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只能被迫走上艰难的长征之路。
红军抵达遵义之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拨正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使部队精神焕发,气象一新。
可是这时的红军,还未能摆脱数十万敌人从四面八方的追击、堵截、包围的局势。
毛泽东决定趁着敌人尚未形成包围圈,赶紧指挥第一方面军在宜宾、泸州或宜宾上游,北渡长江。
计划与第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下旬,第一方面军达到赤水河畔的土城,击败了贵州军阀侯之担的三个团。
第一次胜利渡过了赤水河,进入四川南部。
当时,蒋介石看出了第一方面军正要北渡长江,与第四方面军见合。
于是,连忙命令四川军阀集结军队,前往川贵边境设防,封锁长江。
蒋介石的部下周浑元、吴奇伟,也率领部队从湖南赶来。
毛泽东见形势发生了变化,果断决定放弃原来的渡江计划,命令部队西进云南,进入扎西地区。
蒋介石调集各路部队向扎西扑来,企图在扎西“聚歼”红军。
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突然重返四川南部。
在太平渡与二郎滩,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将敌人远远抛在长江两岸。
红军进入贵州后,迅速占领桐梓。
贵州军阀王家烈急忙赶到遵义“督剿”,还在遵义和桐梓之间,安排了两个师的兵力,试图凭借险要之地,坚守娄山关。
那时候,王家烈用一个师的兵力,据守娄山关。
红军第三军团派出一支部队,对娄山关左侧高地的金釜山,发动猛烈攻击。
在红军第三军团的猛烈攻击下,红军成功占领了娄山关。
红军占领娄山关口后,乘胜进攻遵义城,歼灭了王家烈残部。
王家烈只带了几名随从,从遵义仓皇逃跑。
遵义大胜后,蒋介石更加坐立不安,连忙飞往重庆“督剿”。
并采取南守北攻的策略,试图在遵义、鸭溪地区消灭红军。
毛泽东洞察了敌人的计谋,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一带徘徊,引诱更多的敌人前来合围。
然后以一部分兵力,利用桐梓、娄山关、遵义一线的有利地形防守,再派出主力与蒋军周浑元的纵队周旋。
就在敌人逐渐逼近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红军突然在茅台三渡赤水河,重新进入川南古蔺地区。
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赶紧重新部署兵力,进行围追堵截。
不料恰好相反,等吸引敌人的兵力到四川南部、贵州北部一带之后。
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进,从四川的西部,重返贵州。
在二郎滩、太平渡一带,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把敌人主力远远甩在后面。
3月底,红军继续南下,渡过乌江,向贵阳挺进。
蒋介石当时正在贵阳督战,城内守备空虚。
红军前锋部队打到贵阳郊区的时候,躲在城里的蒋介石吓坏了,急忙将云南军阀调到贵州“保驾护航”。
这正中了毛泽东“只要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部署。
于是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乘虚迅速穿过贵阳、龙里之间的湘黔公路,甩开敌人,大步向云南前进。
由于没有敌人阻挡,红军如同插上翅膀,一天行走100多里,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之战,是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术。
它使红军争取到了主动地位,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