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飘落下来,无休无止,纷纷扰扰如同心绪。刚伸出手去触碰到,便转眼飘落到了南朝,再不肯见一面。
你不信我对你的感情,可我愿让你知晓,也让天下人知晓,我的爱是热烈的,我对你的思念是真挚的。
一国太后,怀抱着这样的心思,命宫人日夜唱着《杨白花》,那浓烈的情绪,渲染着所有人。
在男人的眼中,北魏的胡灵太后的行为是不堪的。因为她未守过贞洁,大胆而直率的向她的臣子仇池公爵的儿子杨白花表达爱意。
杨白花是北魏猛将,武艺出众,身材魁梧,入了胡灵太后的眼,便再也忘不掉,心悦于他,恨不能长相厮守。
她的行为出格,遭到众人的唾骂。
让我不免想到,双标二字。为何会这般想,全因那制度和男权思想。封建朝代下,男人可以拥有无数个女人,而女人却需要坚守着一个男人,还须得至死不渝。
男人们从未考虑过女人的需求,他们高高在上,将女人围困起来,反复告诉女人,你们只需要为我生儿育女,照顾家中父母,什么都不要做最好。
可他们忘却了,女人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上千年来,或许他们经历时代的变化后,最终依旧高高在上,不肯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
北魏时期,还算不上封建制度下男权思想最严重的时候,胡灵太后作为一国的太后,她出格的行为,让男人们不悦,因为她从未做到身为女子的表率。
当代人,某些极端的思想下,会说出:“男人可以和多个女人,为什么女人不能有多个男人”这样的话来。
我是不赞同的。
不论男女,首先要做到的,得是专一。
我无法去评判胡灵太后她的行为到底有多大胆,纵观历史中不是没有过如她这般的太后。
她们这样的人,坐在高高的御座上,心里空洞乏味。不是需要权利,就是需要爱情。
当权利达到她们身为女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峰时,那高高的红墙绿瓦将围困住她们的欲 望就会爆发出来。
不知是她们的悲哀,还是国家的悲哀。
人之欲 望,都会有,不论男女。但无法控制住欲 望的爆发,心就会越来越偏颇,越来越不可理喻。
杨白花是被胡灵太后那热烈的情感给吓退的。入幕之宾尚且可以做,却无法接受那火热之情。
像滔天巨浪一般扑向他,让他惶恐不安。
他逃向了南边的梁朝,为了避免被议论起这段不光彩的事,他还改名为杨华。
按照道理来说,一个男人因为一国太后的青睐,不应该沾沾自喜,顺势而上吗?可为何他会吓得立马逃开?
说是太后,到也没到脸上褶子能夹蚊子的地步,少女时期的胡灵太后也是颇有姿色,不然也不会入宫。
细细想之,便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她只是太后,皇帝还太年幼,黄口小儿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地位,底下的人总会蠢蠢欲动。
当胡灵太后控制不了整个朝局时,他杨白花怕是也逃不了一个死亡的命运。
到底是冷静后做的选择,男人在这种事上总是会比女人想的更多一些。
好在胡灵太后是一个有气量之人,她只失恋后做了一首诗,从未想过要将人抓回来。
又或许她是真的爱杨白花,所以甘愿放手让他离开。
寡妇再嫁,若是平常人家,也不是不行。但她是一国太后,只能一辈子关在那四四方方的地方,即使爱上一个男人,也不能离开。
历史是相似的,胡灵太后的一生,或多或少与武媚娘、慈禧有相似的地方。
又或者说,她们和胡灵太后相似。
刚毅,果敢,机敏练达,都是她们的特质。还有后世人评价的狠毒。
武媚娘最后成了武则天,当了皇帝。慈禧成了手握大权,连皇帝都是傀儡的太后。胡灵太后在前者像武则天,有着政治家的风范和头脑,而在后者却像慈禧昏庸狠辣。
权臣朱尔容日渐做大,将她与自己的幼子沉入了黄河里。北魏政权再无转圜的余地。
历史不仅仅是相似的,或许还是重叠的。就像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心底的欲望,被权力侵蚀,便会变得不可控制。
胡灵太后或许是真爱着杨白花,可也不曾少过面首。她这般的人,道德约束不了她。
但最后,身边所有人都离她而去,四散开来。她能拥有的,只能是那唯一的死亡,只能与死亡缠绵在黄河底部,宣告着死亡对她的忠贞。
求而不得之苦,不道德的欲望,还有昏庸的狠辣,一桩桩一件件,将她前期所有的精明和赞叹,统统都碾为了灰烬。
也不知她在沉入黄河的时候,脑海中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写的首《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也不知她是否会记得,她曾经制造的“申诉车”,接受吏民诉讼,替他们伸冤。
还有她下毒毒死的大儿子,那个一开始就被她用尽力气生出来的孩子,后来的皇帝。