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会不会是这样的。我师父发现了泾水龙女的龙宫,他认为,某些有毒的物质,是通过暗渠,从龙宫被送到了柯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推,其实,龙女的龙宫,应该就在泾水和暗渠的附近。”李倾城说。
扬鼎天说:“这是肯定的。但是,这片区域也很大,我们该如何定位呢?”
许诗妧笑道:“哈哈,那就要用到我熟悉的一门学问了,叫做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政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等。
据说,一个优秀的历史地理学家,能根据史书和地图册,还原一个古代人在一天之内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许诗妧掏出了手机,打开了《柳毅传》,念了起来:“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她在纸上写写画画,标注出了重要信息:“这段话里有很多重要内容。第一,柳毅打算回湘滨,想到有朋友居住在泾阳,就要去告别。那么,我们就要知道,湘滨、泾阳在什么地方。他从哪里出发,走了六七里,到了什么地方,为什么那个地方‘鸟起马惊,疾逸道左’。然后,又走了六七里,这时候,到了哪里。”
“那么,他的起点在哪里呢?”扬鼎天问。
“仪凤是唐高宗年号,我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在什么地方考试。我们要找到距离泾阳比较近的考点。毕竟,如果两者不近的话,柳毅想不到要去拐弯一下,对吗?此外,我们还要了解历史自然地理,了解那里有什么地方容易造成‘鸟起马惊’的情况。根据我的了解,在此地,常常出现迷你龙卷风,我认为,这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的情况很相近。”
许诗妧在地图上圈圈画画,设定了一个范围,说:“我认为,柳毅就是在这个地方,遇到了泾水龙女。”
这片地区的地貌为冲击平原地形,主要是泾水、渭水等河流冲积物所形成的平原,根据其形态,又可以分成河漫滩和各级阶地等地形。
河漫滩指的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因此,河漫滩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经不是原始的面貌了,而是经过洪水不断沉淀覆盖后形成的状态。第二个特点是,它有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区别,枯水期,某些地方就会显露出来,但是洪水期,这些地方就会被遮盖起来。
任劫说:“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有办法定位了。许诗妧,你能否调查到当年,就是我六岁那年,这片地方,是否发生了干旱现象,有哪些原本在水下的区域,显露了出来。因为这泾水龙宫不是那么好找,所以,我怀疑,它会在比较深的地方,需要很严重的干旱,才能显露出来。”
许诗妧在搜索资料后,果然发现了端倪,当年当地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旱灾。她还翻阅资料,发现,当时因为干旱,还出现了了不起的文物。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时在泾水流域发现了只有一只眼的石人。
传说,在元朝末年,刘福通发动了大起义。他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动用了宗教力量。《元史》记载,当时元朝派遣大量民夫整修黄河水系,刘福通负责的是沙河流域。他偷偷雕刻了一只独眼石人,埋藏在沙河的河道中。当民工挖出石人的时候,他就趁机挑唆大家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独眼石人也成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标志性符号。
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传说故事,但是谁知道在一次干旱中,界首县在疏通水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石人。它呈扁圆形,雕刻风格粗犷,出土时原高两米多。专家认为,这就是刘福通当年策动天下人造反所用的石人。
“原本人们都认为那就是刘福通的石人。但是,后来,在泾水也发现了一模一样的石人,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许诗妧说:“或许,这石人真的就是原本就在那里的,不是刘福通设计的。不然的话,为什么泾水地区,也会发现石人呢?”
任劫点头说:“有道理。如果这石人不是刘福通故意设计,用来策反民众的,那么,就真的只是被他们无意中挖到了,刘福通便随口编了一个谎话。那么,这石人又是派什么用的呢?”
许诗妧突然惊叫了起来:“天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地方发现了独眼石人。只是,没有人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想。你看,这些石人,是不是一模一样?”
“难道,这石人在古代是有专门用途的?不会就是埋在水里,专门用来警示世人,告诉人们要小心旱灾吧。”扬鼎天想到不少地方都会在水下设置标志物,于是就提醒说。
“有可能。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现在要关心的事情。有线索,我们就不能放过。当年李倾城的师父很可能是看到了石人,然后又得到了地图,就定位了龙宫的位置。我们只要去当年发现石人的地方看看,或许能有所发现。”
他们说走就走,在当地租了一辆越野车,向着目的地进发。
“今年干旱也很厉害,说不定,我们会很幸运,发现地宫的入口呢。”许诗妧兴奋地说。
“不要高兴得太早。”任劫说:“不要忘记了,当年,入口就已经露出来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