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知道《西游记》,主要来自于86版的那部电视剧。那时候翻过粮站的大铁门,挤在人堆里看那个长那么大第一次见到的彩电,才知道黑白电视原来误导了我,孙猴子的毛原来是金黄色的。
处处新奇,惊诧莫名。看到打开的新世界是如此色彩斑斓。这是那个年代的人都觉得日子特别有意思的主要原因。
多少年来一直都以为《西游记》是骗小孩儿的标杆,直到我到了中年,经历了生活的无奈,无奈到想哭却又哭不出来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过来,《西游记》早就告诉了我们关于生活的一切,它才是一部透彻的白话版教化经。
每个人生来,故事各不相同,选择各不相同,所以,结果也才各不相同。
猴子怕死,所以他立志远离死亡,即使为此付出千辛万苦,受尽冷落白眼,不能超脱生死,他就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目标。他的“斗战胜佛”,斗的是自己的宿命,战的是自己的不足,胜的是自己的升华。世上亿万的人类,比一只猴子强的,又能有几个?
唐僧发下的大愿,看似大公无私,实则私大为公。我要全天下没有钱花没有饭吃的人,有一天都能从我这儿分得钱粮……在众人的支持与赞美声中开始了奋斗,可众人从未想过,有一天,唐僧实现他的大愿时,他才是那个,天下最大的财主。要是让现实中的玄奘照进《西游记》,故事可能会虐心很多。所以,得把苦难快乐化。这样,最起码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听。唐僧之所以得到尊重,成为团队首脑,全是因为吴承恩先生的受尽冷遇,于是他迫切地希望,能在唐僧身上找到点安慰,与平衡。
猪八戒是丑角。可他吃喝用尽,便宜占完。就连后来闯了祸,也都能被憨憨的外表所化解,不至于像猴子那样受尽皮肉之苦。明明是最严重的个人作风问题,到了他身上也不再是有伤风化,至多,说那是天性。坏人只要装可爱扮无辜,他们永远都可以正大光明的做坏事,过得比好人安逸。这才是现实。
至于沙僧,虽然是老好人一个功绩没得可说。但他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三个道理:一,放下屠刀,真的可以立地成佛。最起码,也能成个罗汉。二,跟对团队,就算你没能力,苦劳也是功劳。三,人没能力,要正视。挑最脏最累的干,那不是被欺负,而是走在成就自己的道路上。
突然之间,我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有空写一本关于体悟《西游记》的书,我就给它起名字叫……《在家里流浪》。
感觉又会是一次伟大的畅想……
唉,先想想我明天的生活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