了全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