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下半年,由于日军先后在中途岛、瓜岛、所罗门海战中的连续失利。
使其在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和空军优势,逐渐减弱并趋于消失。
1943年,美军在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等地进行了反攻,一步步向日本本土逼进。
并且切断了海上交通线,使南洋近50万日军孤立无援。
在中国战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为了争夺制空权,与日本空军展开了激烈的空战。
11月25日,美军从江西起飞,对台湾的日本空军基地猛烈轰炸。
我国东海的日本舰船,也多次遭到美机的袭击和轰炸。
除此之外,自武汉失守以来,尽管国民党军队屡屡受挫,国民党当局的抗战热情也逐渐降低,但日本的诱降政策及其活动从未奏效。
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挽救其在南洋的“南方军队”,贯穿中国南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摧毁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
日本大本营决定集中在中国的主力,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发动大规模攻势。
从1943年11月底开始,日本大本营开始加紧研究对“中国南北交通线路”的作战计划。
1944年1月底,日本大本营研究确定的“一号作战”计划,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正式批准。
1944年春,日本华北总司令岗村宁次率领4个师团、4个旅团、坦克部队等其他军事部队共计15万人,浩浩荡荡向河南中部地区进发。
防守改地区的军队,则是国民党第1战区的8个集团军。
眼看日军来势汹汹,第1战区的官兵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设防。
第1战区的司令长官是国军将领蒋鼎文,但副司令汤恩伯主要主持战区的防务工作。
作为一位曾经在抗日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将领,这次面对日军却是一败涂地。
汤恩伯命令部下在平汉铁路沿线构筑防御工事,并沿河流布置防御,意图凭借有利地形阻击日军。
并在工事后的大片纵深区域,设置伏击,打算伺机反击日军。
4月18日凌晨,日军趁着夜间发动攻击,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进攻国民党守军。
本以为国民党军队精心构筑的防线,可以阻挡日军的铁蹄。
谁知日军势如破竹,国军官兵一触即溃,纷纷溃逃。
仅仅过去几天,河南多地相继沦陷,日军直逼河南重镇许昌。
驻守许昌的国民党第28、31集团军,也没能挡住日军的猛烈进攻。
5月1日,许昌沦陷。
日军见如此顺利,便一鼓作气,发兵洛阳,誓将河南之地尽吞口中。
汤恩伯见国军溃败如此之快,急忙调兵协防洛阳。
洛阳是河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丢失,罪责重大。
在汤恩伯的部署下,四集团军撤退到洛阳西南驻守作协防。
5月3日,日军对洛阳发动攻势,驻守在洛阳外围的第36集团军遭受重创,不得不撤退。
然而日军紧追不放,将第36集团军活活拖死在战斗中。
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最后在战斗中阵亡。
这样一来,洛阳被日军重重包围,不得不孤军奋战。
为了攻克洛阳,日军在战前专门调集的坦克部队、骑兵部队均派上了用场。
在日军强大的火力和机动配合下,守城官兵奋战数日,突围逃命,洛阳沦陷。
日本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喜出望外,提出了下一个会战计划。
并将指挥中心从南京迁至武汉,以显示日军进一步侵略中华领土的信心和实力。
在日军横山勇的指挥下,20万日军猛攻湖南,意图占领湘桂铁路。
长沙会战,由此爆发。
国民党军队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率领50万军队在湖南与日军作战。
经过近三个月的抵抗,国民党军队溃败,长沙、衡阳落入敌人之手,日军成功占领了铁路沿线。
长沙会战,国军再次以失败告终。
没过多久,日军进一步发动了进攻,兵分三路,由湖南、越南、广东的日军一起发兵广西。
岗村宁次担任日军最高指挥官,带领两个军团进犯广西。
担任这次会战,则是第4战区司令官张发奎。
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战斗,桂林、柳州等重要战略要地相继失守。
这场席卷小半个中国的战役,使我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入敌人之手,100多个城市沦陷,数十个机场落入日寇掌握。
豫湘桂大会战,中国军队损失了近60万人,数十万平民死于战火。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这一系列会战的表现十分糟糕,而且大多数军队在与日军交战后溃逃。
最重要的是,日军完成了战前既定目标,打通了中国的铁路线,成功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