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形成了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双方都为北伐做出了努力。
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队、领导全国工农革命群众运动。
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北伐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的基础。
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10万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
7月2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指挥10万北伐军,从广州三路出发,向北洋军阀的势力开战。
北伐军一共分为八个军,其中第四军的独立团,是中共党员叶挺领导的先遣部队,因其作战勇猛而被称为“铁军”。
8月26日,第四军的六个团向武昌的南大门汀泗桥镇,发起了进攻。
当时正逢大水,全镇三面都被洪水包围,只有一座铁桥通向敌人的阵地,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
北伐军拼命打了一天,也没有取得进展。
叶挺提议说:“我们可以趁着黑夜,绕道敌人背后的山上攻击敌人。”
当天晚上,他带领一个独立团,在群众的指导下绕到敌人背后。
北伐军像一只下山的猛虎一样,冲到敌人的营地,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8月27日,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北伐军终于攻下汀泗桥,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8月28日,吴佩孚得知汀泗桥失守,亲自来到贺胜桥,企图抵抗北伐军的进攻。
北伐军对贺胜桥进行了激烈的进攻,将敌人紧紧包围了起来。
眼看一些部下临阵开溜,吴佩孚气得大开杀戒,命令一支执法大队,将败退下来的军官斩首示众。
没过多久,贺胜桥的桥头就挂起了一颗颗人头。
这一举动激怒了败退的士兵,他们干脆向执法大队杀过去,吴佩孚吓得落荒而逃。
叶挺的北伐军攻克贺胜桥,再次取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北伐军进军江西。
10月之前,北伐军两次攻打南昌,损失惨重,被迫撤除南昌之围。
11月初,北伐军对江西孙传芳部各据点发动总攻。
11月8日,成功占领九江、南昌,一举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至此,江西的北洋军阀,全线崩溃。
接着,北伐军出兵福建。
12月,北伐军占领福建省,并且乘胜追击,向浙江挺进。
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入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冯玉祥的部队,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
此时,北伐军已发展到20个军,拥有兵力25万人。
1927年2月下旬,蒋介石指挥中路军东进,于3月24日攻占南京。
2月底,何应钦、白崇禧指挥东路军占领杭州、以及浙江全省。
3月21日,东路军占领了松江、龙华。
在此期间,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了交通、救援、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反帝反封的大革命快速发展,严重威胁着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
民族资产阶级也因害怕“工农运动”而动摇起来。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王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麻痹,对国民党右派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无力阻止局势的逆转。
从那之后,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战争,就此夭折。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它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尽管中途夭折,但这场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