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在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里,人生和故事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那是一场虚幻的梦,不管梦里梦外,皆是自己。
一段落幕,一段旅程,都是人生。
经历了春花秋月,经历了悲欢离合,这样的人感悟良多,才会写出这样的感慨。
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每读一遍感触都会更深一层。生命总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看过人间冷暖,四季更迭,在岁月的长河里,偶尔的茫然无措,更显得有淡淡的伤春之情。
晏殊填词,从来都像是在抒发自己的真性情,那意境的深远,如潺潺流水,又如一曲弦音,缓缓流淌。
没有羁旅愁苦,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那年华的消失,世事的无常,山河的变迁。讲的是他自己,也是我们每一个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众所周知的名句,表达那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他写的清雅,又富有风情,那一句像极了你我的命运,无常的天地。
他自小聪明好学,五岁能诗,十四岁便在殿试上脱颖而出,平步青云,官居宰相。
他的一生显贵平坦,纵然有些小波折,也一笑而过。他惜才、好贤士,范仲淹与韩琦等都是他提拔举荐之人。
文如其人,看得出他是一个坦荡之人,豁达的心胸,不拘泥于思想,不为俗物所纠缠。
他这般人风光霁月,与众多出名诗人或是词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在这。没有苦难,没有悲愁,更无一身的穷慌苦酸。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写的文字,干净透彻。那一句“怜取眼前人”,感叹着生命易逝,年华易老,告诉众人:人生当及时行乐,不必好高骛远,也不可任意蹉跎。
好好珍惜眼前可以把握住的每一份机遇,还有那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
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就像他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的心境,现状的平和。
离别是人世间最平常不过的事,那些伤感的情节,在你的生命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
长久的怀念,不过是多余。不如对酒当歌,以抱当下。从容去面对这自然的规律,无须去抗拒。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及时行乐后的聚会,即便是这回散了场,还会有下一场。
《红楼梦》中的黛玉是那喜散不喜聚之人。聚时欢喜,散后冷清,莫不如不聚也不散。
但事实便是永远也逃不开这聚散的故事,无论在何处。聚散总是无常,既然无法改变,还不如淡定的接受,悄悄放在心里。
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总是不相同的,无法去评价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但相比起黛玉,她那难言的凄苦,不敢对幸福有太多奢望,而晏殊便显得洒脱起来。
他这一生有着足够挥霍的资本,无须为他人和自己的命运成为累赘,他的所有都是为了自己。他活的无比纯粹,又自在。
我羡慕他的一生,喜欢他的纯粹。但这般的他,说起筵席散场后,无端起的寂寞之感,感同身受。
那是一种繁华后的寂寞,热闹后归于平静,尤其在深夜,总会让人不适应。“满目山河空念远。”若此时登高楼,放眼看去那辽阔的山河土地,陡然间那伤春之感便会涌上心头。
你说不出为何,却情绪有些落寞。到底算作矫情还是只是纯粹的不适应?
想不明白,到也罢了。不如就此抛开这份伤感的情绪,好好珍惜眼前应该珍惜的人,莫要等以后,人散了茶凉了,才来后悔当初不好好的去对待。
还有自身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财富还是机遇,这个社会给予你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所有安稳日子,能抓住的便好好把握住,好高骛远会让你失败。
一个简单平凡的道理,或许就是在那一刹那间,他领悟到了。便挥笔写下,以此来告诉众人。
也或许是他最安稳的时候,早已悟出。可这般简单易懂的道理,许多人一生也悟不出真理,也许明知道却还一叶障目,迷了心智。
他知足,便不会做一步登天的事,脚踏实地,珍惜眼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方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那些虚幻而华丽的梦,像在浪涛里浮沉,想要去打捞,终究会陷入里面,一转眼发现浪涛变成了泥沼,拔不出也离不开。
就这般,为了那无法获得的爱情,华而不实的荣耀,难以企及的名利,将要付出的,是你最无法接受的代价。
转身后,回望才知原来怜取眼前人,才是最平淡温馨的故事,然而自己却早已失去,辜负的不仅仅是身边不离不弃之人,还有自身本该拥有的那些美好。
学会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珍惜眼前的美好,是这首《浣溪沙》讲的最朴素而平淡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